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永廳
摘 要 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應深入鉆教材,聯(lián)系實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將生物知識趣味化,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使生物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從而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激發(fā)學生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8-0030-02
一、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生物課課堂教學中,運用故事、成語、謎語、笑話等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積極的成分,也是學習活動中最基本的因素。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在生物課的學習中,這是生物課教學成功的關鍵之所在。例如,在講解食物鏈時,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一成語導入,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從而達到調動學生探究興趣的目的。
二、教師引入生物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結合與生物學有關的故事、成語、謎語等進行教學,不僅會把枯燥無味的內容講得生動有趣,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的心思,從而加深了對生物學的親切感。
教師在上課前,先從網(wǎng)上搜索一些名人軼事,歷史故事及動植物趣事,為學生提供教學情景,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如在教學“遺傳與變異”一節(jié)內容時,從網(wǎng)上搜索到近親結婚與遺傳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家族史”等。課堂上,當講到“禁止近親結婚”時,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中國民間有名古話:‘近親結婚親上加親??墒菄一橐龇▍s明確規(guī)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等學生討論后,再給學生講述,近親結婚到底有多大危害。這時列舉這樣的兩個事例:1840年2月,21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表哥阿爾伯特結婚,婚后給她的家庭生活帶來了巨大不幸。他們生下的9個孩子中,有3個患有遺傳病——血友病,其他人是血友病基因的攜帶者。真是無獨有偶,1839年,30歲的達爾文與他的表妹愛瑪結婚。誰也沒有料到,他們的6個孩子中竟有3人中途夭亡,其余3人終身不育。到了晚年,達爾文在研究植物的生物進化過程時發(fā)現(xiàn),異花授粉的個體比白花授粉的個體結出的果實又大又多,而且白花授粉的個體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這時,達爾文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討厭近親結婚。向學生講解這些名人的沉痛教訓,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親結婚會導致遺傳病,所以是應當禁止近親結婚。
三、以生動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語言生動幽默,能使課講得妙趣橫生、韻味無窮,使學生在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例如,在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時,發(fā)現(xiàn)總有一此學生取拿方法記不住,由于多數(shù)學生是農村的,很多人家里養(yǎng)過兔子,我就把顯微鏡比作兔子,做著拿兔子的動作:一手抓住頸后部的皮膚,一手托住屁股。顯微鏡也是這個拿法:一手抓住鏡臂,另一手托住鏡座,同學們都笑了起來。
四、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尊重、熱愛學生是培養(yǎng)師生良好情感的基礎。教學實踐證明,一個被教師喜愛的學生,常常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由于師生情感交往上的體驗,自然會影響學生對生物學的情緒。學生能從教師那里獲得溫暖、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體驗,獲得知識和能力。這樣的師生關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和諧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愉悅感。這種良好的心態(tài)促進學生對教師產生滿意、熱愛、信任的情感,也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從而對生物課的學習產生一種等待和期盼心理,總希望能早一點、更多地上生物課。有的學生會因為師生關系融洽而喜愛教師所教的課程。這種感染效應往往會長期地起作用,甚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
五、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認知的過程是通過感覺、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形式對客觀現(xiàn)實和外界事物子以反映和揭不的認識過程。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基本上依賴于感覺和感知,并逐步形成和積累對事物的認識和掌握。要使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智力,就應調動和提高他們對事物的感覺和感知的興趣和注意。實踐證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能向學生提供多種刺激的信息,如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和聲音等,使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感官獲取豐富信息。信息技術憑借自身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并能夠從視覺、聽覺多種感官獲得信息,實現(xiàn)了多種渠道傳遞信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能夠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他虛為實,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變復雜為簡單,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耳目一新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和生物學科的趣味性,將被動接受知識變?yōu)橹鲃咏邮苤R。
參考文獻:
[1]陸建身.生物教學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