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珂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上海200235)
柔性司法克制主義的倡導
——以刑事司法為分析視角
肖志珂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上海200235)
在我國的刑法司法中,應堅持柔性的司法克制主義理念。從制度基礎、法治進程及法官素養(yǎng)等層面看,司法能動主義不應過度提倡。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看,我國的刑事司法意識形態(tài)應是柔性的司法克制主義。柔性司法克制主義的貫徹,需堅持幾個規(guī)則:適用于法律疑難當中、符合罪刑法定原則及強化判決書的說理性。
司法克制主義;司法能動主義;法律疑難;罪刑法定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深入,新的社會關系層出不窮,致使刑法規(guī)范與司法實踐之間充滿張力。鑒于此,理論界開始反思傳統(tǒng)的司法哲學,并在介紹西方司法哲學,尤其是美國的法律制度與司法理念過程中,對傳統(tǒng)的法律方法、司法理念、法律技術及法律價值等各個層面展開批判。于是,發(fā)端于西方的“先進”司法哲學被相繼引入,大有替代本土司法傳統(tǒng)之趨勢。茲以為,就司法理念本身而言,重點不在先進與否,關鍵在于是否適合,不加分析的吹捧外來的司法哲學,不但不能適應轉型社會的需要,還會破壞既有的法治形態(tài)。因此,針對法學理論上的“唯美主義”思潮,需認真應對和反思。
從發(fā)生學的角度看,司法能動源起于法律現(xiàn)實主義。法律現(xiàn)實主義與法律形式主義相對,前者是司法能動主義的理論基礎,后者是司法克制主義的法理基礎。探討司法克制主義繞不開法律形式主義和法律現(xiàn)實主義,正是由于兩者的不斷交鋒,才衍生出司法克制主義與司法能動主義的概念。
司法主體應堅持什么樣的意識形態(tài),在理論和實踐上極具爭議,也是極富誘惑力的話題。針對理論紛爭和實踐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司法能動主義概念,既有響應社會政策之意味,也有松綁法官解釋之意圖。借助這股思潮,有些學者極力主張在司法領域引入能動主義,以消解立法滯后、規(guī)范不足之張力,并藉此擴張司法主體的自由裁量權。“在我國法治初創(chuàng)時期,司法對于正義的供應與民眾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我們將能動司法理解為司法機關更為積極、主動滿足社會的需求的話,能動司法無疑是必要的。”[1]不過,該觀點與我國一貫的立法至上及嚴格法治背道而馳,顯得有些偏激,于是更為理性的學者主張,在司法能動主義前冠以“溫和”字樣,以緩解來自于法律形式主義的質疑和批判?!霸谛谭ń忉寙栴}上,我們毋寧選擇溫和的能動主義?!盵2]對理論界的思想盲動,有的學者持反對觀點:“法官在司法過程中嚴謹?shù)貓?zhí)行法律的意志,而盡可能地不滲入法官個人的信仰與傾向的司法克制主義顯然是我們應該秉持的?!盵3]從上述觀點看,在我國現(xiàn)階段,到底是采取司法能動主義還是司法克制主義的立場還沒有取得統(tǒng)一的認識。但我們認為,堅持司法克制主義應是主流立場。
司法能動主義的興起是西方理性主義衰落的標志。在整個19世紀,實證主義法學都在西方法理中占據(jù)主導地位,該派主張,法律規(guī)范是確定的,根據(jù)法律規(guī)則與三段論式邏輯推理,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換言之,法官不需要考慮規(guī)則的問題,只要根據(jù)三段論進行裁決,就可以完成司法進程。因此,法官是被動的司法主體。“現(xiàn)代的法官是自動售貨機,投進去的訴狀和訴訟費,吐出來的是判決和從法條抄下來的理由。”[4]62一定意義上,實證主義法學派符合社會需要,是實證主義哲學在法學領域的反映,也是法學理論追求科學性的體現(xiàn)。