摘 要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增加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安全性的關注度。對當下影響人們生活安全性因素進行調查和分析,發(fā)現在交通領域存在的較大安全隱患,增加了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救濟工作難度,無法對大眾的身心健康做保障。本文主要就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救濟途徑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保證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救濟有效進行,為大眾健康做保障,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關鍵詞 道路交通 事故責任 認定 救濟途徑
作者簡介:呂千虹,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民商事審判。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321
我國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壓力,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率,為生活的發(fā)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較大難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產生率。當交通事故發(fā)生后,需要對交通事故主體進行責任的明確,包括對交通事故主體的民事責任的判斷和認定,對交通事故主體的行政責任進行判斷和認定等等,保證在認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后,來利用合理化的救濟方法來進行救濟,降低交通事故帶來的消極影響。
一、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法律背景
(一)建國初期法律背景闡述
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外來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增加了我國交通領域的發(fā)展壓力,增加了社會對交通力領域發(fā)展的關注度,使得我國交通領域的法律和章程不斷被完善。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說,在不同的社會發(fā)展時期,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具有不同的特點,在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極為缺少的法律元素。在建國初期,我國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法律還沒有形式,沒有被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我國建國初期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沒有犯規(guī)性和條理性。在建國中初期,十九世紀中期時,我國頒布的城市交通發(fā)展條例是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法律性體現。由于當時社會處于特殊發(fā)展時期,交通道路現代化水平較低。因此,建國初期這一法律條例,主要是針對不同的車輛,多樣化的行人和牲畜的法律條例。
(二)現階段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法律性闡述
隨著我國法制化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交通領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和大眾對交通安全的不斷提高,增加了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法律化,增加了交通領域發(fā)展的規(guī)范性。在2005年初期,我國代表大會的展開,其在交通事故認定和管理規(guī)范中明確增加了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關注度,其認為交通事故的產生,對于其責任的判斷和認定,和行政行為聯(lián)系較小,和人民法院的聯(lián)系性較小,不能向法院來進行行政申請和訴訟,一旦其在法律認定和發(fā)展過程中伴有事故雙方主體不滿的,才可以向法院來進行申請。對于人大會議給出的這一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條例要求,充分體現了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法律化。其次,在2008年,我國《辦法》的交通事故處理標準和要求中,在這一規(guī)定的第46條,給出明確規(guī)定,交警機構在進行交通事故的處理過程中,對于交通事故雙方主體行為較不合理,錯誤較為嚴重的行為,要取消其原有的法律依據性,削弱法律對行為和錯誤較為嚴重的主體的法律維護度。其次,在這一法律章程的第51條條例中也明確給出,交通事故責任的主體需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來進行復核的申請,減少了復核的原有時間,從原有的十五天變到三天。由上文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法律認定,在不斷的被完善和發(fā)展,對于交通機構來說,其在對交通事故進行判斷和認定后,交通事故的主體可以來向上級進行申請,提出自身的發(fā)展異議,體現了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法律化和公平化。
二、 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問題闡述和分析
(一)交警工作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弊端
其一,對于交警機構來說,其在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時存在自身的弊端,因為交通認定的工作任務較多,認定的時間較少,認定的種類繁雜,因此增加了交警機構和交警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導致其在實際過程中會受到自身主觀意識的影響,導致其在實際證據的勘查時無法全面的對現場進行監(jiān)測,無法還原事實的真相。由于交警過工作人員的工作弊端,由于其職權的行使弊端,導致交通事故的主體產生責任的混淆,不能良好的對交通事故的雙方來進行責任的認定和判斷,導致交通事故賠償工作無法順利進行。對于交通事故責任認工作來說,其和交通事故的現場具有緊密聯(lián)系,如果不能完善和科學的對現場進行勘測和檢查,將會導致交通事故責任雙方的責任混淆,無法對交通現場進行還原,增加了交通事故責任認難度,導致交通事故責任認無法透明化進行,降低了交通事故責任認的公平度。其二,交通事故產生原因的判斷誤差,交警工作人員在對交通事故責任認時,錯誤的把行政行納入到交通事故責任認作業(yè)中,沒有增加對駕駛主體的關注度,沒有增加對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關注度,導致對交通事故產生的原因判斷失誤,增加了交通事故責任認的難度。
(二)交通事故主體的救濟弊端
對當下我國交通事故主體的認定情況進行分析和調查,發(fā)現現階段,我國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救濟工作存在較大弊端,包括交通事故責任認救濟構建方案的不合理,在現階段的道路交通認定的制度要求下,道路交通的事故主體對當下交通事故責任認工作存在不滿意現象的,可以向上級機構離開進行申請,來進行交通事故責任認的復核,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對交通事故主體的救濟弊端進行詳細的闡述,主要包括以下兩個不同內容。其一,站在交通事故主體的救濟構建方案和設計的角度進行闡述,對交通事故主體的救濟設計方案進行調查,發(fā)現救濟構建方案和設計較為不合理,在現階段的交通事故發(fā)生時,在認定工作環(huán)節(jié),交通當事主體具有不服心理和不滿意態(tài)度的,可以向有關機構來進行申請和負核,有關部門在對其認定的合理性進行檢測后,判斷其是否滿足認定復核要求,對于滿足要求的可以進行再次審核,但是審核的時間由原來的15天刪減到3天,增加了復核的工作難度,其次,站在審核程序的角度來說,一旦審核工作人員開始進行審核后,在審核一定時間后,系統(tǒng)會自動的終止復核作業(yè),對交通事故受到損害的主體帶來較大消極影響。其次,對于法官主體來說,其在進行交通事故的認定時,也存在行為和思想上的誤區(qū),由于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局限,導致把其認為是行政類型的事件來進行判斷和認定,導致其在進行決策時,增加了決策的難度。
