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晶晶
摘 要: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標準。普通話作為國家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力推廣的交際工具,在社會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而方言則是語言的地域性變體,近年來研究力度不斷加強,研究的廣度也在擴大。本文以山東鄆城縣極具特色的地方戲——蓮花落選段為方言材料,對山東省鄆城縣的方言進行概述,將其與普通話做一比較。
關鍵詞: 鄆城 語音 蓮花落
一、鄆城縣地理方位概況
鄆城縣位于山東省的西南部,是菏澤市管轄的一個小縣城,從地圖上看地處東經115°40′—116°08′、北緯35°19′—35°52′之間,東鄰梁山縣、嘉祥縣,西接鄄城,南接巨野縣、菏澤市,北隔黃河與河南省臺前縣、范縣相望。南北長44公里,東西寬35.71公里,總面積1643平方公里,轄22個鄉(xiāng)鎮(zhèn),人口約122萬人,絕大部分為漢族,極少數為回、滿、瑤、侗、藏、納西、維吾爾等少數民族。鄆縣歷史悠久,是一個千年古城,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鄆城建置是在魯成公四年,當時叫“鄆”,經過多次易名后于五代時期確認下來稱“鄆城”并沿用至今。眾所周知,鄆城縣是“梁山好漢”的故鄉(xiāng),有“水滸一百單八將,七十二人在鄆城”之說?!傲荷胶脻h”的歷史淵源不僅使鄆城人天生就養(yǎng)成了豪爽灑脫的性格,也影響了鄆城人說話的語氣與腔調。
二、鄆城方言音系
(一)鄆城方言聲母
包括零聲母在內,鄆城方言共有23個聲母。如表1:
表1 鄆城方言聲母
(二)鄆城方言韻母
鄆城方言有37個韻母。如表2:
表2 鄆城方言韻母
(三)鄆城方言聲調
對于鄆城方言聲調調類各個學者都達成了共識,是和普通話一樣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類,但是聲調調值沒有達成共識。閱讀了相關文獻并經過對比分析后本文決定以王圖保的研究成果為準。如表3:
表3 鄆城方言聲調
三、語音比較研究
按照山東方言的劃分,李榮將鄆城方言劃分在中原官話區(qū),錢曾怡將鄆城方言劃分在山東方言的西魯區(qū)??偟膩碚f,鄆城方言屬于魯方言的一個地域分支,而魯方言又屬于北方方言。既然普通話與鄆城方言同屬北方方言區(qū),那么普通話與鄆城方言就是很相似的,即使不是鄆城本地人應該也可以聽懂鄆城方言,不過仍存在細節(jié)上的不同之處值得討論分析。蓮花落是山東很流行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說唱曲藝,《楊曉瓊叫街》是鄆城縣蓮花落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因此將其選為方言材料來佐證觀點。視頻結尾注明此視頻錄制時間為2011年6月,此時楊曉瓊的年齡大約是三十余歲,因此視頻中楊曉瓊說的應該是新派鄆城方言,本文除了對比普通話與鄆城方音的區(qū)別,也會關注鄆城方音本身的發(fā)展演變,即新舊鄆城方音對比。
(一)語氣對比
前文提到過鄆城是“好漢之鄉(xiāng)”,鄆城本地人多豪爽直率的性格,歷史的浸潤也明顯的影響了本地人說話語氣。與普通話相比,鄆城人說話語氣重,聲音洪亮,字正腔圓,一字一頓給人以“理直氣壯”的感覺,這一點在《楊曉瓊叫街》里有充分體現(xiàn):鄆城縣村民楊曉瓊扮演的叫花子貧困潦倒,淪落到上街賣藝謀生,可是他念唱詞的時候沒有一點心酸無力之感,反而是字正腔圓,雖然近乎強行要別人給錢,但他完全不顧及別人的眼光,語氣給人一種別人理所應當給他錢的感覺,哪怕被拒絕、被打也依舊保持“大嗓門”。不僅楊曉瓊這樣正值壯年的男子是這樣的語氣,《楊曉瓊叫街》選段里的老人、婦女說話也是一板一眼底氣十足,比如打了楊曉瓊的那個賣艮瓜的女子,她說話時候的音高、音量是南方女子怎么努力模仿也達不到的效果,這種說話語氣也是人們總說山東人灑脫、豪爽的原因之一。
(二)聲母對比
1.尖團音對比
尖團音是尖音與團音的合稱,分不分尖團音是依據古精組聲母(精清從心邪)和古見組聲母(見溪群曉匣)在今細音前是否發(fā)生同化作用而言的。精、見兩組聲母在[i]、[y]前念[t?揶]、[t?揶?謖]、[?揶]的就是團音,不念[t?揶]、[t?揶?謖]、[?揶]而念[ts]、[ts?謖]、[s]的就是尖音。所謂“分尖團”是指精、見兩組聲母在今細音前讀音有分別(有讀[t?揶]、[t?揶?謖]、[?揶],也有讀[ts]、[ts?謖]、[s]的),所謂“不分尖團”是指精、見兩組聲母在今細音前讀音沒有分別(都讀作[t?揶]、[t?揶?謖]、[?揶])。普通話中的精、見兩組聲母在細音前都讀作[t?揶]、[t?揶?謖]、[?揶],所以是不分尖團;而鄆城方言是屬于“分尖團”的方言,這是普通話與鄆城方言的區(qū)別之一。在研究鄆城方言中分尖團的情況時要考慮到方言的演變情況,老派鄆城方言中分尖團的音在新派鄆城方言中不一定分。
