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中學階段,同伴交往漸漸成為中學生人際交往的主體,是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及順利社會化的基本途徑。學校應積極開設交往課程,傳授交往禮儀和交往技能;豐富課堂教學交往結構;通過專門的心理輔導與幫助,引導中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同伴關系;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構建家校共育的交往教育模式,培養(yǎng)中學生友善、正直、寬容、樂觀等良好品性。
【關鍵詞】中學生;同伴交往;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4-0050-03
【作者簡介】陳小清,江蘇省江陰長涇中學(江蘇江陰,214411)教師,一級教師。
一、問題緣由
中學階段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時期,而社會化的順利完成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際交往也稱人際溝通,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交流信息、傳達思想、表達情感和需要,從而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產生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中學生的人際交往主要是與同伴、教師及父母的交往。進入中學階段,青少年對父母和教師的心理及情感依賴日益減少,與同伴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依賴卻在增強。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個體間的相互幫助,如同伴合作對教師的講解內容進行分類、解釋。同時,個體間能夠主動提供與學習相關的有用信息,解答關鍵性問題,分享學習資源等。被群體接納的青少年,其行為特征表現(xiàn)為友善、有責任心和較好的人際關系;而不良同伴關系的學生表現(xiàn)出較多的攻擊、破壞等外顯行為問題和較多的退縮、焦慮等內化行為問題。
在當前重功利的價值取向支配下,承擔著向高等學校輸送人才任務的中學教育往往以應試為目標,以學科為中心,忽視課堂上同學交互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更沒把交往教育當成一門重要課程擺在應有的位置上。家長們囿于社會現(xiàn)實急功近利,關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孩子智力的開發(fā)、知識的獲取,導致家庭教育的“學?;眱A向。這一切造成了中學生同伴交往的缺失,加強中學生的同伴交往教育勢在必行。
二、原因分析
在學校事故分析中發(fā)現(xiàn),中學生解決人際沖突的能力及課外交往頻率較低,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他們人際交往實踐的貧乏。原因如下:
(一)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庭結構的變化。
以前家庭通常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年人與多個兒童構成,非獨生子女的社會性在父母、同齡伙伴及兄弟姐妹的三維立體關系中得到和諧發(fā)展?,F(xiàn)代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兒童失去與同胞間的天然行為往來,家庭中只剩下親子間的垂直交往,不再有兄弟姐妹的水平交往,兒童失去了爭吵打斗、遷就忍讓、相互提攜、互促共進的成長體驗,失去了發(fā)展交往能力、解決人際沖突的天然場所。這些孩子一旦走出家庭,其內心雖有強烈的交友需要,卻不懂得怎樣采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愿望、溝通情感、相互尊重、處理人際沖突。
2.家庭教育觀念的偏頗和家校教育的長期疏離。
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著一種誤區(qū),家長對孩子往往重物質投入,輕精神關懷;重智育,輕均衡發(fā)展;重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生活常識的獲取。這種教育觀念與“鴿子窩式”的居住環(huán)境相結合,使獨生子女的同伴交往在缺乏交往對象、時空的環(huán)境中變得少之又少。家校教育的長期疏離,導致教師對孩子的教育指導思想呈目的性和自發(fā)性,家校不一致的教育立場混淆學生的視聽,阻礙同伴間交往的多樣化和隨意化。
3.父母人格、交友方式與行為的影響。
父母的人格特征、交友行為與觀念是孩子與人交往的范型,孩子會觀察父母的社交行為,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交友方式,建立起交往觀念。
(二)學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1.單一的課堂教學交往結構。
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間的交往嚴重缺乏,原因在于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交往。學生雖同處一室,但活動是各自孤立進行的,每個人只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成了純粹的既定課程學習者和課堂群體規(guī)范遵守者,其正當?shù)耐榻煌枨蟊缓鲆?,學生們必須在指定的座位上,不得擅自離開;除了齊答或朗讀外,整個課堂只能有一個人講話;學生須先舉手,得到允許,方可站起來講話;學生間的交流、傳閱作業(yè)等被視為違紀行為。另外,傳統(tǒng)的“秧田式”座位排布又從空間上限制了學生間的交往互動。在“秧田式”座位編排的教室中,學生能看到的僅僅是教師和鄰桌同學,尤其是后排學生,他們實際看到的只是攢動的人頭、肩膀和教師身體的一部分。受空間局限,學生的交往僅限于前后左右?guī)讉€鄰桌,交往范圍狹窄、頻率低。而絕大多數(shù)教師缺乏應有的教學環(huán)境意識,極少有人會根據(jù)課型及內容需要對課堂座位重新編排。
2.與生活世界相脫離的教育文本。
教材是學校教育為兒童提供的溝通現(xiàn)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好的“案例”能讓學生思考,體味到蘊含其中的思想境界、價值觀念,并順利地內化到學生個體的思想意識中,轉變成學生為人處世的信念,指導學生的實際交往行為。然而中學的學科教材,特別是一些人文學科教材,編寫大都從一種很高、近乎理想化的精神境界出發(fā),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切入不了學生的經驗系統(tǒng),讓學生可望而不可即,教育文本應有的教育之意很難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另外,我國大多數(shù)中小學課程結構單一,幾乎沒有專門關于交往的內容,教育實踐中也幾乎沒有關于人際交往方面的指導性教育活動,更沒能向學生提供合適的教材。
3.“應試教育”下沉重學業(yè)負擔的束縛。
由于“應試教育”將教育的選拔功能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視人的發(fā)展為適應選拔的副產品,致使以應試為主要目標的中學教育完全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能力,學生同伴間的交往往往被視為毫無意義、浪費時光的“玩?!?。對中小學教師的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能力不夠重視,少數(shù)人甚至認為學生的任務就是認真讀書,至于學習交往,則是他們走上社會以后的事。
