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廉江市良垌中學 黃培梁
淺談中國古典詩歌中送別詩的特點
文/廉江市良垌中學 黃培梁
中國古詩詞是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朵奇葩。古詩詞題材包羅萬象,是高考必考的一個考點,要想在高考中拿下古詩詞的高分,必須從不同的題材入手,掌握不同題材詩詞的特點。
意象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送別詩詞常見意象有:
1.楊柳:從 《詩經(jīng)》中 “昔我往也,楊柳依依”開始, “柳”便與離別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而且“柳”與 “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2.芳草:別情的象征,如:李煜 《清平樂》中的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用生命力旺盛的春草來比喻離恨。
3.長亭:古代驛道旁蓋亭,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送別親友時往往在亭中設(shè)酒餞行,所以長亭也就成了一個抒寫離情別緒的意象,成為送別之地的代名詞。如:柳永 《雨霖鈴》中有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崩畎椎?《菩薩蠻》中的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p>
4.南浦: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如:白居易《南浦別》中的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p>
除了上述意象外,送別詩詞還常用:寒蟬、蘭舟、美酒、殘陽、陽關(guān)、古道、西風、秋月、細雨、寒鴉等等。
表達技巧是高考詩歌鑒賞題的一個重要考點,實際上考的是表達方式 (主要是抒情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 (藝術(shù)手法)。
1.抒情方式。送別詩詞主要抒寫離別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接抒情的如高適 《別董大》的后兩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作者以豪邁的氣勢,開闊的胸懷,直接抒發(fā)離情,激勵友人。間接抒情的如杜牧 《贈別二首(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痹娙税迅鎰e宴上的蠟燭當成人來寫,燈芯成了人的“惜別”之心,它那徹夜流淌的燭淚似乎是因男女主人公的離別而傷心。作者借物抒情,抒發(fā)了詩人不忍分離的真摯感情。
2.藝術(shù)手法。送別詩詞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有用典、虛實、襯托、比興等。
①用典:王維 《送梓州李使君》的尾聯(lián)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運用有關(guān)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曾興辦學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 (《漢書.循吏傳》)。王維以此勉勵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依仗文翁等先賢原有的政績,泰然無為。寓勸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別之時,委婉而得體。
②虛實:王昌齡 《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碧搶嵔Y(jié)合,前半寫實景,后半乃虛擬。月夜泊舟已是幻景,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詩境頗具幾分朦朧之美,有助于表現(xiàn)惆悵別情。
③襯托:許渾 《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痹娭杏袃商幟鑼懽匀痪拔?,畫面感強。前者寫紅葉青山的美景,色彩明麗,灑脫飛動,看似與離別不協(xié)調(diào),實際是反襯,襯托朋友的留戀之情;后者描寫滿天風雨,是烘托黯然神傷的離別之情。
④比興:韓愈的 《青青水中蒲三首》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興,襯托離思的氛圍,又以蒲草下有一雙魚兒作比興,來反襯思婦的孤獨。
3.修辭手法。送別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對比、比喻、擬人、反問等。
①對比:既是修辭手法,也是藝術(shù)手法。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中春江渺茫與孤帆一片形成強烈對比。
②比喻:用比喻的手法來抒寫心情,是送別詩常見的藝術(shù)手段之一,如嚴維的 《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庇?“水悠悠”比喻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
③擬人:戎昱的 《移家別湖上亭》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辈捎脭M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
④反問:李白 《金陵酒肆留別》中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運用了反詰與對比的修辭手法。滾滾東流的長江水,與李白的離愁別緒比起來,也相形見絀,可見李白愁之深,愁之長。
中國古典詩歌中送別詩的常見特點中,意象、感情和表達技巧是高考常考的考點,若學生掌握了這些特點,那么對他們閱讀鑒賞送別詩會有很大的幫助。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