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閩清縣池園中心小學,福建 閩清 350807)
低年段學生說與寫的能力培養(yǎng)探究
陳 玲
(閩清縣池園中心小學,福建 閩清 350807)
“說”與“寫”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兩項語文基本功訓練,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說與寫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抓關鍵詞或句式、精彩段落、課文空白點及利用插圖等途徑進行說寫訓練,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小學低年段;說寫訓練;能力培養(yǎng)
課程標準將語文“課程性質(zhì)”定位為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而要運用好語言文字,就必須具備好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這四項能力既然作為語文的四項基本功,就應安排足夠的時間,加強指導與訓練。[1]文章針對“說”與“寫”的能力培養(yǎng)進行闡述,因為相對于“聽”與“讀”來說,“說”與“寫”的能力培養(yǎng)更難。為了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的說與寫的訓練落到實處,筆者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抓關鍵詞語進行訓練
人教版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端午粽》一文,簡短的四段文字,卻清晰地講述了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文本雖僅177個字,可疊詞出現(xiàn)的概率卻極高,既有以偏正結構呈現(xiàn),也有以數(shù)量詞形式出現(xiàn)。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作者寫得如此淺顯,并非是將端午粽歷經(jīng)千年而味不淡、香愈濃的厚實內(nèi)涵所忽略,而是化繁為簡。因為文本的最終讀者是孩子,只有讓孩子讀得懂的文字,才是最美妙的文字。顯然可以將這里的疊詞作為一個訓練點進行語言的訓練,讓學生感受疊詞的情味。教學時,筆者是這樣處理的:
1.課件出示圖片說短語
師:怎樣的棗?怎樣的糯米?怎樣的箬竹葉?(引導學生說并相應地出示板貼。)
2.倒裝練說
師:我們中國的漢字是神奇的,還可以倒過來說呢。如我們可以說:“棗是紅紅的”,那“白白的糯米”我們可以說糯米是——,那“箬竹葉”是——。
3.拓展積累
師:除了老師給大家提供的事物以外,誰還能說說我們生活中的。師生交流:( 的 )
這樣對疊詞的言語訓練,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疊詞的節(jié)奏美、色彩美,還讓學生體會到小小的粽子既散發(fā)出外婆濃濃的親情,又傳遞著鄉(xiāng)鄰之間濃濃的鄉(xiāng)情。
(二)抓關鍵句式進行訓練
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這篇課文的2~5自然段后,就抓住文本的特點,進行如下相關的語言訓練:
師:如此活潑、充滿生機的荷塘,又豈會只有這些朋友呢?(出示蝴蝶情境圖的課件)瞧,美麗的小蝴蝶飛來了,她正在荷葉上——(師做翩翩起舞的動作)那她們會怎么說?(出示句式)小蝴蝶說:“荷葉是我的_______?!?/p>
師:瞧,可愛的小螞蟻也來了,他又會說什么呢?(出示小螞蟻的句式)小螞蟻說:“荷葉是我的_______。”
師:你們還想到了哪些小動物呢?他們在圓圓的綠綠的荷葉上又說了什么?(課件出示句式)______說:“荷葉是我的________?!?/p>
這樣的設計目的就是給予學生一個拓展思維的平臺,既讓學生掌握了語言點,又進行了拓展訓練。
段是篇的構成單位。閱讀教學通常在通讀全篇之后,抓住段落進行細細琢磨。因此,要讓學生走進精彩段落的語言世界中,去發(fā)現(xiàn)隱藏在精彩段落背后的美麗風光和豐富情感,為精彩段落而感動。[2]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贈汪倫》一詩時,筆者根據(jù)作者與汪倫之間特殊的友情,設計了如下說寫訓練:
師:這首詩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千年之前古人之間的深情厚誼!讓我們緊緊握住手中這根友誼的繩索,隨著音樂,也來向你的朋友傾吐你的心聲吧!面向你的朋友說出你心中想說的話。(我想說:“ ”)
同時,在教學結束時,筆者還設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
