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亞榮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
淺談西方音樂劇的魅力
魯亞榮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接觸了一個學期的西方音樂,知道了各式各樣的音樂類型,欣賞了許多著名的音樂作品,知道了許多音樂家的生平,我唯獨對音樂劇最感興趣。總體來說是對“劇”產(chǎn)生很大的興趣,劇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音樂對我最有吸引力,然而音樂劇中永恒不變的主題就是—愛情。西方音樂劇把我?guī)нM了一個不同于以前所理解的中國歌劇的一個全新世界,一個以前從未深入涉及,基本不曾了解的奇妙世界。
音樂??;音樂;音樂之聲;歌劇魅影;貓;戲劇
音樂劇,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臺藝術(shù)形式,結(jié)合了歌唱、對白、表演及舞蹈。通過歌曲、臺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jié)合,把故事情節(jié)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達出來。當我們將音樂劇視為一個整體時,“它的構(gòu)成元素幾乎囊括了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藝術(shù)品種”,簡單的說,它是一門大眾表演藝術(shù)。
音樂劇是美國對20世紀世界流行音樂文化的又一重要貢獻。因早期多在美國紐約的百老匯周圍的戲院演出,故也有“百老匯音樂劇”之稱。
從俠義上說,音樂劇有它的形式和風格。它是一種將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shù)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體現(xiàn)為一種舞臺表演的音樂戲劇形式。文學方面有劇本、故事情節(jié)、人物角色;戲劇方面有故事情節(jié)、對白,有道具,有舞臺表演;音樂方面有與劇情相關(guān)的場景音樂、聲樂、舞蹈伴奏音樂;舞蹈方面有各種風格的舞蹈;美術(shù)方面有布景、角色形象設(shè)計等。到現(xiàn)代更有與電子技術(shù)的結(jié)合。而從廣義上說,20世紀以來的美國音樂喜劇、歌舞雜劇、里伏劇、音樂舞臺劇等都可統(tǒng)稱為音樂劇。
從1728年,第一部民間音樂劇《乞丐的歌劇》首演,音樂劇的發(fā)展歷史不過三百年,但相對于其他舞臺表演形式來說,音樂劇大有后來居上之勢。音樂劇通俗易懂,更容易被大眾接受。首先,劇中的音樂大多很流行,尤其是40年代以后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qū)音樂劇,音樂不僅緊貼時代脈搏,而且通俗上口。所以,音樂在其中無疑起到了無法取代的作用。下面讓我們從音樂的整體性、旋律性、戲劇性等幾個宏觀的方面來看一下音樂對音樂劇的影響,以及音樂劇的魅力。
(一)整體性
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非常講究整體性。這是什么意思呢?音樂劇講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它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而音樂是其中貫穿始終的線索。從序曲到幕間音樂直至劇終謝幕的音樂,都需要有體現(xiàn)其整體性的音樂把它們完美的聯(lián)系起來,一氣呵成,使觀眾產(chǎn)生完美的整體感,而不是一首首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歌曲大聯(lián)唱。以韋伯的音樂劇作品為例,他的音樂是流行、搖滾和美聲的綜合體,使用不同的音樂語言不僅拓寬了音樂劇的表現(xiàn)手段及范圍,還巧妙的讓人們接受了嚴肅題材的音樂劇也可以用輕松活潑的輕音樂甚至是搖滾樂來詮釋的觀念。在配器上,它打破了管弦樂的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到音樂劇中,同時加入具有古典風格的合唱來渲染歌曲所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以此來加強作品的時代感和表現(xiàn)力。要把這些不同風格的音樂語言統(tǒng)一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的不好就是不倫不類。然而,在觀眾聽來,韋伯是很善于處理這不同“種類”的音樂的。在他的劇中,不同的樂段和不同的場景、劇情珠聯(lián)璧合,古典的、流行的、甚至是激進的搖滾樂都在同一部劇中依次亮相。我們感受到的這種結(jié)合是非常自然的,并沒有牽強的感覺。