到了20世紀,社會法學逐漸興起,社會法學將關注點從規(guī)范轉向法外,即法官裁決案件不再局限于法律規(guī)范,更多的法外因素諸如法律價值、利益衡量、社會政策及道德范疇都開始進入法官視野?!胺傻纳皇沁壿嫞墙?jīng)驗。法律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就是對社會政策(即什么是對社會最好的)的考慮?!盵5]在社會法學的觀念中,法律確定性和司法三段論都不具有絕對意義。于是,法官的裁量權隨之擴大,司法理念與方法選擇更為靈活。正是社會法學的出現(xiàn)并流行,傳統(tǒng)的法律方法和解釋路徑逐漸被弱化,一種新的司法哲學,即能動主義開始為公眾熟知。
近年來,隨著我國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學者對國外理論的引進也在加快。于是,西方的各種理念逐漸為我國理論界熟知,這對豐富法律理論,指導司法實踐無疑具有重要價值。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些學者并沒有對相關理論的制度基礎、社會背景、法律體系等做認真分析就徑直引入,這有失合理性。其實,司法能動主義之所以在西方盛行,有其特定的制度基礎與法律傳統(tǒng),并與其法治進程暗合。從我國的情況看,無論是政治體制、法官素養(yǎng)、法治階段都與西方存在差別,匆忙引入司法能動有待商榷。盡管有的學者用“溫和”一詞對能動主義進行修飾,但也不能掩蓋此理念在中國語境下的無力與空洞。而且就“溫和”論而言,其并未指出,“溫和”的司法能動主義和能動主義的界限在哪里?如何規(guī)避因能動主義給法治帶來的沖擊?如何平衡司法權力的擴展與公民權利的保障?既然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那么能動主義即使是“溫和”的也不能解構和替代傳統(tǒng)的司法理念。另外,盡管司法能動主義已經(jīng)成為美國司法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但對司法能動的辯護和批評的爭論在美國從來就沒有平息過?!拔覉孕潘痉軇又髁x是一個不幸的現(xiàn)象,如果沒有它美國將變得更美好”[6]4。
社會轉型的深入對刑法確定性提出了挑戰(zhàn),并對傳統(tǒng)司法哲學產(chǎn)生了沖擊,如果司法主體依然堅持極端的司法克制主義就顯得不合時宜,對其進行適當變革也是現(xiàn)實之需。不過,變革不是顛覆,只是在克制主義的基礎上稍作調整,質言之,由司法克制主義向“柔性”的司法克制主義轉變。因為柔性克制主義有利于維護法律之權威,對規(guī)則的尊重也的確是法治的應有要求[7]。這里的“柔性”是指,司法主體應該從關注法律規(guī)范的客觀性,適當轉向法律的主觀性;從傳統(tǒng)的三段論司法模式,適當考慮相反的司法邏輯;從堅守法律規(guī)范的固有內涵,適當轉向解釋的擬制和創(chuàng)新。當然,就“溫和”司法能動主義與“柔性”的克制主義而言,兩者的區(qū)別其實不在質上而在量上[6]2,不管是司法能動還是司法克制,實質上都是對法官在司法角色中的不同定位。并且,對量的把握還存在諸多難度,加之我國當下的法治進程及法官素養(yǎng),采取“柔性”的司法克制主義更為妥當,也是保障判決合法性與客觀性相一致的優(yōu)選理念。
從目前來看,在司法進程與刑法解釋中,采取克制主義立場是合理的。在上文中,已經(jīng)對司法克制主義的合理性做了分析,但還不足以駁斥能動主義觀,需立足于政治制度、法官素養(yǎng)及法治階段等方面做詳細分析和論證。