師:老師也被古人之間深深的友情所打動,也吟詩一首來結束我們今天的課。(老師課上將欲止,忽聞悅耳下課聲,閩江之水深千尺,不及師生惜別情。)
以此為境,讓學生學著回家后寫寫自己心中所要寫的詩歌。雖然從學生的作品來看,字里行間缺少詩歌的簡潔、意蘊深長,但也不乏存有內(nèi)在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畢竟學生的領悟是有限的,他們對古詩的感悟,是需要日后來咀嚼的,是需要用自己今后的人生閱歷來豐富的。
現(xiàn)行的教材中,作者總會留有“言雖盡而意無窮”的空白點。而蘊藏在這些“空白點”背后的東西,極具豐富。表面上平寂無物,實則波濤洶涌。[3]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是一篇散文詩,其中蘊藏著許多豐富的說寫訓練的素材。如教學“金黃的落葉忙著邀請小伙伴”時,筆者設計了如下語言訓練:
師:金黃的太陽讓果園大獲豐收。這時候,落葉可“忙”了呢。他“忙”著干什么呢?他會邀請哪些小伙伴呢?落葉邀請時會說些什么?“小伙伴”都有誰呢?
讓學生想象補白,富有童趣,不知不覺將學生帶入一個快樂美好的自然世界中。這樣有意創(chuàng)設語言的說寫訓練話題,對作者表達的空白點進行想象說話,不僅使學生的想象思維得以培養(yǎng),還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現(xiàn)行的教材中選取的插圖都是學生常見的場景,與生活息息相關,所呈現(xiàn)出來的畫面也特別貼近生活,這點很符合低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此教師要經(jīng)常利用這些資源。如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其文本的一大特點就是圖文結合。課文中的每一個詞語與短語都有圖示,這些圖示不僅能帶給學生無盡的想象,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還能讓學生借助插圖進行識字、學詞,使學生馳騁在豐富的語言世界中,既感受到漢字用詞的準確,又能感受到漢字的豐富奇妙,能較好地滲透漢語文化教育。又如一年級下冊 《四個太陽》,筆者讓學生仿照前三節(jié),改寫第四小節(jié),以“我畫了個(彩色的)太陽,( )春天”為開頭的說話練習,讓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欣賞大自然的美,表達大自然的美。
文本結尾的留有余地為學生留下了許多猜測。教學時,對這些留有懸念的結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畫家與牧童》,其中“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一句時,可以先讓學生理解“一……就……”表示兩件事時間上前后緊接的句式特點與作用,再讓學生讀“看畫的人沒有不點頭稱贊的,有錢的人還爭著花大價錢購買”,然后完成口頭練習:1.“看畫的人一 ,就 ?!?.“有錢的人一 ,就 。”而后引導學生用“一……就……”自由說說生活中的人或事。接著讓學生學習牧童“不盲從,實事求是,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品德,筆者設計了說話訓練:“你看到了一位 的畫家”,之后又設計了“當大家都在夸贊戴嵩時,為什么只有這位小小的牧童敢于批評戴嵩呢?戴嵩聽了批評后又會怎樣對待呢?”這樣的訓練話題,讓學生歷經(jīng)扶到放、模仿到遷移再到創(chuàng)新的訓練,其目的是搭建一個循序漸進的平臺,通過說寫結合來提高學生遷移訓練的語言品質(zhì),實現(xiàn)“仿”中求“新”。
總之,學生說寫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教師的重視與持之以恒。只有平時多練,才能保證為學生說寫能力的提高提供廣闊的空間,避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
[1]熊生貴.有效教學 和諧課堂[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2]劉仁增.我的語用教學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賴世興.課堂教學中應發(fā)揮“留白”的藝術效果[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19).
G623.2
A
1673-9884(2017)11-0047-02
2017-06-12
閩清縣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縣級課題“依托文本進行說寫訓練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201615X)
陳 玲,女,閩清縣池園中心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