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敘事療法和沙盤游戲的理論有共通之處——相信來訪者內(nèi)在的力量。在學校心理咨詢工作中,將敘事療法的理念、技術與沙盤游戲體驗性、可視化、生動的意向相結合,有利于貼近中學生的特點開展咨詢工作。在具體操作中,通過外化技術,將人和問題分開,使來訪者相信自己就是自己的問題的專家和主人。
【關鍵詞】敘事療法;沙盤游戲療法;外化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4-0010-04
【作者簡介】徐春穎,上海市泥城中學(上海,201306)心理教師,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敘事療法在中學生心理成長中的應用。
一、關鍵詞釋義
敘事療法(以下簡稱“敘事”),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敘說生命故事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敘事療法強調(diào)敘說過去未受重視的生命故事,強調(diào)多元地看待生命故事,而不是只看到問題故事。敘事療法通過對生命故事多元地看待,對世界和人類進行多元了解和認同,實現(xiàn)重新塑造人的核心價值觀和自我認同。
沙盤游戲療法(以下簡稱“沙游”):在沙盤游戲的過程中,治療師提供沙盤、水、沙具等,來訪者在沙箱內(nèi)運用這些道具創(chuàng)造一個小世界。
外化:是敘事對待“問題”的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立場。敘事認為來訪者的“問題”是他們“內(nèi)化”了主流的價值觀造成的,來訪者覺得自己就是問題的一部分?!巴饣币龅氖恰皩⑷撕蛦栴}分開”,問題是問題,人是人。探索問題的邊界,看到問題對人的影響,看到人對問題影響的態(tài)度,看到來訪者自己的夢想、希望、價值觀等。
二、敘事療法和沙盤游戲在學校心理咨詢中的結合
敘事和沙游的理論有共通之處——相信來訪者內(nèi)在的力量。敘事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專家和主人,在經(jīng)歷艱難困苦的同時,一直都在想辦法、動腦筋面對自己生命的問題,前來尋求心理咨詢的支持,也是來訪者想到的方法之一。沙盤游戲相信每個來訪者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治愈因素,都能通過沙盤游戲這一通往無意識的黃金通道,在咨詢師的陪伴下,用無意識的力量達到自我療愈的效果。
敘事和沙游在學校心理咨詢中的結合,更貼近中學生群體的特點?!渡秤沃委煛芬粫峒埃骸奥鍦胤茽柕抡J為兒童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利用體驗性的生動意向,而不是用文字或原型?!彼裕趯W校中,將敘事的理念、技術與沙盤體驗性、可視化、生動的意向相結合,有利于貼近中學生的特點開展咨詢工作。
敘事和沙游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結合,對咨詢師有助益。這種助益不僅體現(xiàn)在咨詢師能運用敘事的理念及沙游的可視化特點,更好地理解來訪者創(chuàng)造的沙游世界,也體現(xiàn)在咨詢師能發(fā)現(xiàn)沙游作品,或者以沙游作品為媒介,在來訪者講述自己的問題故事時,更客觀地看到來訪者的特殊意義事件,看到來訪者的希望、夢想等。
三、“外化”將人和問題分開
(一)“外化”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態(tài)度
敘事療法相信,人不等同于問題。問題是問題,人是人,人和問題是分開的,人是好的,只是問題影響了人,讓人在某些方面表現(xiàn)出一些困難或問題。通過“外化”,將人和問題分開之后,人有更多的空間和力量去面對問題,和問題對話、與問題共處、解決問題,甚至看到問題到來的善意。
學生小芳(化名),因為上課注意力分散覺得苦惱,前來進行心理咨詢,她希望上課能集中注意力。我先邀請她為注意力分散起一個名字,她將之命名為“凹透鏡”。當我問起她“凹透鏡”和這個“注意力分散”有什么共通的地方時,她說“這兩個都有發(fā)散的作用”。同時,她還舉一反三,為“注意力集中”起了一個“凸透鏡”的名字,因為這兩者都有集中的作用。