首先,從政治基礎看,我國應堅持司法克制主義。在西方社會,司法能動主義有生存空間,與其政治構造有莫大關系,也與法律和政治關系的演化有關。西方社會的政治體制屬三權分立模式,立法、行政和司法相互制衡。1803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通過“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確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擁有對國會立法和州立法進行審查的權力。司法審查權的確立是美國司法權范圍最重要的擴張,也被認為是司法能動主義在美國的起源。隨著違憲審查機制的構建,法官在違憲審查中的裁量權日漸擴大,價值判斷、利益衡量、政治考量等因素越來越多的進入法官視野。現(xiàn)今,人們對于司法能動主義的認識,早已不再局限于憲政領域,擴大為一種普遍的司法哲學。它的基本含義是,司法機構在審理案件時,不一定非得遵循先例或拘泥于成文法的字面含義對其進行解釋,它們可以回應社會現(xiàn)實以及新的社會發(fā)展趨勢的姿態(tài)來解釋法律,以避免不合理的社會后果[8]847。在美國之所以推行司法能動主義,是為了使法律更有權威,并通過法律綁架政治,將政治爭端都納入司法程序。但是,美國的司法能動主義并非不受遏制。在美國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尤其是推翻先例、創(chuàng)造規(guī)范是非常謹慎的,只有高級法院才有制造先例的權力,基層法院往往是因循立法或遵循先例。因此,即使允許法官創(chuàng)造規(guī)范,法官也需對法律規(guī)范的適用或放棄進行詳細論證。在理論界,學者們也不斷為這種創(chuàng)造尋找法理根據(jù)?;蛘f美國在鼓勵司法能動主義的同時,也對其行為進行適當?shù)叵拗啤?/p>
對比來看,能動司法的概念在美國語境下的含義與我們這些年針對中國的司法運作狀況所說的能動司法,顯然有質的不同?!拔覈ㄔ菏褂眠@個詞(司法能動主義——筆者注)并不是在司法審查含義的范圍內,而是在司法機關的角色和司法功能的塑造上?!盵1]這種意義上的司法能動在我國素有傳統(tǒng),比司法行政化、司法工具化、司法為經(jīng)濟改革保駕護航等。因此,在我國,政治對司法的影響和干預從來都存在,并愈演愈烈。鑒于當下政治因素對刑法適用的影響已很嚴重,不需要再通過引入西方的能動主義強化這種影響,否則,殘存的司法獨立會被蠶食殆盡。質言之,中國的法院已經(jīng)承擔了超越法院職責的許多功能,因此,不宜過多談論能動司法在我國司法實踐上的意義。能動司法所帶來不只是含義的含混,更重要的是在含混理念指導下作出毀壞法治的事情[9]。
其次,從法官素養(yǎng)看,我國應堅持司法克制主義。如德沃金所言,法官是法律帝國的王子。只有高素養(yǎng)的法官才能不負使命,以良好的法學素養(yǎng)和對社會情勢的透徹理解為依托做出恰當?shù)呐袥Q。中西比較來看,西方的法官素養(yǎng)相對較高,當然這種差別源于制度、文化、倫理及素質等各層面的原因。從具體背景看,出身不同對法官素養(yǎng)的影響極大。在西方社會,法官基本上來源于律師階層,不但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還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我國法官則來源復雜,既有來自于行政機關的,也有來自于事業(yè)單位的,還有剛畢業(yè)的法科學子,有的法官要么缺乏實踐經(jīng)驗,要么缺乏法律積淀。即使部分法官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經(jīng)驗,但在錯案追究、嚴防上訪、行政依附的制約下,他們更像是明哲保身的群體,而不再是堅守正義的衛(wèi)士。鑒于法官素養(yǎng)的差別,在西方社會,倡導能動司法只會讓法官在對接法律規(guī)范與事實個案上更加得心應手。因此,在西方社會下,司法能動主義和法官素養(yǎng)整體較高密切相關,也是社會公眾贊同和信任司法能動主義的重要原因。
我國部分法官素養(yǎng)較低,在堅持嚴格法制主義階段,尚不能堅守司法公正,因徇私枉法等負面影響導致信任危機。在這種情勢下,如果再強調能動主義理念,只能是對尚處于初期階段的法治社會再添阻力?!拔覈ü僬w公信力尚未建立的現(xiàn)狀出發(fā),采司法克制也許才是上策?!盵3]羅伯特·戈登曾經(jīng)這樣描述法律職業(yè),一個法律人,他應是“一個法律制度與原則的保守者,但并不是一個反動派;一個準備使法律同變動不居的社會需要和觀點相適應的改革者,但并不是一個激進派[10]。這種言論放在我國的目前情勢下,應是對法官司法姿態(tài)的準確描述。有的學者會質問,如果不賦予法官更大的裁量權,提高法官素養(yǎng)從何談起。這種觀點沒有找準問題的核心,無意間陷入邏輯學意義上的循環(huán)論證。目前來看,提高法官素養(yǎng)根本不在于自由裁量權的松綁,而應從法官的遴選、道德的強化、司法環(huán)境的凈化等層面著手,倡導能動主義只是法官素養(yǎng)提高后的結果。
