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平
與法治新聞走過的那些日子
——法制日報評論版“聲音”的定位與特色
■秦 平
法制日報的 “聲音” 版是在 2009 年 1 月 1 日正式推出的, 她的前身是法制日報的評論版,不知領導在當初決策改版時是否出于一種職業(yè)的敏感,但現(xiàn)在看來,那確實是一個有著特別意義的時機。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重新翻閱了一下當年我們幾個編輯寫的改版寄語,我當時是這么寫的, “這個世界上的聲音很多, 它們來自不同的立場, 不同的視角。 由于彼此不能聽到一些聲音就變成了自說自話,由于彼此不能理解一些聲音就變成了相互干擾”。 記得我寫下這段話的時候, 思緒還停留在剛剛過去的, 不平凡的 2008 年。
2008 年發(fā)生了很多大事, 先是年初漫延全國的雪災, 之后又是汶川地震, 再后是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著名的楊佳案也發(fā)生在這一年,這個案件成為新聞領域,特別是法治新聞領域中的一件大事。這些罕見的大事集中在一年內發(fā)生,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又會對我們所從事的新聞評論工作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時間過去得越久,我越覺得這種影響的真實存在。當然,還有一件事同樣值得關注,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國的大多數普通民眾學會了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一行為的意義現(xiàn)在已不需要再多說了。
新聞人總是有一些敏感的,通過過去的那一年,我們可能說不清,但可以感覺到,中國的輿論場正面臨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撕裂,可能是混戰(zhàn),也可能是重新整合。而變化的前提,一方面是互聯(lián)網的加入;另一方面是中國社會利益分化導致了思維多元。這也就注定了在未來的幾年中,我們的新聞評論,或者說法治新聞評論要經歷一番 “亂世”, 這種 “亂世” 固然讓人有些無所適從, 但也是一個 “出英雄” 的時代。
法制日報的 “聲音” 版就是誕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很快她就面臨了真正的考驗。在 2009 年 5 月, 接連發(fā)生了兩起在法治新聞評論領域具有特殊意義的案件, 一個是杭州飆車案, 也就是網上人稱的 “欺實馬”; 另一個是著名的湖北鄧玉嬌案。 兩個案子中洶涌的輿論都直指向了政法機關,政法機關的公信力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因為那個時候不僅是地方政法機關,就是中央政法機關也沒有應對網絡輿情的經驗,所以政法機關的反應不免被動,只能眼看著從地方都市媒體,到中央媒體都逐漸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政法機關。
法制日報作為中央政法委的機關報,在這個時候評論應不應該發(fā)聲,應該怎么發(fā)聲呢? 當時的報社總編輯對 “聲音” 版的定位要求提出了 “四性”, 政治性、 法治性、權威性、建設性。
首先是政治性,法制日報是中央政法委的機關報,要堅持政治家辦報,在輿論斗爭中要把握政治立場、 政治方向, 這是 “聲音” 版的立足基礎。
其次是法治性,法制日報作為政法領域的綜合性法治專業(yè)媒體,評論必須要站在法治的角度上,發(fā)出專業(yè)的聲音,對時事新聞作出專業(yè)的評論,不能說外行話,更不能反法治和法治虛無主義。
第三是權威性,對于這一點我想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互聯(lián)網時代其實是一個顛覆權威的時代,新聞評論想做到權威性很難,做得不夠,你的聲音遠不如政府部門、中央國家機關的聲音權威,做過頭兒了又很可能無人理睬,自說自話。而法制日報的權威性應該還是依托其背后的中央政法委,以此表現(xiàn)法制日報聲音的權威性,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是需要把握好度,并不是所有的評論都需要體現(xiàn)權威性,如果過分強調權威性會束縛住自己的手腳,優(yōu)勢也就變成了劣勢。
第四是建設性。這就涉及到了評論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批評。無批評不評論,只要是評論就不會有好聽的話,批評是必然的,有時候我們一些同行會自己給自己設禁區(qū),這個不能批,那個不能評,結果繩子越勒越緊,空間越縮小。新聞界的前輩楊偉光說過,新聞沒有什么話題是不能說的,關鍵看怎么說。我們報社的領導也說,有智慧的批評是建設性的批評,既指出問題又講清解決的方法,這樣的批評才有意義。