在請她進行命名之后,我邀請她在沙盤里呈現(xiàn)“凹透鏡”和“凸透鏡”(如圖1)。圖1中的動物代表“凹透鏡”,它們共通的特性是注意力分散;植物代表“凸透鏡”,它們共通的特性是注意力集中。在圖1中可以看到兩方對峙,中間用一道河分開。
當訪問到“凹透鏡”對她的影響時,她說影響她聽課,讓她神游千里,導致期中考試的時候沒考好;也影響她和同學的關系,有時候同學和她說話時,這個“凹透鏡”就來了,于是她錯過了同學說話的內(nèi)容,會覺得很尷尬,覺得這個時候“凹透鏡”就很討厭。
隨著對話的繼續(xù)深入,她發(fā)現(xiàn)這個“凹透鏡”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在她聽課聽累的時候,可以讓她休息一會,后面可以更好地聽老師講課;如果老師講的那部分內(nèi)容她已經(jīng)學會了,或者不是特別重要、特別有趣的時候,“凹透鏡”也會來找她玩一會,等她覺得老師講的東西比較重要,或者講課的方式比較有趣的時候,“凹透鏡”就自動閃開,“凸透鏡”就來了。此外,當同學講的內(nèi)容不是她感興趣的時候,這個“凹透鏡”也讓她從同學講的內(nèi)容里面出來休息會兒,喘口氣。最后她發(fā)現(xiàn):“凹透鏡”和“凸透鏡”各有各的好處,如果沒有“凹透鏡”來分散注意力,總是處于緊張狀態(tài),那她肯定很累;如果沒有“凸透鏡”來集中注意力,總是放松的話,那她的學習也就荒廢了。
隨著對話的繼續(xù)進行,我發(fā)現(xiàn),即使“凹透鏡”對她有不好的影響,她期中考試數(shù)學還是考了班級第三名。她有面對“凹透鏡”的一些方法,比如與自己約定看到鉛筆盒就回神。當我將這一部分特殊意義事件呈現(xiàn)給她,她覺得對于“凹透鏡”她也有自己的力量,這份力量能讓她抵抗“凹透鏡”的不良影響,不再被“凹透鏡”主宰。此外,她還發(fā)現(xiàn),當老師注意到“凹透鏡”來找她時,會請她回答問題,這時“凸透鏡”就來掌管她的學習了;她還曾邀請好朋友幫忙,當“凹透鏡”來找她時就提醒她,讓她集中注意力……
當面對“凹透鏡”的方法被越來越多地呈現(xiàn)出來,面對“凹透鏡”的力量越來越充足之后,我詢問她,原先的沙盤有沒有什么需要變動的。她猛點頭,然后開始調(diào)整動物和植物的位置(如圖2)。
從圖2可以看到,動物和植物不再是割裂的、互相排斥的,而是一種整合的、和諧的狀態(tài),動物和植物共同相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落有致。來訪者通過沙盤完成了對“凹透鏡”和“凸透鏡”的整合,這也代表了她的內(nèi)在對于“注意力分散”和“注意力集中”的接納和整合。
當人和問題分開,來訪者就有更大的心理空間,就更有力量面對問題。有時候,他們甚至發(fā)現(xiàn),問題是來幫助他們、保護他們的朋友,而且面對問題他們也有自己的方法。來訪者對自己的認識有所提高,原先的問題不再是左右來訪者的大問題。
(二)“外化”在沙游中的操作步驟
1.“外化”的四種問話。
第一種問法:商討一個獨特的、符合經(jīng)驗的問題定義,即給問題起一個名字。在上面的這個案例中,這位學生為問題起的名字是“凹透鏡”。
第二種問法:描述問題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這個問題影響了哪些方面。在探討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凹透鏡”主要影響了部分課程的聽課、局部課程的成績和部分朋友的關系,對其他方面影響甚微。
第三種問法:評價問題行為的效果。在談話過程中,來訪者發(fā)現(xiàn)她不喜歡“凹透鏡”影響她聽課,影響局部課程的成績,影響朋友關系。但是,她喜歡“凹透鏡”讓她能在累的時候休息一會兒,在課程無趣的時候來找她玩。最后她發(fā)現(xiàn),這個“凹透鏡”不是完全的不好,也有好的地方。來訪者看待“凹透鏡”不再是非此即彼、二元對立,而是能更加整合地看待“凹透鏡”。同時,她對“凸透鏡”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轉變,不再一味地要求“凸透鏡”一直在她的身邊,而是有時候希望“凸透鏡”離近一點,她可以高效地學習,有時候希望“凸透鏡”離遠一點,她可以適當?shù)匦菹ⅰK龑τ凇鞍纪哥R”和“凸透鏡”的態(tài)度更加有彈性。
第四種問法:論證評估,這種問法的側重點是詢問“為什么”。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在意和看重的東西,來訪者的希望是什么?來訪者想要的是什么?這體現(xiàn)了來訪者覺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自己對于學習有著怎樣的期待,有沒有什么故事能體現(xiàn)她看重的這個東西。