再次,從法治發(fā)展階段上看,我國應堅持司法克制主義。從近代西方社會的法治進程看,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都遵循從克制主義到能動主義的路徑。從自然法學派看,其主張在實定法之外存在正義法,將道德植入法律規(guī)范。所以在自然法理論中,法治負載著許多的價值,像民主、自由、平等、秩序、效率、安全等。從產(chǎn)生背景看,自然法學派是為了反對封建社會的司法擅權,嚴禁法官突破法律界限進行司法裁量,所以司法克制是法官的基本姿態(tài)。在實證主義法學看來,法律規(guī)范具有確定性,法官根據(jù)確定的法律規(guī)范與三段論就可以找到問題答案。早期堅持這一原則的人甚至認為,法官也不能解釋法律,更不能創(chuàng)制法律,這便對法律規(guī)范提出很高的要求。因為法治要求大家都依法辦事,這就意味著法律中必須含有辦理各種事情和解決各種糾紛的方案。但是,成文法律中不可能包羅應有盡有、用之取之的各種現(xiàn)成的行為模式,尤其是在法律較少而且條文粗疏的時期。由此,到這個階段,司法克制就開始走向極端。到了社會法學派,對法律規(guī)范與司法過程的性質的看法發(fā)生轉變。它注重對法律與社會的互動、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運作、法律實效的研究,以理論模型設計與經(jīng)驗考察和實證分析的融匯為其方法論指向,以參與法制進程、推動法制與法律現(xiàn)代化為其價值目標[11]108。于是,在實證法學那里,不再信任立法規(guī)范的確定性,不再堅持從規(guī)范到結果的邏輯過程。他們反復論證規(guī)則的不確定性和事實的不確定性,因此,推斷法在很大程度上曾經(jīng)是、現(xiàn)在是、而且將來永遠是含混和不確定的[12]108,這是現(xiàn)實法學的精神,也是司法能動主義的理論基礎。司法能動主義的出現(xiàn),是社會法學反思實證法學刻板、保守的結果,是對嚴格法治主義的發(fā)展,也是后現(xiàn)代法治的典型特征。
從我國的司法過程看,還處在法治建設的初期階段,堅持嚴格法治主義與法律形式主義應是這個階段的基本司法理念。換言之,司法主體應秉持司法克制主義,尊重法律規(guī)范的確定性,排除法外因素的干擾,遵循三段論推理模式。概言之,法律人要做這樣一個法律制度與原則的保守者,只有訴諸尊重規(guī)則和邏輯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方法,而不輕易同影響裁決的社會利益相茍合,這種方法論上的保守性,對一個法治遠未建成、司法更易屈服于強勢集團利益的國家來說,恐怕更具有不同尋常的重要性[12]。當然,我們并不是倡導極端的司法克制主義,而是主張“柔性”的司法克制主義。如果過分張揚司法能動,不但不能推動司法進程,還會起到負面效應,如深化法律的信任危機,便利司法政治化與法外裁判,摧毀并不牢固的法治基礎。
在我國,司法克制主義不但有法理基礎,而且刑法理論界與司法界都為司法克制主義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實證支持,前者有實質解釋、實質推理及以刑制罪等,后者則包括相應的司法個案,如許霆盜竊ATM案、醉酒駕車交通肇事案、龔建平足球黑哨案等。
