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萍
摘要:中泰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生活習慣、接受心理等方面,當通過兩國的碰撞進一步融合的過程是克服“文化休克”的過程,我們可以在中泰兩國的宗教信仰、對禮的追求等來達成共識。認識到中泰文化存在的異同對泰語教學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對教好泰語,建立完備的泰語教學模式非常重要。
關(guān)鍵詞:差異;共識;文化休克;泰語教學
中泰交流歷史悠久,主要體現(xiàn)在文化上。中泰自1971年7月1日正式建交后,雙方關(guān)系日趨密切,文化交流上更顯頻繁。泰國的華人日漸增多成為中泰關(guān)系發(fā)展良好態(tài)勢的重要體現(xiàn),中泰能夠在一起和睦相處,且相互對各自文化產(chǎn)生濃厚興趣,這大多是基于中泰對彼此文化的包容與認可。然而中泰雖然同屬于一個文化圈——東亞文化圈,但生活環(huán)境與歷史背景的差異造成文化上的差異,這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生活習慣、接受心理等方面,認識到這些差異性有助于泰語專業(yè)的學生從異中找同,在相同中更好地互相學習。
從大的方面來講,政治影響文化。泰國借鑒的是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必然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產(chǎn)生碰撞,而政治制度必會影響文化。但我們對待兩國不同文化的突破點不要放在不同上,而要放在相似性上。
相似性最典型的是佛教,泰國人信仰佛教的比例要占去全國人口比例的95%,幾乎達到全民信佛的程度了,且寺廟也廣泛分布,泰國的73個省中約有三萬多個寺廟。泰國人民在思想上受佛教影響很大,佛教滲透到泰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相信生命的輪回與因果報應(yīng)。中國人的信仰融合著儒、釋、道三家,而佛教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傳入中國,影響著許多信徒,歷代都有高僧修佛,并在境內(nèi)修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寺廟。佛教的傳播與發(fā)展也促進了兩國文化的交融,故可作為雙方交流的重點。在泰語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多多關(guān)注關(guān)于佛教的一些專有詞匯,了解佛教的一些教義,引導泰語專業(yè)學生走進佛教。而中泰兩國都在“崇禮”這點上達成共識,尚禮之風成為中泰文化上的共同追求,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教授基本的禮儀規(guī)范,學習泰國的基本禮儀,掌握關(guān)于禮儀的詞匯。此外,中泰兩國都以紅色象征喜慶、歡樂。都喜歡蓮花,蓮花與佛教有關(guān),因此佛教作為信仰的泰國的超市都喜歡命名為蓮花超市;在中國,蓮花常比作君子,代表圣潔、高雅。泰語老師在上課時都可以進行兩國文化的異同分析,在分析中逐漸清晰。中泰都是大家庭的生活,會經(jīng)常參加大大小小的活動,這些都為學習泰語專業(yè)的學生帶來熟悉感。
從語言上講,漢泰語也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他們都屬于漢藏語系。都由聲母、韻母、聲調(diào)三部分組成,且聲調(diào)都能從漢語的四個聲調(diào)中找到對應(yīng)聲調(diào)(泰語聲調(diào)共五個,除泰語的四聲)。在泰語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抓住兩種語言的共通性,給學生以熟悉的氛圍,再去分析漢語與泰語中易混淆出錯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會達到事半功倍。泰國在性別上更注重于男女有別。泰語中不僅男女寫法上存在差異,且讀音都要區(qū)別開來。而漢語表示男性用“他”,表示女性用“她”,寫法不同,但讀音沒有區(qū)別。中國人更講究長幼有序,但泰語只有很少的詞去表達對長者的尊敬,漢語中詢問年齡學問多,對兒童會說“你幾歲了?”,對稍長一點的孩子會“問你多大了?”,而對待老人要問“您高壽?”對不同的年齡段有所區(qū)別,而在泰國人口中就只有“你幾歲了?”,來適用于所有年齡階段的人。
不同的文化交流是好事,但不同的文化常會帶來迷惑、緊張和不適應(yīng),這種心理體驗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人類學家奧博格提出的理論,指的是在跨文化中的各種不適應(yīng)癥狀,是指人們對于另一種不熟悉的文化及環(huán)境的各種心理反應(yīng)。這需要進行跨文化的訓練來接受不同文化所帶來的心理沖擊。中泰兩國在時間觀念上的差別也相當明顯,中國人喜歡守時,并且認為守時是一種美德。如果兩個人約好了時間,而一方并沒有因為什么特殊的原因遲到,會被認為不尊重對方。而這些在泰國人嚴重就并非這樣,他們的時間觀念沒有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強烈。泰國人的時間觀,主要集中在當下,對于過去以及未來的觀念要差很多。因此在中國人對泰國人在時間觀念上的隨意性要理解,將來如果到了泰國也不會因為不了解對方的生活習慣而因為對方遲到而憤怒。泰國人常習慣于每天誦經(jīng),唱國歌。吃飯時按照西方人的習慣喜用刀叉,很少使用筷子,由于處于熱帶地區(qū),泰國人有喜歡喝冰水的習慣。這些細小的知識點不僅很有趣,且很實用。
在泰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熟悉泰語的基礎(chǔ)上,還要有意識地去接觸了解泰國的環(huán)境、歷史、風土人情等以便于更加全面、深入的去啟迪泰語專業(yè)的學生。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外語作為語言更是一個需要掌握詞匯的基礎(chǔ)上再綜合政治、經(jīng)濟、文化諸多方面的結(jié)果,因此全面地認識中泰文化的異同,比死記硬背效率要高得多,且文化方面的異同性教學探討很有意義,畢竟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認識到中泰文化存在的異同對泰語教學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對教好泰語,建立完備的泰語教學模式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理杏德·劉易斯.文化的沖突與共融[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3]孫漢萍漢.泰語的同異性比較[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5(2).
[4]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泰國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