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 要]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思想品德課教學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方法,有利于提升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應用積極心理學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符合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求,促進初中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迫切需求,推進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的需要。
[關鍵詞]初中 思想品德課 積極心理學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67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場研究人的積極品行和情緒情感的心理學思潮正為各國所關注。積極心理學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培養(yǎng)人固有的積極力量上,并通過不斷地培養(yǎng)或擴大人固有的積極力量和品質,促進人自身的健康發(fā)展并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旨在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責任意識等方面的發(fā)展,使學生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诖耍覀儼逊e極心理學的理念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當中,也就是把教育教學的目標和重點放在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塑造學生積極的個性品質,不斷拓展和延伸學生積極的力量上,從而促使學生樂學、善學,提升自己生活和學習的幸福感。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應用積極心理學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符合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求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要不斷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質、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等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除此之外,課程改革強調課程功能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和實踐,在動手動腦中提升能力收獲成就感;關注人性發(fā)展的價值,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新型人才;促進師生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等等。總之,新課程改革為推進人的素質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服務。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新課程改革給教育工作者以警醒,必須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促進學科教學的有效開展,把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
積極心理學倡導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個體的成長,善于發(fā)現個體身上積極的個性品質和閃光點,并不失時機地拓展和延伸個體的積極品質,促進自身潛能的發(fā)揮和幸福感的提升。這種理論思想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定能為思想品德課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在實現學生幸福地學的同時,促進教師幸福地教,提升師生的幸福感。
二、促進初中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迫切需求
當前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展時期,他們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顯著增強但又不成熟,常常面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同時,當代的青少年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給予他們較大的壓力,再加上社會轉型時期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常常使明辨是非能力不強的青少年深陷不良誘惑而無法自拔,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出現一系列問題,自殺、犯罪事件也屢見不鮮。
義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初中生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是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校和教師必須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促進他們自尊、自信,學會寬容、孝敬父母,珍愛生命并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最終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自覺服務社會的現代公民。
積極心理學理論強調發(fā)揮普通人的積極力量,強調通過對人性積極品質的培育,從而挖掘個體的潛能;通過積極的教育提升人的優(yōu)秀品質,使個體能正確認識和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并積極解決,從而促進個體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所以為了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必須把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應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當中,使得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推進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的需要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中高考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完全忽略學生的內在心理需求,導致出現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惡性循環(huán)。同時,學生積極個性品質的實現與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參與的生活實踐息息相關。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以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德育的功效。
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積極教育理念、積極觀理念、幸福觀理念等都給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和契機。
總之,思想品德課程可以借鑒的理念和方法既包括國內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經驗,也包括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可以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在實現學生幸福地學的同時,實現教師幸福地教,最終促進思想品德教學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萬美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范春林.青少年心理成長導航——積極心理學的視角[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3]楊曉萍.積極心理學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南昌高專學報,2008(5).
(責任編輯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