第一,柔性司法克制主義的理論支撐。在刑法理論上,對刑法規(guī)范的內涵解讀及司法邏輯都在悄然發(fā)生變化??酥浦髁x認為,刑法規(guī)范是確定的,可以根據(jù)確定的規(guī)范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因此,司法主體只要認真分析規(guī)范內涵即可。可是,由于立法主體的局限性、刑法規(guī)范的抽象性及滯后性,刑法規(guī)范的確定性是相對的,刑法規(guī)范會存在模糊性、滯后性與交叉性等特征,這也是通常所言的“法律疑難”,這就給司法適用帶來困難。在法律概念清晰的情況下,法官可以順利闡釋規(guī)范內涵,并依照演繹推理處理個案。當遇到法律規(guī)范確定性不足時,依靠傳統(tǒng)的司法哲學處理個案就會遇到阻力。由于刑法規(guī)范的不確定性及傳統(tǒng)司法理念的短板,理論界提出應對方案,如刑法實質解釋論。實質解釋是指對違法構成要件的解釋,必須使行為的違法性達到值得科處刑罰的程度;對責任構成要件的解釋,必須使行為的有責性達到值得科處刑罰的程度[13]。由于刑罰妥當性與合理性的判斷離不開價值衡量、利益考量及政策判斷等因素,所以,實質解釋讓刑法規(guī)范的解讀變得具有開放性。實質解釋與形式解釋是對應的,在形式解釋學那里,考察犯罪構成符合性應立足于規(guī)范自身,而不涉及法外因素。從兩者的內涵看,形式解釋論與司法克制主義相契合,實質解釋論則是對形式解釋論的補充,體現(xiàn)刑法規(guī)范解讀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因此,實質解釋論是對司法克制主義的弱化。
以刑制罪是對傳統(tǒng)三段論模式的反思和補充。近年來,理論界不斷有學者反思演繹推理的合理性,積極構建新的推理過程,典型表現(xiàn)就是“以刑制罪”。以刑制罪是指要跳出單純的、教條的、絕對的從所謂構成要件出發(fā)來處理案件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要考慮對這個案子,在應當認定為犯罪的前提下怎么處罰是妥當?shù)?。即,從量刑妥當性的基點出發(fā),反過來考慮與我們裁量的相對妥當?shù)男塘P相適應的構成要件是哪個,從而反過頭來考慮該定什么罪[14]。由此,以刑制罪與三段論演繹推理走了截然相反的路徑,前者是從前提到結果,后者是從結果到前提。其實,以刑制罪在理論界為一些學者贊同,是因為其為司法主體處理疑難案件提供新的方法論。司法克制主義堅持三段論推理,以刑制罪是對三段論的補充?!罢蚨ㄗ锱c逆向定罪的互補正是規(guī)則主義與實用主義融合的要求和表現(xiàn)?!盵15]論者所言及的實用主義正體現(xiàn)了司法克制的靈活性。綜上,實質解釋是從規(guī)范不確定性的角度探索規(guī)范解讀方法,以刑制罪則是從三段論的不足之處尋求突破,兩者都是對傳統(tǒng)司法克制主義的反思,都體現(xiàn)了克制主義柔性的一面。
第二,柔性司法克制主義的實踐支撐。近年來,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快,新的社會關系不斷出現(xiàn),一些新的社會問題開始考驗司法主體的能力和刑法規(guī)范的效力,不斷沖擊傳統(tǒng)的司法哲學。就一些新的犯罪行為而言,堅持極端的克制主義的理念已不合時宜,對其作出適當變革是實踐需求,需要一種柔性的司法克制主義。比如,前年發(fā)生的許霆盜竊金融機構案。根據(jù)司法克制主義,適用刑法第264條處理本案沒有任何法律問題,一審法院正是基于司法克制理念適用盜竊罪條款。但是,處理結果卻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根本原因是司法主體處理個案時沒有關注社會情勢的變化,沒有從規(guī)范內外進行綜合考慮,只是依據(jù)滯后的刑法規(guī)范進行裁決,于是從形式上看沒有問題的司法判決,卻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批判。該案例表明,刑法規(guī)范的確定性是相對的,換言之,對刑法規(guī)范的理解應與時俱進,否則個案處理結果就會遭遇質疑?!胺蓱敱3址€(wěn)定,但也不能與頻繁變遷的社會現(xiàn)實徹底錯位。為了保持法律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最大程度的親和力,司法還必須對法律之外的各種因素給予適當?shù)年P注”[16]。再比如,對醉酒駕車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件,傳統(tǒng)上一直以交通肇事罪論處。