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艷++劉長立
【摘要】小學語文與其它課程教學相比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可塑性非常高,教師發(fā)揮的空間很大,在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都因人而異。在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對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有所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增效減負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129-02
如何提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值得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深度探究和實踐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從教師的日常教學以及各種公開課、優(yōu)質課中就能夠捕抓到提高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
一、從教學思路入手,提高備課質量
一堂成功的課需要教師精心地準備,課堂上隨意發(fā)揮亦或是激情講解都屬于教師個人能力和魅力,這樣的做法可能教師講舒服了,學生聽進去了,但是課堂教學效率不敢恭維。即便是教學經驗在豐富的教師,也需要精心的做好教學設計,才能確保上好每一節(jié)課。所以,在此說到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就是要確定好的教學思路。教學思路是教師教學智慧的直接體現(xiàn),所有的教學思路都莫衷一是,教學思路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率。在確定小學語文教學思路時,教師應該吃透教材,圍繞教學目標,抓住教學的重點和主線。如果沒有側重點或者主線,教學思路就無從下手,或者無法有效構建。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師經常會采用“流水賬”的思路,喜歡對課文的字詞句進行詳細的分析訓練,使得整個課堂教學缺乏新意、缺乏活力、缺乏互動,學生壓力大,教學目標也無從談起。在確定教學思路時,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把握好“教”與“學”的節(jié)奏與流程,同時找準教學重點,不做無用之功。例如在《負荊請罪》教學中,教師就需要抓住“誰向誰負荊請罪”這條故事主線,去設計問題和活動,讓學生有目的地展開學習,快速逐步掌握課文主旨,達到教學目的。這樣教師身心,學生也省力,課堂教學效率也比較高。此外,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前都會特別注意導入和訓練環(huán)節(jié),不能“虎頭蛇尾”,也不能“蛇頭虎尾”。在此以導入設計為例,導入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采用精彩的語言進行導入,還可以采用生活案例進行導入,但是盡量要想方設法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例如《二泉映月》這類的文章導入時,教師就可以直截了當?shù)亟榻B阿炳的生平經歷,再配以圖片或音樂插曲,學生自然會對新課產生迫切想要學習的心理。
二、從教學方法入手,激發(fā)課堂活力
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方式以及應試教育理念備受批判和指責,關鍵就在于其抹滅了學生的主體性與個性化發(fā)展。所以,課堂改革一直要求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實現(xiàn)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全面成長。為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課堂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鼓勵和指導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課堂教學動起來,打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語文課堂。例如在《海底世界》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逗5资澜纭愤@篇文章相對容易理解,學生可以先自讀來了解文章內容,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然后針對不同的地方或者重難點知識展開小學合作探究,讓學生各抒己見,從中發(fā)現(xiàn)排比句描寫聲音的方法、打比方、做比較等寫作手法等技巧,學生基本能夠獲取到文章所提供的學習信息,教師只需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和針對性的訓練即可。與此同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個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學方法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闹饕星榫敖虒W法、任務驅動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板塊式教學法等等。當然,多數(shù)的教學方法都建立在“問題”這個核心要素的基礎上,尤其是任務驅動法需要圍繞一系列問題或活動展開。所以,本文在此就提問的方法提出意見。提問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整個課堂教學質量,教師的提問必須能夠啟發(fā)學生思考,能夠持續(xù)地激發(fā)和保持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必須圍繞教學目的來,例如在《玩具柜臺前的孩子》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小兵說的那一句“我不要”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小兵面對喜歡的玩具會說出“我不要”,這樣的問題既能夠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又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做人做事的道理,從而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三、從教學手段入手,提高學生興趣
教學手段是達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信息化社會發(fā)展的背景下,教師必須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技術,應該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渠道,改善教學形式,搭建教學情境。教學手段最為明顯的應用效果是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學習的欲望和熱情很足。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學中,為了將學生置身于模擬情境中,讓學生更加生動自然,就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構建一個逼真的“秋天”畫面,帶給學生視聽享受的同時,學習的效果也十分明顯。再如類似《楓橋夜泊》詩歌教學,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對現(xiàn)實事物的感知能力還比較弱,他們對于古代詩歌的寓意理解不夠深刻,很難把握詩歌意境。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語言講解的方式,不僅不能有效地達成教學目的,甚至還可能降低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在這里,教師完全可以使用多媒體將詩歌文字用生動形象的畫面進行詮釋,學生就能夠迅速理解詩詞的絕妙之處,提高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認識。所以,多媒體自從被應用于教學中來,就成為廣大教師最為青睞的教學手段之一。如今,許多教師上課都需要設計課件,使用多媒體來開展教學,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栩栩如生、富含趣味。此外,現(xiàn)階段教育教學領域也開始推廣“微課”教學,微課的載體就是一段微視頻,教師將某一個知識點用微課的形式呈現(xiàn),有助于突破重難點,或者達成良好的預習與鞏固效果。例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中,課文包含很多的生字詞,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是很難完成的,那么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把生字詞的預習放到課前,用微課的形式對生字詞進行形象講解,讓學生掌握“孔隙”等字詞的含義并能夠熟練運用,課堂上只需要將重點放在課文的閱讀和鑒賞,這樣教學效率就會得到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 許愛琴.融教師、學生、文本于一體——淺議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6(05) .
[2] 王勝勤.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J].學周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