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騰
摘 要: 中國語言文學教學不應該局限于傳統(tǒng)的知識講解,而是通過展現(xiàn)中國語言文學特點的性質過程中,全面發(fā)揮好學生在學習中國語言文學課程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中國語言文學的美感,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從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中國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助益。
關鍵詞:中國語言文學 教學 審美意識 培養(yǎng)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181-01
中國語言文學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開展最早學科之一,逐漸的成為全國各大高校的教育課程,也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語言文學課程涵蓋了豐富的內容,學生審美意識培養(yǎng)是中國語言文學課程主要部分,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方向和審美能力。在中國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審美意識培養(yǎng)可以培養(yǎng)學生評析和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是一種基礎的理論教學。因此,在進行中國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人文教學。
一、積極構建完善的教學情境是中國語言文學審美意識培養(yǎng)的關鍵
按照中國語言文學課程審美對象,學生主體和學習特點,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通過精心組織積極構建符合當代大學生需求的審美教學情境,從根本上對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意識、行為和情感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營造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最近幾年,隨著教育理念不斷更新,過去傳統(tǒng)的中國語言文學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能夠適應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是最主要的教學對象,所以就要求教師有效的將中國語言文學課程中審美意識融入到整個課程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好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廣大學生先從心里上接受審美教育。例如在講解“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這句詩句過程中,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現(xiàn)出現(xiàn)實的情景,然后讓學生解決多媒體多展示的情景探討這句詩是否存在另外的含義。作者在詩句中使用了曲折而藝術的抒情言志的手法,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白居易冬至夜客居邯鄲驛站時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情感。通過對這兩句詩進行分析可以體會到詩人想象深夜到了,家人圍坐在燈前,議論自己這個遠行之人,從而將自己對家人的深切思念含蓄而深沉的表達出來。一般而言,中國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構建一個創(chuàng)新,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教師需要靈活的應用各種教學方式,系統(tǒng)的、整體的調動起學生參與審美教育的積極性和熱情,最終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將中國語言文學課程中審美觀點應用到學生審美意識培養(yǎng)
對于中國語言文學課程教學來說,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重視語言特征、語法等內容的教學,很難體現(xiàn)出中國語言文學課程中悠久的文學歷史和語言魅力,很難從獨特的視角深入分析語言的美感,因此,就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材情境、教學內容要求、情感共鳴等多方面,幫助學生找到教材中的美感和審美點,從整體上體會中國語言文學課程的審美情懷,讓廣大學生不但能夠體會到和感受到課程美的存在和審美特征,并且能夠深刻的體會到中國語言文學課程中所具備獨特的審美情操,最終更好的將審美行為、意識和情感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從而保證中國語言文學教學中的神滅意識培養(yǎng)貫穿到教學整個過程,例如在講解到《綠》這篇文章過程中,文章通過表現(xiàn)梅雨潭閃閃的綠色的魅力將文章主旨上升到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層面上,如果文章一開始就對祖國贊美和歌頌,整個文章就會變得枯燥、無趣,學生學習起來也會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過程中問問學生作者為什么要用綠色贊美祖國呢,為什么不用其他顏色。讓學生對綠色這個顏色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綠色其實代表的是和平、新生、安靜和青春,作者通過對綠色的描繪反映出其渴望安靜、穩(wěn)定的生活,同時結合作者當時的時代特征,軍閥混戰(zhàn)時期,也可以看出作者缺乏戰(zhàn)斗的勇氣。在進行具體的中國語言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面而深刻的落實審美意識培養(yǎng)工作,引導學生更好的感受、體會、享受和掌握中國語言文學課程中的審美價值,進一步的分析中國語言文學教學中所涉及到的內在含義和實際的審美價值,最終更好的觸動當代大學生心靈的琴弦,從而讓大學生感性和理性的兩個方面進行相互融合,相互聯(lián)系,全面提升學生自身的審美意識和神滅能力。
三、完善中國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意識培養(yǎng)
在中國語言文學教學中進行審美意識培養(yǎng)是一項長遠而系統(tǒng)性工程,因此,應該將這項工作體現(xiàn)在整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評價作為中國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審美教學改革完善提供了相應的信息依據(jù)。此外,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學生全面發(fā)展,關注其能力和素質的成長。對此,中國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并結合中國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特點和要求,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進一步對中國語言文學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完善,找出學生在學習和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多種不足,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最大限度發(fā)揮中國語言文學課程的審美教育的價值功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的構建各個考核要素之間的比例,包括理論素質、審美素養(yǎng)、日常表現(xiàn)等幾個部分,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給予適當?shù)莫剟睿ぐl(fā)學生不斷參與教學和完善自我的積極性和熱情。而針對表現(xiàn)不足的學生,應該結合實際進一步對課程結構進行優(yōu)化,有針對性、有目的的開展教學指導,最終促進學生在精神層面和審美層面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1]代云紅.拯救心靈 享受歡樂——論《前赤壁賦》的“圓道”思想及其原型性象征意涵[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6(06)
[2]蔡繼蓮,孫玉清.走進圣賢 學會關心——杜甫的人格之美對大學生精神成人的啟示[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 2007(05)
[3]周黎明,卓曉紅.由儒道的矛盾統(tǒng)一看《蘭亭集序》主旨[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
[4]曹勇軍.追求文言、文學和文化的和諧統(tǒng)一——以蘇教版選修教科書《史記選讀》為例[J]. 語文教學通訊. 2007(06)
[5]彭玉華.和諧·相生·交融——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學的實施途徑[J].語文教學通訊. 2007(06)
[6]權晶.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民族精神芻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