(二)旋律性
旋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歌曲的靈魂。每一部成功的音樂劇必然有讓觀眾難以忘懷的優(yōu)美旋律。某種程度上說,正式這些經(jīng)典的旋律才成就了劇作的不朽。這一點在古典歌劇中的情況也是一樣的,正如當提到《圖蘭朵》,人們拿上會想到“今夜無人入睡”、說起《卡門》,我們就會想起“斗牛士之歌”。很多人也許對整部歌劇并不熟悉,然而說道其中的著名唱段,卻是無人不知,可見,好的旋律對作品的影響是巨大的。說到《貓》,這恐怕是國人最為熟悉的一部音樂劇了,自1981年5月11日在倫敦首演以來,創(chuàng)下了英國音樂劇史上公演最久、票房價值最高的記錄。1982年《貓》開始在美國百老匯大街上公演,至2000年夏天停演,同樣打破了百老匯音樂劇連續(xù)公演場次最多的記錄。同時,它也是美國巡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劇中的歌曲《回憶》已成為現(xiàn)代音樂的經(jīng)典,是一首超越語言和地域限制而傳遍全球的名作。
(三)戲劇性
音樂的寫作對于表現(xiàn)劇情的戲劇性矛盾沖突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當劇情需要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激烈復雜的情感斗爭而又不能通過言語或肢體來傳達時,音樂就承擔了這個任務(wù)。音樂劇中大多數(shù)的戲劇性沖突最重要的就是—愛情。
(1)《音樂之聲》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shù)隆教囟鲃≡汗?,成?0世紀50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得音樂劇。女主角22歲的瑪利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在馮·特拉普上校家當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當瑪利亞發(fā)現(xiàn)自己對上校產(chǎn)生了感情后,為避免越陷越深,她悄悄地離開了。在院長的鼓勵下,她回去和上校結(jié)了婚,在德國納粹占領(lǐng)了奧地利,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lǐng)全家人離開奧地利,在修女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躲過納粹的追蹤,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音樂之聲》一度讓我向往簡單快樂的感覺,陪伴一生,即使隨時間的流逝,我們省略了所有的語言,但是哪一種無言,就是相濡以沫的默契,就是天地間最強烈的溫柔。所以,這么戲劇性的劇情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被拍攝成了電影版,并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2)《歌劇魅影》于1988年時獲得7項Tony獎,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部音樂劇之一。魅影,將自己全部的心血與熱情傾注到了克里斯汀的女子身上,但同時又很可悲的是,這個他認為十分可靠的依靠點竟然背叛了他,當克里斯汀和勞爾在歌劇院的頂樓上海誓山盟的時候,魅影的心碎了。魅影的復仇,是不夠徹底的,這也許源自于他那原本就不殘忍的心靈。最后,看似脆弱的勞爾,寧肯被魅影吊死在地下,也不愿放棄對克里斯汀的守護,正式偉大的愛情的力量,促使他忘記一切恐懼,勇敢地去面對,去挑戰(zhàn)。也正是這種爆發(fā)的執(zhí)著震撼了魅影,讓他能夠心甘情愿地選擇離開,選擇告別。這部音樂劇看到最后給一種心碎而又感動的魅力,令人回味不絕。
音樂劇中愛情的極限震撼摸過《歌劇魅影》,愛情無價,凡人難逃,看似簡單的愛情卻充滿著動人心魄的氣勢,偉大的愛情可歌可泣,似乎所有的忠貞愛情都只有這一種選擇,愛是他靈魂深處最純凈的世界,也是他生命存在的意義。
音樂劇可以沒有魔術(shù)、可以沒有電影,甚至可以沒有舞蹈,但如果音樂劇離開了戲劇和音樂,它也就不成其為音樂劇了。總而言之,音樂劇是一個全方位的,更直接的,更有沖擊力的現(xiàn)代藝術(shù)門類,它不深刻,但很通俗,很生動。身為研究生的我們,學習西方音樂劇,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提高自身高雅藝術(shù)的欣賞能力,另一方面,會更提高我們個人的情感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