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學術英語寫作研究從語言技能的維度擴展到語言社團社會化、語言與學科內容相整合的新維度,寫作學習者的讀寫實踐與社會文化語境成為研究關注的焦點。本文從學術讀寫素養(yǎng)范式著手,探究了英語學術寫作的社會文化功能及英語寫作能力的多維培養(yǎng),旨在為我國高校的學術英語寫作教學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學術讀寫素養(yǎng) 英語寫作 社會文化功能
本文由校級教改項目“基于移動學習的大學生英語寫作多元反饋課程評估體系研究 (201524) ”,省級教改項目“以思辨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課程建設實踐研究(2015JG71)” ,及“翻轉課堂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5JG74)”資助。
一 引言
近年來,將社會文化理論運用于外語寫作研究已成為外語寫作領域新的發(fā)展方向之一,寫作的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功能開始引起外語教育界的注意[1]。英語寫作不再停留在詞,句及篇章等語言技能的單一培養(yǎng)上,而應探索寫作的社會文化功能,寫作服務于社會發(fā)展。因此,寫作能力的衡量維度也是多元化的,符合社會文化背景,符合特定功能語域以及符合某種文化思維。
二 學術讀寫素養(yǎng)范式
Street(1993)提出了讀寫研究的意識形態(tài)模式,認為人類的讀寫活動是一種社會實踐,而非一種靜止的文本現(xiàn)象[2]。寫作活動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與社會語境密切相關。學術讀寫素養(yǎng)范式主要是對寫作事件進行多方位的社會文化語境研究。是指二語教學要超越語言技能層次,以學科的標準與規(guī)范為基礎,融入學科內容,幫助學習者理解與產出文本。寫作不僅僅是個體的認知行為,而是開放的、與社會文化語境密切相關的一種實踐行為;同樣,寫作也不是從一種文本轉向另一種文本的傳遞行為,而是受社會、權力影響的一種社會文化行為。
三 英語寫作多元能力探析
學術讀寫素養(yǎng)范式下,學科和語言,語言和文化,語言與思維,反饋與被反饋相結合,英語寫作能力的衡量維度也隨之多元化。
1. 語言技術維度
根據(jù)學術讀寫素養(yǎng)范式,寫作是對學科知識習得行為的外顯展示,學術英語寫作將學科知識和語言相融合,語言服務于學科,語言是表達學科觀點的載體。通過特定的詞法,句法及篇章,客觀準確地闡述學科概念,實驗流程,實驗方法等等,是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的目標。因此,在學術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中,跨學科英語語篇產出技能至關重要。
2. 思維維度
學術英語寫作相比英語普通寫作,科學性和創(chuàng)新性較強,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辯意識,鼓勵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身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將其觀察融入學科領域,形成科學性的實踐,對社會的進步具有實踐意義。網(wǎng)絡時代的科學思維能力,需要學生學會查找和利用相關話題知識,通過分析,推理及論證等方法,進行有效的思辯。通過學習學術英語寫作,學生可以以二語英語為載體,進一步發(fā)展理解,解釋,分析,應用,評估和創(chuàng)新等綜合思辨能力。
3. 文化維度
學術寫作是一種社會文化實踐; 學術寫作教學不但訓練學術寫作技巧,而且培養(yǎng)思辨能力和訓練學科基礎,是培育學術文化的過程[3]。在學術英語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學生應用二外語言表達科學觀點的能力會得以提升,個人文化素養(yǎng)也隨之提高,對當今主要的哲學、政治、文化、經濟思想有一定的涉獵和了解,并能進行反思和創(chuàng)新,語言表達的準確地道與否和文化認知水平緊密相關的。
4.元認知維度
學術英語寫作的過程中,從構思,初稿,二稿,三稿到終稿整個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涉及到相應的學習策略。學習測略包括寫作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4]。寫作中的認知策略包括頭腦風暴法,模仿,重復,替代,翻譯等等。寫作中的元認知策略包括對寫作任務的認知、制定寫作任務完成計劃、并監(jiān)視任務完成的過程以及對寫作任務完成過程的調整和修改。在學術英語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寫作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并引導學生制定寫作計劃,增強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教授實踐自我監(jiān)控學習過程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管理能力;并引導學生檢驗寫作學習結果,對學習過程進行不斷的修改評價。
四 結束語
學術英語寫作并不是單純教授英語寫作知識,其實質是挖掘學術英語寫作中非語言價值,即社會,文化及認知價值,由此,學術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也呈現(xiàn)多維化,學生的跨學科能力不斷加強;思維能力不斷開拓, 認知能力不斷深入。學術英語寫作拒絕不加批判地接受傳統(tǒng)知識,旨在通過探索新的寫作方式來挑戰(zhàn)現(xiàn)有的知識和社會結構,旨在通過語言帶動學科,通過學科帶動社會的變革,服務于世界的良好發(fā)展 。
參考文獻:
1. Silva,T.2006.Second language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5:111-118.
2. Street , B.V. 1984. Litera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徐昉.2015.學術英語寫作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47(1)-105.
4.葉洪.2014. 新讀寫理論與外語寫作任務設計[J].現(xiàn)代外語,37(4):525-36.
作者簡介:郭霞(1975-),女,河北蔚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寫作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