近年來,由醉酒駕車導致的重大交通事故事愈演愈烈,決策者和社會公眾對交通肇事罪條款的威懾力和強度也隨之不滿。更為重要的是,醉酒駕車問題逐漸成為社會問題,人們開始反思該行為的危害性程度與法律屬性,對一貫處以的刑罰強度提出質疑。于是,當交通肇事罪不能反映醉酒駕車的真實面目時,另外一個罪名也隨之被祭出,即,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實,在疑難案件面前,法官往往會同時采用不同策略來達到他所追求的利益平衡的目的。不過,只要糾紛能夠得到妥善處理,又何必在意法官在方法上的具體選擇呢?[17]所以,即使法官在對醉酒駕車交通肇事進行法律屬性的界定中突破了傳統(tǒng)的三段論模式,但只要符合利益衡量的結果,也無可厚非。
不管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在努力突破司法克制主義的局限性,嘗試引入新的司法理念,以更好做到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平衡,這就是柔性的司法克制主義。當然,這種新的司法理念只是對傳統(tǒng)司法克制主義的補充而非替代。
柔性司法克制主義是對傳統(tǒng)司法理念的完善和更新。但有一個問題需強調,這種柔性的司法克制主義摻雜了價值考慮、利益衡量與政策判斷,極易突破罪刑法定原則。因此,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需要慎重對待,合理路徑是為貫徹柔性司法克制主義構建實施規(guī)則。
第一,只能適用于法律疑難案件。由于社會的變動不居、立法者的有限理性以及成文法的天然局限性,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會經(jīng)常遭遇那些法律條文沒有提供明確答案的疑難案件,而這為柔性司法克制主義的適用提供了空間。當法律疑難時選擇克制主義,是與克制主義的本質相適應的。柔性的克制主義倡導價值衡量和利益判斷,容易與罪刑法定原則相悖,因此,在刑法領域倡導柔性的司法克制主義應慎重?;蛘f,柔性的克制主義應有嚴格的適用范圍。“與民法相比較,刑法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規(guī)則體系。特別是,現(xiàn)代多數(shù)國家包括我國的刑法都規(guī)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追求形式合理性,要求不能做出超法律的實質判斷,只能依法做出形式判斷?!盵18]在普通案件當中,如果法律規(guī)范的內涵無需進一步解讀,司法主體只要揭示其含義并根據(jù)三段論處理即可。但是,如果刑法規(guī)范存在疑難,根據(jù)克制主義處理案件就會存在困難,要么是法律條款選擇錯誤,要么是判決結果有失公正。針對這種情形,應選擇柔性的司法克制主義,也即,在法律疑難的案件當中,在規(guī)范理解上可以考慮如立法精神、道德倫理、政策判斷及價值衡量等法外因素。司法主體不能拒絕案件審判,刑法規(guī)范又不具有確定性,變通司法理念應是合理選擇。通過考量法外因素以準確理解條款,而非拘泥于條款本身。再則,司法主體處理個案,當出現(xiàn)適用刑法條款存在困難時,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三段論式邏輯過程,從相反的路徑進行判斷,即,司法主體可以先預測結果,根據(jù)結果尋求罪名。司法工作的目標并非合乎邏輯的綜合,而是妥協(xié)。法官的工作就是要以某種方式調和相互沖突的目標[19]224。當然,在柔性司法克制主義看來,不管是對規(guī)范的法外理解,還是從結果到罪名的司法邏輯,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刑法條款的理解和適用存在困難。