按照老派鄆城方言的讀音,《方言調查字表》(修訂版)上與細音相拼的精組字共有195個,分別是:“些、邪、姐、且、寫、借、褯、瀉、卸、謝、蛆、徐、序、敘、緒、絮、趨、須、需、取、聚、趣、續(xù)、祭、際、穄、妻、齊、臍、西、棲、犀、擠、薺、洗、砌、劑、細、婿、濟、璽、徙、焦、蕉、鍬、樵、瞧、消、宵、霄、銷、硝、悄、小、俏、笑、鞘、簫、蕭、揪、秋、鞧、修、羞、囚、酒、就、秀、繡、銹、袖、尖、殲、簽、潛、漸、接、妾、捷、侵、心、尋、寢、浸、吣、緝、集、輯、習、襲、煎、遷、錢、仙、鮮、剪、淺、踐、箭、濺、賤、餞、線、羨、泄、千、前、先、薦、節(jié)、切、截、屑、津、親■、秦、辛、新、薪、盡、晉、親■、進、信、訊、七、漆、疾、悉、膝、將■、漿、搶、墻、相■、箱、湘、襄、鑲、廂、詳、祥、蔣、獎、槳、想、象、像、橡、醬、將■、匠、相■、即、鯽、息、熄、媳、精、晶、睛、清、情、晴、貝青、井、請、靜、靖、省、凈、性、姓、積、跡、脊、籍、藉、惜、昔、席、夕、青、蜻、星、腥、醒、績、戚、寂、錫、析、足、俗”
這195個字在老派鄆城方言中絕大多數讀作ts組聲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受到普通話的影響,新派鄆城方言已經多讀t?揶組聲母了,與普通話一致。經過我的統(tǒng)計,上述195個字共有30字出現(xiàn)在《楊曉瓊叫街》選段中,分別是:
姐、謝、妻、西、濟、蕉、瞧、銷、小、笑、就、接、心、錢、集、千、前、先、親、新、搶、盡、想、請、青、席、姓、性、凈、省。這些字在老派鄆城方言中有些讀音與普通話一致,在此不表,有些是與普通話讀音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說是分尖團的,但楊曉瓊在發(fā)這些音的時候全部都讀作了t?揶組聲母,讀音對比見下圖表4(采取“四角標圈法”注明聲調)。一個字的讀音由分尖團變?yōu)椴环旨鈭F,可以說是特例,但視頻中楊曉瓊將所有原本應該讀尖音的都讀成了與普通話一樣的團音,這就說明鄆城大部分人說的已經不再是老派的鄆城方言了,而是受普通話影響的新派鄆城方言。
表4 讀音對比圖
2.合口三等的生、書、禪聲母字讀音對比
今讀擦音的生母、書母與少量禪母,逢合口三等韻母和流攝、宕攝開口三等韻母、江攝開口二等韻母,在老派鄆城方言部分讀唇齒擦音[f],部分讀舌尖后擦音[?拶]。但新派鄆城方言發(fā)音發(fā)生了變化,唇齒擦音[f]變少,聲母逐漸與普通話一致,唇齒擦音[f]僅殘留于個別字詞及少部分鄉(xiāng)鎮(zhèn)老人的發(fā)音中。舉例列表如下(《楊曉瓊叫街》中不涉及的例字在此不表):
表5 生、書、禪聲母字讀音對比
(三)韻母對比
1.單韻母
(1)鄆城方言中單韻母含o的音節(jié)開口度普遍不夠,尤其是與唇音b、p、m相拼時o的開口度更低,一般發(fā)成e的音。舉例如下:
表6 單韻母o讀音的不同
(2)鄆城方言中e一般讀為uo或者ei。舉例如下:
表7 單韻母e讀音的不同
(3)鄆城方言中卷舌音er讀不到位,常發(fā)為濁音。
例:兒媳婦跟老公公睡了覺
2.復韻母
(1)鄆城方言中把與普通話聲母f相拼的ei讀作i。
例:上學不交學雜費[fi]
(2)鄆城方言把普通話聲母sh與uei相拼的字讀作fei。
例:兒媳婦跟老公公睡[fei]了覺
3.鼻韻母
鄆城方言中前后鼻韻母的發(fā)音都沒有明顯的鼻音韻尾,而讀成了元音鼻化的鼻化韻,即在發(fā)鼻韻尾時發(fā)音部位并沒有形成完全阻礙,使氣流同時從口腔與鼻腔出來。舉例如下:
表8 鼻韻母讀音的不同
(四)聲調對比
蓮花落《楊曉瓊叫街》是一段民間戲曲,戲曲在發(fā)音時與日常發(fā)音時的聲調是有所區(qū)別的,因此本文不討論聲調的對比,僅列出王圖保的研究成果以供參考。
表9 鄆城方言聲調
總之,鄆城方言在語音方面與普通話是有所區(qū)別又有所聯(lián)系,這符合地域方言與普通話個性與共性、個別與一般的關系,這就是利用音韻知識研究方言的樂趣所在。通過研究總結可以看出來鄆城方言處在快速的變化發(fā)展中,而且在向普通話靠攏,這提醒我們在重視普及普通話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方言的重視與保護,因為方言在向普通話靠攏時會出現(xiàn)不可避免的消亡。保護好各地方言,才能更好地保護華夏民族文明的源泉。
備注:《楊曉瓊叫街》所用視頻網址:http://v.ku6.com/show/HRZpbB-9FZEgIQh8m4rTNg...html
參考文獻:
[1] 王圖保.龍江縣鄆城方言島語音演變調查[J].語言研究,2016,36(01):41-52.
[2] 丁聲樹撰文,李榮制表.漢語音韻講義[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方言調查字表[M]. 商務印書館, 2015.
[4] 高文亮.高陵縣仁和村鄆城方言島語音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2011.
[5] 錢曾怡主編.山東方言研究[M]. 齊魯書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