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驗式團體學習循環(huán)圈是體驗式團體教育應用于實踐的圖式呈現(xiàn),它分為入場、體驗、分享、反思、建構(整合)和表達,通過六個環(huán)節(jié)的體驗陪伴,促進體驗者及時轉化體驗中獲得的經(jīng)驗及時轉化,并朝著積極的方向改變。
【關鍵詞】體驗式團體教育;循環(huán)圈;班主任培訓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72-0012-03
【作者簡介】1.尤迎九,江蘇省無錫市羊尖中學(江蘇無錫,214107)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無錫市心理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2.師素方,江蘇省無錫市羊尖中學(江蘇無錫,214107)心理健康教師,一級教師。
一、體驗式團體學習循環(huán)圈
體驗式團體學習循環(huán)圈,是體驗式團體教育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高度概括性的圖式呈現(xiàn),它有完整的體驗式循環(huán)流程,是體驗式團體教育的精髓所在。在實際培訓中,培訓者通過在培訓現(xiàn)場建立“體驗式”學習循環(huán)圈,借力精心設計的活動和情境,幫助體驗者提高對自我和環(huán)境的認知能力,激發(fā)他們探索自我的欲望,同時啟發(fā)他們利用團體動力優(yōu)化、整合其原有的認知結構,為進一步引起其行為改變打下基礎。
體驗式團體學習循環(huán)圈是基于當前教師培訓的形式主義和低效性而產(chǎn)生的。它的運行從入場開始,經(jīng)歷體驗、分享、反思、建構(整合)、表達,又回到入場。在培訓者營造的動力場中,人和場不斷地發(fā)生交互作用,隨之其認知、情感、行為等持續(xù)得到強化和重塑。最后,在六大循環(huán)作用下的體驗者,將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將自己的變化轉化為行動。(見下頁圖1)
入場:任何一個體驗者,要真正有收獲,就必須全身心地參與體驗,其中最關鍵的當然就是要入“場”,即“人”在“心”在,絕不能“身在曹營心在漢”。所以,培訓者要想方設法使體驗者隨時在“場”,甚至于要讓體驗者把“場”帶回家。
體驗:體驗是六大循環(huán)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是體驗者能直接參與和感受到的,要能充分調動體驗者的情感和意義建構,同時也要有利于體驗者的態(tài)度和行為改變。
分享:任何體驗活動,只要是全身心投入,必然會對體驗者產(chǎn)生觸動,把這種觸動及時表達出來是極其重要的,它可以讓體驗者準確把握自己當下的情感。同時,用語言表達本身也是體驗者對自己體驗的強化,而且還能在相互聆聽中彼此影響,進一步引發(fā)他們的分享,這種相互作用使“場溫”升高,更有利于體驗者的內化和改變。
反思:分享很多時候是實時性和情景性的有感而發(fā),反思可以讓體驗者在綜合自己和他人分享內容的基礎上深化自己的感悟,將自己的收獲進行理性表述,為下一步的整合打下基礎。
建構或整合:如果反思所得不能很好地融入體驗者的知識結構,行為改變就不會發(fā)生,體驗就只會停留于知識層面,即“我曉得了,我懂了其中的道理……”。因而培訓者要盡可能地在培訓中創(chuàng)造氛圍,利用場動力觸及其內心,讓體驗者主動對自己原有的經(jīng)驗進行修正和整合,并進行意義建構。
表達:體驗結束后最重要的是體驗者的真正改變,在培訓體驗結束時再次讓體驗者在“場”內作一個表達,可以是現(xiàn)場語言表達,也可以用筆寫下來當眾給自己立下承諾。這也是體驗者在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他自己的后續(xù)行動“場”,他會再次進入自己的“場”,場動力將引導他產(chǎn)生行為的持續(xù)正向改變。
圖1 體驗式團體學習循環(huán)圈
在以上體驗式循環(huán)過程中,培訓者要充分利用此時此地技術、描述技術、會心技術等“三位一體”團體技術,陪伴和促進體驗者將體驗中獲得的經(jīng)驗及時轉化,并使行為朝著積極的方向改變。
二、基于體驗式團體學習循環(huán)圈的班主任培訓實踐——成長的力量
基于體驗式團體學習循環(huán)圈的班主任培訓不同于一般的班主任培訓,它特別強調活動前的設置,如下面的培訓案例,一開始就和參訓班主任明確各自的身份和角色,即培訓師是體驗帶領者,班主任是真正的體驗者。其次是達成了本次培訓的共識:通過體驗活動獲得自身成長、增強班主任間的凝聚力,以及學到開展班級體驗活動的方法。最后是活動契約,要求他們做到12個字:全程參與,積極體驗,主動分享。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在培訓開始前就讓他們進入預設的團體動力場,利于下面活動的開展和培訓目標的達成。
活動1:動力傳遞
