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臺山市臺師高級中學 黃曉寅
政治課教學應尊重學生的話語權
文/ 臺山市臺師高級中學 黃曉寅
“話語權”即控制課堂輿論的權力。課堂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陣地,是 “教”與 “學”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師生雙方都應有自己的“話語權”。新課改后,教師應由傳統(tǒng)教學中的 “教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和成長的 “幫助者”和 “引路人”,學生應從 “被灌輸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教師不應再成為課堂話語的唯一主宰者,學生話語權的重要性和主體地位應被突出。
課堂的話語權應該掌握在誰的手中?教育雙方都應有平等話語權,但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找到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 “高招”,讓學生說得多,教師盡量說得少、說得精,感覺課堂就是學生主體性發(fā)揮的課堂了。然而課堂的思維還是按照教師的設計進行,教師的話語不多但一錘定音、不容置疑,師生并沒真正達到話語權的平等。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參與者的話語也就不存在課堂教學。正確把握課堂教學參與者的話語權,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參與者的主體性發(fā)揮。教師被社會賦予了教書育人的職責,被教育制度和文化賦予了規(guī)范學生的話語權,這意味著教師能對實踐活動和教學活動參與者——學生的行為過程產生持續(xù)的影響。一堂政治課,學生正襟危坐:教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教師問什么,學生答什么。
若學生的回答符合教師預期就會得到表揚,反之則得到否定評價。雖然教師也允許學生提問或者發(fā)表意見,但教師總會利用自己的話語權,千方百計將學生的話語權控制在能夠駕馭的范圍內。這種話語權是不公平的,它不是以學生為本而是以教師為中心。這種教學觀把豐富多元的政治課堂教學過程簡括為接受灌輸的認知活動,學生成了課堂教學的客體,教師則成了教學活動的主宰,師生之間儼然形成了一種 “控制——被控制”的關系,學生的話語權已無從談起。
1.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建構學生課堂話語權
如果教學單純強調學科知識的獲得,無視教學的教育性和生活性,課堂就會充斥著學科性生硬話語,缺少精神話語的融合與溝通。知識應由學生積極建構而成,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知識只能是外在于學生的附著物。對話是課堂教學開展的方式,教師應從講臺走下來,與學生開展積極的、民主的對話,共同探究和建構知識。課堂的主人應是學生,應是每一個學生。課堂話語權應還給學生,不管他們能否說出滿意的答案,哪怕是錯誤的答案,都應鼓勵他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說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勵他們進行思考、積極參與。
把話語權交回學生,并不意味教師授課任務的減少、變輕,而是教師授課難度的加大。當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時,教師也必須快速、及時、恰當地對學生展示出來的思考結果作出反應,也唯有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才能與學生分享知識,交流情感;才能豐富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遷移,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效果,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
2.追求和諧活動交流,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師生雙方共處于課堂雙向互動的交流中,在課堂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陶行知說過: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庇行┙處熢谑谡n時,對學生的能力總是信任不夠,生怕學生聽不懂,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在講授某些重點、難點時,教師講得多、 “滿堂灌”,學生 “話語”機會少,以致不少學生在長期的 “填鴨”式教學下,學習能力被埋沒。師生主體意識必須轉變,消除教師話語霸權,給予學生話語權,促進師生間平等對話、情感交流,真正實現師生話語權的共享。讓學生真正擁有課堂話語權,需要教師能夠提前預設出不同程度與梯度的教學問題,在備課的過程中做到 “心中有每一位學生”。只有充分調動 “教”與 “學”雙方的積極性,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 黃日暖
實習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