三、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救濟工作的有序進行
(一)認定和鑒定的再次申請
由上文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存在自身的發(fā)展弊端,極大的初阻礙了我國交通領域的發(fā)展,極大的影響了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救濟工作的有效開展。面對這一發(fā)展形勢,要對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進行重新的鑒定和申請,來保證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工作的有序開展。細致化來說,對于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重新申請,首先可以把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原因認定,交給獨立的鑒定單位來進行鑒定,來避免在認定過程中交通事故原因判斷的弊端,避免認定過程中把結論作為證據來進行應用,保證在發(fā)現認定問題后交通事故的主體可以進行再次的申請和認定,進行再次的訴訟,來向法院表面自身的異議,由法院來進行再次的判斷和鑒定,來維護交通事故當事人自身的利益。再次鑒定,主要是建立在委托機監(jiān)測作業(yè)完畢的基礎上,在其對監(jiān)測和鑒定工作進行完善和補充后,來對認定工作進行評判和監(jiān)測,檢查其采信工作的合理性,由委托外的人員來進行再次的鑒定。依據我國的人民法院的管理章程的第21條條例給出,在對我國交通事故責任進行認定工作時,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可以進行再次認定的申請包括:存在實際鑒定給出中,鑒定的主要機構和鑒定工作人員沒有認定資格,不滿足認定要求的可以進行再次鑒定的申請,對于鑒定環(huán)節(jié)和鑒定的主要程序不合理的可以進行再次的認定申請,對于鑒定結果較不真實,不具有充分的證據的可以進行再次鑒定申請。在實際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過程中,一旦存在上述幾個內容的,交通事故當事人雙方就可以進行鑒定的再次申請,來維護自身的利益,行使自身的合法權利。
(二)增加認定的可訴訟化
對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工作進行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對其性質和理論的研究和分析,對其主要性質進行分析和研究為主要目的,是保證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救濟工作有序開展的基礎。為了保證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救濟工作的良好開展,要增加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可訴性,對因為行政問題,包括行為問題和主體問題帶來的侵權問題,交通事故責雙方主體,滿足行政救濟的要求,具有救濟的權利。對于行政救濟作業(yè)來說,其具有法律性質,主要是建立在國家法律機構基礎上,來對行政問題和爭議進行處理,來管理違背法律的行為,對侵權問題進行處理,來發(fā)揮行政救濟的最大目標,來對主體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其次,為了保證認定的可訴性,也要增加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系統(tǒng)構建的關注度,對其進行重新設計和構建,來判斷交通事故責任雙方行為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來判斷交警行為的合理性,來對不同主體來進行判斷,并對認定結果不滿意的主體,給予其行政訴訟的能力,來獲得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行政補救。
當下就我國來說,我國頒發(fā)的行政訴訟條例,其明確給出,對于法院機構來說,把其案件管理范圍定義為行政行為。在1991年我國法院機構頒發(fā)的我國行政訴訟條例中,其對行政行為進行具體化的分析和闡述,認為國家行政的行政單位和主要工作人員、法律和法規(guī)允許的單位和機構、行政單位委托的主體等等可以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駛自身的權利和義務。對于特有的大眾和法人與其它單位,其要依據實際情況和具體的任務來對該公民和法人進行行政管理。其次,為了保證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工作的有序進行,也要保證不同的組織和主體自身的工作能力,增加其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工作的關注度,保證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機構和主要工作人員具備產業(yè)資格能力,保證其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保證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救濟工作的有序開展,保證每個公民可以維護自身的權利和義務,來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四、結論
我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其關系著交通事故雙方的合法權益,關系著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因此,要加強自身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工作,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進行救濟,發(fā)揮行政組織和檢察院與行政工作人員的職責,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對認定和鑒定的再次申請,在對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原因進行認定時,可以把它交給獨立的鑒定單位來進行鑒定,增加認定的可訴訟化。
參考文獻:
[1]吳夢瑤.論道路交通事故認定制度的完善.華東政法大學.2015.
[2]趙志云.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行為的可訴性研究.大連海事大學.2014.
[3]倪培根.論交通事故認定書在民事訴訟中的審查.河南大學.2014.
[4]徐璐.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性質及其救濟.蘇州大學.2013.
[5]倪旻.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認定.西南政法大學.2012.
[6]黃軍柱.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與賠償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0.
[7]楊文軍.我國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性質研究.復旦大學.2009.
[8]張魯.論交通事故認定的行為性質及其救濟途徑.華東政法大學.2009.
[9]李立.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若干問題的法律分析.內蒙古大學.2009.
[10]賀皓.交通事故認定性質及救濟方式研究.四川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