三、同伴交往中的教育對策
圍繞基礎教育價值注重“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的重新定位,針對青少年貧瘠的同伴交往實踐、低下的解決人際沖突的能力,教育必須比以往更加關注學生同伴交往能力的生成與發(fā)展。
1.開設相關課程,開展基本交往禮儀和技能教育。
通過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培養(yǎng)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引領中學生進行良好的同伴交往,應納入中學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學校通過課程進行人際交往教育,不僅包括人際認知教育、健康情緒教育、人格教育,還包括交往溝通技巧教育。學校可立足于德育、歷史、語文等文史學科傳授有關同伴交往方面的知識,如交往禮儀、溝通技巧、評價自我和評價同伴的方法等;心理健康教育課應在培養(yǎng)學生同伴交往過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同時在解決同伴交往矛盾、疏導交往障礙、排除交往困擾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導;有條件的學校還可設立專門的校本交往課程,針對本校、本年級、本班同學存在的交往問題,設置切合實際的同伴交往教育課程,站在課程的高度來審視并解決中學生的同伴交往問題。
2.豐富課堂教學交往結構。
學生的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學校的多種交往活動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面對傳統(tǒng)課堂比較單一的交往結構,教師必須摒棄“交往只是向學生傳遞信息”的錯誤觀念,承認學生在交往中的主體性地位,在課堂精神氛圍的營造上、物理環(huán)境的布置上為師生間、學生間的交往創(chuàng)設條件。赫斯頓和加納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半圓形和U字形座位排列比傳統(tǒng)秧田式座位排列更受歡迎。為此,教師要提高教學環(huán)境意識,善于根據(jù)課型及教學內容的需要巧妙布置座位,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交往和相互協(xié)作的課堂物理環(huán)境,并安排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溝通機會,通過語言表達、辯論分析、質疑等方式共同交流探討,解決問題。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相互了解、熱心互助、真誠相待、彼此信任,經常進行交流、互相幫助和支持,建立起一種融洽、友愛的伙伴關系。許多學生在與同伴的交往活動中,逐步學會了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觀點,認真地傾聽他人的意見,概括吸收同伴經驗,從而形成團結、合作、相互尊重、互幫互助的優(yōu)良作風。教師在課堂上利用群體動力學的理論和知識,有意識地安排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活動,使學生在互動和交往的過程中,不但能夠更好地學習學科知識,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社交技能,融洽同伴之間的關系。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給予指導,鼓勵同伴合作的行為,使學生逐步做到在課堂交往和互動交往中交流感情、增長知識、相互了解,體驗與同伴合作時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學生通過同學間的討論、交流,增加了信息量,在學習交流中相互啟發(fā),拓展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增強了廣收信息、主動探究的能力,從而得到語言、思維、社會意識和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
3.通過心理輔導與幫助,引導中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中學生處于心理斷乳期,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成熟的心智和情緒化的交往方式很容易造成交往障礙,如恐懼、自卑、孤僻、嫉妒、多疑、自我中心等。學校有義務也有責任對中學生的交往行為進行心理引導和行為訓練,提高他們對同伴交往的認識,改善他們的交往能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學校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和心理輔導師應對中學生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心理障礙進行專業(yè)的心理輔導;班主任和教師也應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班集體應鼓勵中學生同伴之間建立積極而愉悅的伙伴關系,為學生同伴交往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他們獲得依戀感、歸屬感、安全感、幸福感等積極的心理體驗,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4.組織豐富多彩的交往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交往。
為促進中學生開展積極的同伴交往,教師除了課堂內的支持、引導外,還要從交往教育的角度設計、組織各種課外交往實踐活動,如集會演講、生日慶祝、假日郊游、社會調查、研究性學習等活動,讓青少年在各種真實情境的體驗和學習中得到自然而真實的反饋,滿足其內在人際交往需求,內化各種交往禮儀規(guī)范,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交往觀念,并借助交往行為的自然后果提高獨立解決人際沖突的能力,最終實現(xiàn)在活動中學會交往。
5.建構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增進教師與家長間的互動。
在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中,教師和父母分別是學校和家庭中的“社會代表者”,盡管身處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卻承擔著共同的教育使命。因此,教師和父母是促進兒童社會化發(fā)展的“天然盟友”,只有建構起家校共育的社會化教育模式,發(fā)揮家校教育的合力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學生同伴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學校、家長和學生都應重視同伴交往在中學生成長和發(fā)展中的作用,引導中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進而培養(yǎng)中學生友善、正直、寬容、樂觀等良好品性,使他們成為社會、家庭、學校所悅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