在上述案例中,沒有涉及論證評估的問法。因為外化的四種問法是一種方向,強調(diào)更貼近來訪者,來訪者講到哪里,就要貼近她的話跟進到哪里。這就像兩個共同散步的人,來訪者的步調(diào)快一些,咨詢師就要調(diào)整步伐跟上來訪者,如果來訪者停下來欣賞風景,咨詢師也要停下來。
2.“外化”在沙游中應用的一般步驟。
與來訪者建立關系—協(xié)商咨詢目標—命名問題—邀請體驗沙游—將問題呈現(xiàn)在沙盤內(nèi)—描述問題對來訪者的影響—評價問題行為的效果—論證評估。
以上的8個步驟只是一種參考,咨詢師應根據(jù)來訪者的情況進行調(diào)整,只要能在咨詢中充分尊重來訪者的想法、能貼近來訪者進行問話、能體現(xiàn)外化“人和問題分開”的精髓,操作步驟可以變動,可自行設計。
3.用好玩的方式進行“外化”——外化擬人化對話。
邀請來訪者選擇一個沙具,代表他遇到的問題。咨詢師也可以挑選一個沙具,在沙盤中和來訪者挑選的沙具進行對話。
咨詢師:你好,我是你的咨詢師,我叫×××,你可以叫我××。你叫什么名字?
來訪者:你好,××,我叫凹透鏡。
咨詢師:凹透鏡你好!你多大了?
來訪者:我今年7歲了。自從主人的妹妹出生后,我就來到了主人的身邊。
咨詢師:哦,原來是主人的妹妹出生后,你就來到主人的身邊了。
來訪者:是啊。
咨詢師:通常你會什么時候出現(xiàn)?
來訪者:主人聽課的時候感覺很無聊、很枯燥的時候,我就來了,我陪她玩一會。
咨詢師:哦,原來主人聽課覺得無聊、枯燥的時候你會來陪她玩一會啊。
來訪者:是啊。我看她那么無聊,我就來陪陪她。
咨詢師:……
外化擬人化的對話,有助于來訪者用玩的心態(tài)進入咨詢,體驗問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問題對人的影響、人對問題的影響。一方面讓來訪者和問題保持距離,擁有更多的空間看清問題本身;另一方面,有助于來訪者體驗問題的善意,對問題有一個更加接納的態(tài)度。
四、“外化”在沙游中的注意事項
暴力行為不能外化,只能外化暴力行為發(fā)生前的想法或觀念?!巴饣钡谋举|(zhì)是希望通過拉開來訪者和問題之間的空間,讓來訪者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如果“外化”暴力行為,會讓來訪者覺得是“暴力行為”讓我這么做的,我就可以不負責或少負責,這對于讓來訪者承擔責任本身并無益處??梢酝饣┝π袨榍暗南敕ǎ寔碓L者看到是因為這些想法的影響,導致了暴力行為的產(chǎn)生,從而讓來訪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除了外化“問題”之外,在敘事—沙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來訪者的“優(yōu)勢”“資源”“關鍵的信念”等皆可外化。如在案例中,來訪者就將她想要的注意力集中用“凸透鏡”命名出來。這對來訪者具有重大的意義,是來訪者形成新的自我認同的重要方式。
不能強求來訪者使用沙游,要尊重來訪者的意愿。有的來訪者覺得沙游太幼稚,像小孩子玩的游戲,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不愿意使用沙游,咨詢師要尊重來訪者的意愿。
當來訪者命名問題存在困難的時候,咨詢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幫助來訪者命名,也可以借鑒別人遇到類似情況時使用的命名,以此減少來訪者命名的難度。
外化的過程不一定局限在沙盤中進行擺放,有時只是挑選沙具、與沙具對話,也能體現(xiàn)出“將人與問題分開”這一核心理念。
當沙游室的沙具有限時,咨詢師可以建議來訪者使用其他東西作為沙具。這個東西可以是來訪者經(jīng)常玩的玩具,可以是現(xiàn)場制作的沙具,也可以用繪畫的方式畫出他想表達的東西。總而言之,只要能表達出來訪者想表達的精髓,萬物皆可為沙具。
敘事—沙游在中學心理工作中的結合,外化只是其中的一個點,但有時候僅僅是這個點,就能撬動咨詢的整個進程。因為,它將“人和問題分開”,充分相信來訪者是自己的問題的專家和主人,這樣的信任對來訪者而言是莫大的支持,具有療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