第二,應該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司法克制與罪刑法定原則是一致的,都主張在司法過程中堅持立法至上與嚴格法制主義。近年來,盡管罪刑法定原則的剛性不斷被實踐消解,但從沒有人質疑過其在法治社會中的作用。柔性的司法克制主義主張,在司法實踐中,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司法邏輯和解讀法律規(guī)范的方法,而這有突破罪刑法定原則的危險。比如,前幾年的足球裁判龔建平受賄案。足球裁判是中國足協(xié)聘請的足球比賽的執(zhí)法主體,中國足協(xié)是民間團體,因此,足球裁判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不能構成受賄罪的主體?!皬闹袊F(xiàn)行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以及中國足球職業(yè)聯(lián)賽裁判員的產(chǎn)生來看,……中國足球職業(yè)聯(lián)賽的裁判員既非國家工作人員,也不是公司、企業(yè)的工作人員,因而依照現(xiàn)行刑法的規(guī)定,‘黑哨’行為不能以犯罪論處?!盵20]但結果卻是,為了利用刑法解決黑哨問題,司法主體竟然動用刑法處罰非刑事問題。再如,上海肖永靈投放虛假炭疽菌案更為明顯。在本案中,行為人使用虛假炭疽菌驚嚇被害人,造成一定恐慌,不過該行為卻不會危及公共安全,判決結果則是行為人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罪,這顯然與罪刑法定原則相違背。后來在《刑法修正案三》中增設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進一步驗證了法官的判決錯誤。從上述兩個司法個案看,司法主體判決過程體現(xiàn)了柔性的克制立場,卻觸犯了罪刑法定原則??傊谟龅椒梢呻y的場合下,適用柔性的司法克制理念處理司法個案是必要的,但處理結果應經(jīng)得起罪刑法定原則的檢驗,不能為了刻意追求結果而背離刑法基本原則,這不符合柔性司法克制主義的本質。
第三,強化判決書說理性。判決理由,是法官對其所作出決定(判決)的正當性進行解釋的一種訴訟活動。缺乏說理性一直是我國刑事判決書的特征,由此,個案法官的解釋方法選擇與刑事推理過程一直不為外界所知。同時,判決書說理性不足,為個案法官迎合政策意旨或實踐需要對刑法規(guī)范內涵進行違法解釋提供了可能。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司法制度屬于歐陸法系,刑事司法判決書除了對案件事實和刑法規(guī)范做明示外,對刑法規(guī)范選擇過程、刑法規(guī)范內涵解讀及法律推理方式都沒有涉及。法官制作裁判文書只需要簡單地說明法庭查明或認定的事實及適用的法律即可,并不需要借助于充足、完善的判決理由來支撐自己的判決結論,因此,判決書說理一直沒有獲得制度化的正當性,而在司法表象上呈現(xiàn)出“無理”判決的現(xiàn)象。判決書說理性缺乏往往會導致司法主體過度解釋法規(guī),容易成為司法缺乏公信力的原因。“法官必須為他們的意見作出詳細、經(jīng)過嚴格推理的辯護,因為這些理由馬上要經(jīng)受異議者的批評,而且還要經(jīng)受一大群法律評論家和法律學者長期的考驗。”[6]130在傳統(tǒng)的司法克制主義理念下,由于判決書說理性不足,會導致法官可能進行任意解釋,在柔性理念的驅使下,這種可能性只會有增無減。因為法官的法律素養(yǎng)、司法經(jīng)驗及職業(yè)道德存在區(qū)別,所以在貫徹柔性司法的過程中,任其解讀法律且不做充分說理,就是對司法權力的放任,是對法官監(jiān)督的疏漏,對權力保護與權利保障的平衡非常不利。所以,從抑制個案法官的解釋沖動來看,強化司法判決書的說理性應該是重要路徑?!翱紤]到判決書說理制度通過權力公開化策略所實現(xiàn)的限權和護權功能,對于當前法官司法裁判權尚缺乏理性制約的中國所具有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功效,通過判決書說理制度的引入重新對權力運行作出制度安排,應當說是非常必要的?!盵21]
[1]張建偉.能動司法的中國詮釋和文化解讀[N].人民法院報,2010-5-28(5).
