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江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目的的課程,因此思想品德課應該拋棄那種為了應付考試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做法,應該通過尊重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規(guī)律、滿足學生精神成長需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施教學等渠道彰顯思想品德課的人文性。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 人文性 文化特點 成長需要 心靈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65
新課標認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本課程的特性主要有四個方面: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新課標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定性可謂非常的準確到位。本文就選其中的人文性進行重點論述。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guī)范。其集中體現(xiàn)為: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人文,簡而言之,即重視人的文化。思想品德課是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當然要彰顯人文特征。
一、尊重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xiàn)青少年文化特點
初中生正處于自我意識強烈的青春期,青春期是自主性、獨立性的發(fā)展時期,也稱為“自我覺醒的時期”。自主性即行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獨立性即擺脫對他人的依賴。由于初中生處于“自我”的萌芽時期,個體思想的成熟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考慮不周全、無法顧及對方的感受等幼稚的心理特點。
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我們要尊重學生這一時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教學中要體現(xiàn)出青少年的特點。“尊重”意味著一種真誠的認可,即對他人以及社會的價值、能力、行為等表示承認與認可,其中也伴隨著賞識、贊揚、佩服、肯定、支持、高度評價等。我們只有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收到教育教學的實效。
需要注意的有兩點。1.這個時期的學生特別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我們不能夠再把他們當作小學生來看待,要善于傾聽他們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的獨特見解,哪怕他們的解讀帶有個人色彩或幼稚可笑,也不能夠諷刺、嘲笑或挖苦他們。要明白他們既不是小學生,也不是像我們一樣的成人。我們雖然不必像對待小學生一樣蹲下來,但更不能像對待成人一樣平視他們。2.學生個體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的我們更要客觀地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教師應該多了解學生的
性情、興趣和品質,因勢利導,充分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滿足學生精神成長的需要
學生的精神需要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基本條件之一,缺乏這個條件,學生的精神、心理、個性、性格就不能健康發(fā)展;重視這一點,也是彰顯思想品德課人文性的重要方面。但我們很多人往往忽視了學生的精神需要。學生的精神需要主要包括:安全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被信任的需要、創(chuàng)造探索的需要等。初中生精力旺盛,思維活躍,他們創(chuàng)造探索的需要增強。在思想品德課堂上,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初中生的這一特點,鼓勵他們對于課堂問題積極發(fā)言,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應該高高在上地認為學生就是小孩,而應該多與他們交往,傾聽他們的心聲,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滿足他們被信任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從而滿足他們精神成長的需要。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學生的需要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則不是合理的,這就需要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明辨是非,進行正確的引導。例如早戀的問題,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好這個問題呢?首先,引導學生明確早戀屬于精神成長中男女同學交往的需要,這是青春期中正常的身心反應。其次,引導學生明確一般的男女生交往和早戀的區(qū)別。再次,引導學生明確早戀不屬于青少年時期合理的精神需要,明確它的嚴重危害。當然除了早戀這個問題,還有很多精神上的需求需要我們教師認真甄別,區(qū)別對待。
三、用初中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施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談體會、表演等各種形式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學生的自主體驗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活潑生動起來。這是學生學好初中思想品德課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學習“早戀——美麗的錯誤”內容時,教師設計問題:“我們該如何認識早戀?”讓學生自由發(fā)表感受;在學習“做自立自強的人”內容時,采用小品的方式進行教學,使課堂變成展示自我才華的“小舞臺”;在學習“感悟青春”內容時,聯(lián)系校園生活,教師設計了一個小菲與異性交往的歌舞劇等。
“學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瑞伯雷斯語)這一觀點就是強調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主的體驗。在思想品德課堂中采用談感受、小品或歌舞劇表演等形式,能夠讓學生迅速地進入到課堂教學的情境中來,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切身體會劇中人物的感受和思想,從而產生心靈的震動,有效地提高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和融合程度。如果課堂上僅僅是教師枯燥乏味的口頭說教,全無學生的體驗過程,學生是很難融入生活性很強的思想品德課堂的。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師要不怕麻煩,應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切身感受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從而增強思想品德課的人文性。
四、用優(yōu)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
優(yōu)秀的人類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發(fā)展了許多優(yōu)秀文化。例如:傳統(tǒng)誠摯的愛國主義情感、崇尚完美的道德品質、吃苦耐勞的堅韌意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等。思想品德課上,教師要把這些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多種形式陶冶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教學《人生當自強》這一課的時候,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教學。1.教師收集名人故事,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演講。
高位截癱的張海迪
筋骨癱瘓的霍金
雙耳失聰?shù)呢惗喾?/p>
2.學生收集身邊有自強精神的學生的故事,進行故事比賽。3.引導學生討論自強的表現(xiàn)和實質。4.小組合作探究:祖國經(jīng)濟實力不斷增強,科技能力不斷增強,這些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什么精神?這種精神對一個國家、民族有什么作用?
這樣,由張海迪、霍金、貝多芬等中外名人到當代的普通人,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特點到作用,教師帶領學生逐漸進入 “自強”的大門,讓學生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滋潤,從而提升了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和責任心。
綜上所述,要想讓初中思想品德課收到教育教學的實效,教師就必須拋棄過去那種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個課堂、一張嘴的做法,必須牢牢抓住思想品德課的人文性這個重要抓手,想方設法,多途徑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思想品德課。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