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應順應其年齡特點,以順利實施并達到預期的效果。設計小學生團輔活動時應當依據其年齡特點,貼近生活、循序深入,讓學生在感受體驗中思考領悟,并落實到行動的改變上。
【關鍵詞】小學生;團體輔導活動;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72-0046-02
【作者簡介】許新超,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01)教師,二級教師。
現階段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在于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因參與人數多、受惠面廣成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選方式。良好的團輔活動有助于團體成員認識自己、理解他人、改善溝通、增強適應、排除困擾、提升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但是很多團輔活動方案是以大學生、成人為活動對象,年齡的差異帶來行為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經驗積累等方面的區(qū)別,使這些方案在小學生中很難順利實施,或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筆者通過在小學各年級進行團輔活動實踐,嘗試探索小學團輔活動的設計原則。
一、以年齡特點為依據
小學生的年齡從6周歲到12周歲,各方面都處于發(fā)展的初期,因此我們不能拿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和衡量他們,設計活動時應適當簡化,降低難度。小學生的思維還不能脫離具體的事物、活動,所以他們要產生深刻的感受和思考,必須有充分的全身參與。小學生的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活動要有足夠的趣味性,才能吸引他們積極投入。因此,需要設計有趣又不復雜的活動,如“學會合作”主題,“風火輪”“記圖涂色”“蜈蚣翻身”等活動就比較合適,“變形蟲”“造房子”難度就大了些。
小學階段跨度為六年,正處于人生中發(fā)展變化比較迅速的階段。低中高各年級段的學生年齡特點也不盡相同,設計活動的難度也應隨著年級段的升高而逐漸提高。如“自我意識”主題,低年級適合安排“照鏡子”“自畫像”內容,了解自己的外貌特點,再說說自己的喜好等,開始對自我進行認識;對于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看看“同學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豐富對自己的了解,并學習對自己的言行和情緒進行調控管理;高年級則要更深入一些,全面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特長能力、人際交往的狀況等,并嘗試進行短期的自我規(guī)劃。
二、以貼近生活為準繩
師長的教導和豐富的資訊,讓現代的小學生對人生哲理、格言警句耳熟能詳,說起來頭頭是道。但是因為生活經歷的局限,小學生并不明白這些被高度概括的生活哲理的深刻含義,更不會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去,常常陷入“說到做不到”的境地。
團輔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去體驗、領悟那些深刻的道理,再將道理轉化成行動,在生活實踐中加以運用。所以活動的設計就要貼近生活,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上做文章,讓學生體悟到這些哲理是來源于生活又可以運用于生活的。如“面對挫折”主題,在挫折面前,不同的態(tài)度帶來不同的結果。堅強耐挫的事例有很多,如國外的尼克胡哲、中國的陳州,但這樣的榜樣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遙遠。要想讓耐挫與學生的生活真正連接起來,就需要引導學生回顧自己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敗,進行交流,互相出主意,尋找更多應對挫折的方法。這樣貼近生活的指導,讓學生在今后遇到挫折時能更好地應對。
三、以感受體驗為基礎
要提升理解他人、管理自己的能力,首先要了解自己,其中識別自己的情緒、感受,將情感體驗提到意識層面是第一步。
所以設計活動除了要能引發(fā)學生較為強烈的感受體驗,活動后的分享交流也尤為重要,應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回顧、感受、表述、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合適、準確的語言去描述自己的情緒,讓感受被覺察、被承認,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推己及人、思考感悟。如“溝通交往”主題,“盲人旅行”活動可以讓學生體驗盲人的無助、艱辛甚至恐懼,體驗信任與被信任,體驗助人時的謹慎與快樂。游戲中大家全身心投入,結束后分享自己體驗到的感受,覺察信任與不信任的感覺帶來的不同狀態(tài),體會助人時責任心不同帶來的不同結果等。充分的交流和表達,讓學生樹立起與人交往時互相信任、將心比心的意識和信念。
四、以循序深入為脈絡
人對世界的了解和理解總是由淺入深的,涉世未深的小學生,對世界的認知比較膚淺,還不太會深入探究。團輔活動要引領學生抽絲剝繭,放慢速度探索自己或別人在活動中的感受、轉變等,探索事情發(fā)生的內外因素、因果關系,找到產生變化的節(jié)點,從而找到轉化的方法。如“情緒管理”主題,第一步是認識情緒,通過“察言觀色”“情緒臉譜”等活動,讓學生知道“喜怒哀懼”四種人類的基本情緒,從表情、語言、行為等方面的觀察,了解這四種情緒常見的表現狀態(tài)。第二步是了解情緒的類別,分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認識它們分別會對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以明確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第三步探索情緒是如何產生的,講述《狐貍和葡萄》的故事,引發(fā)學生思考:發(fā)生的事件一樣,為什么不同的狐貍會有不一樣的反應和結局?其中對事件的不同看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對故事的解讀、討論中讓學生理解ABC理論。第四步情緒管理,依據學生的發(fā)現,討論面對消極情緒的調控方法,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轉變觀念,可以用“唱反調”的游戲形式幫助學生練習和掌握。
五、以行動落實為愿景
小學生受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的制約,常常是知行不一致,只有將學生頭腦中的認知與實際的行為連接起來,加強行為的重復訓練,才能幫助他們將行為鞏固成為習慣,達到團輔活動的長遠目標。所以在設計活動時,不能僅停留在學生的認知層面和情感層面,一定要趁熱打鐵,進行實踐演練,才能將變化落實下來。如“學會合作”主題,有許多合適的游戲如“呼啦圈的旅行”“同舟共濟”“過沼澤地”等。這些游戲玩第一次后,引導學生表達感受、交流經驗教訓,總結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應怎樣更好地合作;接著就應安排繼續(xù)玩第二次,讓學生立刻將自己領悟到的感受、經驗付諸實踐,驗證自己的思考,同時落實到行動中;最后,還應讓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情況可以運用這些新的方法”。再如“面對挫折”主題,活動后期可安排表演:如果再次遇到當初的挫折,自己還能有什么不一樣的對策和做法。學生有了在活動中的演練,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就會增添勇氣和信心,就能做出更好的應對。一次的演練對很多學生來說還不夠,活動后也應布置一些實踐作業(yè),讓學生反復練習,將行動落實得更加鞏固到位。
團輔活動是導師和成員共同建構的充滿能量流動、隨機生成的活動,過程中會有許多意外的情況發(fā)生,非常考驗導師的隨機應變能力及對整個活動主旨的把握。小學生的團輔活動還是以結構性的為主,因為學生需要更多的引領。設計活動方案時,除了充分考慮以上幾點,還要緊扣活動主題,把握學生狀態(tài),可以預設一些活動不順利時能夠靈活調整的環(huán)節(jié),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達到活動目標,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