[2]吳丙新.溫和的司法能動主義——刑法解釋的一種可能路徑[J].山東大學學報,2009(5):78-83.
[3]張榕.司法克制下的司法能動[J].現(xiàn)代法學,2008(2):179-185.
[4]馬克斯·韋伯.論經(jīng)濟與社會中的法律[M].張乃根,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5]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普通法[M].冉昊,姚中秋,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6]克里斯托弗·沃爾夫.司法能動主義——自由的保障還是安全的威脅[M].黃金榮,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7]陳金釗.法官司法緣何需要奉行克制主義[J].揚州大學學報,2008(1):47-53.
[8]BLACK H C.Law Dictionary[M].6th ed,West Publish Co,1990.
[9]陳金釗:司法意識形態(tài):能動與克制的反思[J].現(xiàn)代法學,2010(5):14-24.
[10]ROBERT W G,Law as a Vocation:Holmes and the Lawyer's Path[M]//BURTON S J.The Path of the Law and Its Influence,The Legacy of Oliver Wendell Holmes,J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7
[11]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2]柯嵐.法律方法中的形式主義與反形式主義[J].法律科學,2007(2):31-39.
[13]張明楷.實質解釋論的再提倡[J].中國法學,2010(4):50-77.
[14]梁根林.現(xiàn)代法治語境中的刑事政策[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4):152-160.
[15]歐陽本祺.論我國定罪思維的傳統(tǒng)及其演化[J].法律科學,2010(3):21-29.
[16]桑本謙.法律解釋的困境[J].法學研究,2004(5):3-13.
[17]吳丙新.司法的真相——在法律解釋的合法性與妥當性之間[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6(2):129-143.
[18]李鑫,彭金玉.司法能動主義在環(huán)境領域的一次嘗試[J],法律方法(第十卷),2010:318-325.
[19]德;考夫曼.卡多佐[M].張守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0]王作富,田宏杰.“黑哨”行為不能以犯罪論處[J].政法論壇,2002(3):162-164.
[21]萬毅,林喜芬.從“無理”的判決到判決書“說理”——判決書說理制度的正當性分析[J].法學論壇,2004(5):29-34.
(責任編輯:彭治民)
Advocating Flexible Judicial Restraint Doctrine——From Criminal Justice Perspective
XIAO Zhi-ke
(Philosophical Institute,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200235,Shanghai)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of China,the flexible concept of judicial restraint should be adopted.Excessive judicial activism should not be advocated from the institutional basis,the rule of law process,and the judge quality level.Fromtheory and practice,our country's criminal justice ideology should be flexible judicial restraint.The implementation of flexible judicial restraint needs to adhere to a few rules:applicable to law of difficulty,the principle of legally prescribed punishment for a judgment and enhanced reason.
judicial restraint;judicial activism;legal problems;the crime of statutory
D926
:A
:1674-0033(2017)03-0005-07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3.002
2017-04-19
肖志珂,女,河南清豐人,博士,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