秉持著報社領導對 “聲音” 版的這種定位和要求, “聲音” 版開始面對誕生第一年的考驗。 因為 “欺實馬” 案和鄧玉嬌案, 政法機關承受了巨大輿論壓力, 我們的“聲音” 版沒有回避這個敏感的話題, 而是連續(xù)發(fā)出多篇評論, 呼吁人們在關注實體正義的同時,更要注重程序正義,給政法機關以調查取證的時間,相信法律的公正。
事后,國家網信辦對我們評論提出了表揚,指出在眾多的媒體評論中,只有法制日報的評論沒有被網絡輿論裹挾,站穩(wěn)了立場。公安部也對我們的評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在事后對鄧玉嬌案的調查中邀請我們的記者參與。
通過這次輿情風波,我們越發(fā)清醒地認識到了互聯(lián)網時代,熱點案件的成因,以及法制日報應該怎樣發(fā)聲。在此后的數年中,熱點司法案件頻發(fā),人們對司法公平公正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像藥家鑫案、李昌奎案、李某某案、唐慧女兒案、夏俊峰案,以及一些強拆案件等,這些案件都曾引發(fā)人們對政法機關的質疑和對司法公正的討論, 法制日報的 “聲音” 版在這些問題上都沒有回避, 而是在堅持政治性、 法治性、權威性、建設性的基礎上及時發(fā)聲,向社會傳遞法治的聲音、理性的聲音。十八大以后司法機關開始錯案糾正工作, “聲音” 版也是從專業(yè)的角度分析錯案的成因, 建設性地提出解決的方案,從制度上消除錯案生存的土壤。
近幾年,隨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法機關對輿情越來越重視,應對輿論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像前些年那樣,由于一些熱點敏感案件引發(fā)針對政法機關的大面積輿情危機,輿論一邊倒地指責政法機關的情況越來越少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輿論對司法案件的關注度低了,恰恰相反,由于司法案件引發(fā)輿情風暴的情況依然會隨時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xiàn)。而這一時期的司法案件輿情有其自身特點,第一,人們不再一味攻擊政法機關;第二,人們的法律常識提高,對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很熟悉,不需要評論承擔普法的責任。 所以這個時候, 我們 “聲音” 版的評論逐漸從法律制度普及向法治文化轉變,面對一些引發(fā)輿情的熱點敏感司法案件,我們的評論不再談法律是如何規(guī)定,而是著眼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
比如不久前, 輿論關注的賈敬龍案, 我們 “聲音” 版的評論并沒有和其他評論一樣落在賈敬龍該不該死這個問題的爭論上,而是側重于只有證據證明的事實才是定罪量刑的依據,在沒有參與庭審,事實不清的情況下,不能僅憑傳言或新聞報道給賈敬龍量刑。這個觀點在學界和實務界還是站得住腳的,也體現(xiàn)了法制日報所倡導的法治精神,所以這篇評論得到了讀者的好評。事實上,像賈敬龍案這種評論角度和分析方法是我們最近幾年 “聲音” 版評論中對待敏感司法案件比較常用的方法。
我們看到最近幾年,新聞最大的特點是事實不清、反轉率高,如果把自己的評論陷入到這種事實之爭中時,很容易被動,相對超脫宏觀一點,談法治理念,不僅是一種技術的考量,更有助于培育法治文化,構筑法治精神。
最后, 談一談法制日報 “聲音” 版的幾個重點欄目。 多年來, “聲音” 版的一些主打欄目為廣大讀者熟悉和喜愛。 最主要的是 “法治觀察”, 這是一個最體現(xiàn)法制日報風格的評論欄目,這個欄目針對熱點法治新聞,刊發(fā)具有專業(yè)水準的法治評論。其特點是熱點、重大、時效、專業(yè),前文所說的具有影響力的熱點敏感司法案件的評論大都刊發(fā)在這個欄目中, 這也是我們 “聲音” 版所有編輯最為看重的一個欄目。
第二個重點欄目是 “熱點聚焦”, 這是一個針對每日新聞熱點設置的欄目。 新聞每天都在發(fā)生,但不是所有的新聞都是重大法治新聞,對那些非重大法治新聞,我們可以尋找法治的角度進行評論, 此類稿件就歸入了 “熱點聚焦” 的欄目中, 這個欄目的特點是包容性強、內容廣泛、風格多樣,同樣受到了讀者的關注和喜愛。
第三個重點欄目是 “法律人語”, 這也是 “聲音” 版長期存在的一個欄目。 這個欄目的稿件主要由法學界的專家學者,還有政法系統(tǒng)的專業(yè)人士撰寫,這些稿件不一定要求很強的時效性,但是要求專業(yè)性,所以也就最貼近專業(yè)讀者的需求。
回首來路, 法制日報 “聲音” 版已走過了 8 年多的歷程, 曾經在第一個 “聲音”版上寫下寄語的那一代編輯,有的已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而堅守者在經歷了一次次輿情風波后也從青澀走向成熟。面對新加入者,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法制日報的法治新聞評論是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但是不能脫離基本的原則,那就是政治性、法治性、權威性和建設性。
(作者系法制日報社評論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