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體驗為受教育者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讓他們親身經歷、感受、驗證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東西,從而獲得扎實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體驗具有過程性、親歷性和不可傳授性,是充滿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體驗式教育被廣泛運用在中小學教育中。
體驗式團體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形式,在人本主義理念指導下,運用具象法、象征法、模擬法、藝術法等多種心理教育技術,在團體動力場中對教學內容進行立體、全面的轉換,以使課堂效果最優(yōu)化。體驗式團體教育以動力和技術為最主要考量,融合教育心理技術和心理教育技術,既區(qū)別于傳統(tǒng)體驗式教育,又區(qū)別于心理輔導。它將學校心理服務的著眼點由現(xiàn)在的問題、學生和單一導向,轉向發(fā)展、系統(tǒng)和全面層面,不僅運用于學生,而且考慮直接影響學生的教師、學生家長,甚至整個校園的生態(tài)文化,涵蓋更全面,也更科學合理。
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注重體驗、互動、表達,將體驗式團體教育運用在課堂上,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運用在體驗式班會上,融洽生生關系和師生關系;運用在體驗式家長會上,促進親子溝通,改善親子關系;運用在教師培訓上,借由團體動力場,創(chuàng)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優(yōu)化教師的心理資本,進而提升教師的教育技能。
本期專題從體驗式團體教育的理論思考入手,以體驗式團體教育在班會、家長沙龍、班主任培訓等活動中的運用為例,對體驗式團體教育模式做了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