活動要求:每人手拉繩子,圍成一個大圈,隨著不斷變換的口令,或隨波起伏,或左右搖擺,或上躥下跳,還要完成一個高難度的體驗動作“草上雙飛”。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雖然很“嗨”,但老師們的手會越來越疼。此時如果有人松手,必然無法完成動作,而且還會讓別人受傷。在活動過程中,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松手:“我們能感受到彼此的力量,雖痛猶快,痛在手上,樂在心里?!?/p>
活動2:集體的力量
活動要求:將36人分為3組,要求在規(guī)定時間內,通過團隊的完美配合,把45根PVC管以及相關附件按照模板拼裝成規(guī)定的“45呼吸器”模型,并完成“45呼吸器”的調試工作。全組要齊心協(xié)力,用制作好的模型在最短時間里吹爆規(guī)定氣球。
活動一開始并不順利,雖然很快完成了模型拼裝和調試工作,但大家用盡了吃奶的力氣,氣球卻還是紋絲不動,焦慮、埋怨、指責紛紛出現(xiàn),更有甚者想放棄?!皼]事的,再試試看”“我就不信”,團隊間的互相鼓勵又讓他們重燃信心。隨著一聲聲爆炸聲,團隊的智慧和力量最終讓每一組都如期完成任務。
活動3:步步驚心
活動要求:每組隊員腳上套上障礙物,整組隊員要一起正反跨越30米的距離,中間任何一個人速度不一致,全組都會被連累甚至摔倒。
在一次次的失敗后,3組幾乎完美地完成了旨在考量他們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默契度的項目,也收獲了更多:“今天收獲了痛,但那是身體的,我的內心得到的是集體給我的愛、力量,以及我的成長”“雖痛猶樂,我會一直記得今天的培訓,也會把今天得到的堅持、協(xié)作、換位思考等用到班級管理中”“我從來沒有覺得我有這么重要,我好開心”。
三、體驗式團體教育的設計和操作要點
1.以中小學班主任的實際需求為出發(fā)點。
在選擇培訓主題時要事先和培訓對象溝通,直接或間接了解其困惑與需求,有助于精準下“藥”。如在班主任工作中經(jīng)常遇到的班級團隊精神培養(yǎng)、人際互動、男女生交往、親子溝通、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自信心培養(yǎng)等問題,就是體驗式團體教育設計中要重點關注的主題。
2.注重入場儀式。
任何一場體驗式團體培訓,如果忽略入場儀式,可能會出現(xiàn)培訓開始很久了,體驗者還未完全進入狀態(tài)的情況,甚至有的人會一直游離在外,不利于團體動力“場”的營造,更不利于培訓目標的達成??梢赃\用的入場儀式有:問候大家,說明主題目標,邀請大家一起進入這場神秘的體驗之旅;根據(jù)此時此地的情況靈活運用幽默的語言或故事開場;以自己拿手的和主題相關的歌舞等才藝入手;冥想放松;播放一段精心選擇的視頻,看完視頻進行講解;其他有創(chuàng)意的個性入場方式。
3.控制參與人數(shù)并配助手。
為保證每位老師能真正投入體驗活動,且盡可能被照顧到,每次活動人數(shù)要有嚴格限制,一般以30~50人為宜,人數(shù)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體驗、互動、交流、分享和表達的質量。在活動中,要營造氛圍讓每個人都積極體驗,鼓勵每個人以多種形式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其他一些輔助工作和有可能被忽略的地方由助手處理,讓主訓老師把精力集中在培訓上。
4.選擇合適的培訓環(huán)境。
體驗式團體培訓至少有三個層面的體驗:一是當教師決定要參加培訓時,體驗就已經(jīng)開始了,這是隔空預體驗;二是當教師進入培訓場地時,他對場地的第一感覺就是他的初體驗,初體驗有可能直接影響后面的主體驗;第三層面才是真正的體驗學習。鑒于此,要借助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造寬松的、富有創(chuàng)意和想象力的培訓環(huán)境,如空間主色彩以淡雅為主,布置少量能讓人產(chǎn)生一系列積極聯(lián)想的簡約抽象畫,以及富有創(chuàng)意的主題體驗式舞臺。
5.重視分享。
要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體驗者把自己在體驗和交流中的感悟、收獲和反思表達出來,與其他體驗者共享。分享既是互相學習的過程,又是內化和提升的必由之路。除現(xiàn)場分享外,還可以布置課后分享作業(yè),讓教師通過網(wǎng)絡交流體驗感悟。
6.結尾設置很重要。
體驗式培訓非常講究設置,如前面說的入場儀式就是一種設置,還有培訓中課堂規(guī)則的設置等。很多人會忽略培訓結尾時的結束儀式,經(jīng)驗表明,結束儀式的設置特別重要,它有利于體驗者進一步鞏固和內化自己的體會和收獲,如可以請大家就本次培訓分享感悟,或一起唱一首歌、跳一支舞,或自由組合交流,或一起擺一個有寓意的造型,或合影并輪流握手告別等。不管以何種形式結束,主持人一定要說一句:“本次培訓到此結束,期待我們下次再見。”一個好的結束儀式,更能激發(fā)體驗者離開培訓現(xiàn)場后的持續(xù)行為改變,真正提升培訓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