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道家·道教研究
[主持人按語]
夏天的北方溫濕宜人,真熱也就七八兩個月!聊天好時光,天者真理也!
人類的天性相通,發(fā)音器官相同,說/聽雙方在當下語境中能協調行動,語言傳播的一階目的已經達成。文字則不然,一旦書寫,它便固化。固化的文字符號,使人的意向和描述跨時空而永駐,不靠記憶而體外傳承。但同一(組)符號卻可能在寫/讀雙方產生歧義并發(fā)生爭執(zhí)。象意/象聲的中華文字有自定義功能,對邏輯學的依賴弱于拼音文字。但正如詹石窗、謝清果二位深入討論的那樣,道家對語言、文字的深刻質疑,作為一種批判力量,校正著中華文明,使文化的虛擬性不會脫離人的真善美天性而過分異化。
與此相關的是不同的語言文字系統往往具有不可翻譯性。美國迪普曼教授指出:被翻譯為“幸?!薄翱鞓贰钡膃udaimonia,在道家文獻中,翻譯為“知足”“滿意”甚至“在家”等,則顯得更好些。因為正如德國赫爾策先生所討論的那樣,把“養(yǎng)生”作為嚴肅認真的藝術問題來處理,只能是以農耕為基礎的人本化生活世界的中華文明之典型訴求,與一神教商業(yè)文明的地中海文明相比,文化形態(tài)的差異從而語詞的意向性之間的同名異謂、異名同謂,乃至于難以確切翻譯的現象不勝枚舉,卻又難以一一對應描述的中西文化比較學問題,實在太大太嚴重了。任何簡單的對譯和互釋,都有可能造成新的混亂!中華民族一百年文化自我批判本身,應該進行反省。缺乏文化自覺,從而缺乏文化自信的妄自菲薄思潮,可以休矣!
張?zhí)锶A就《老子》成書年代問題,對劉笑敢先生的一個判據,提出質疑,這種挑戰(zhàn)權威的學風應當鼓勵。袁永飛對少有人論及的《莊子·應帝王》篇進行認真的研讀并給出自己的說法,學術的日益深化,本當如此。祝福兩位青年才俊在今后這個社會文化復興的時代,一展身手,不負此生,不負時代的召喚!
安繼民丁酉初夏于一方樓
2017-03-08
詹石窗(1954—),男,福建廈門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 謝清果(1975—),男,福建莆田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化與傳播研究。
[莊子·道家·道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