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
如果說西湖成就了杭州的氣質(zhì),那么,大運河則打下了杭州繁盛經(jīng)濟的基礎(chǔ)。
杭州河多,大運河、中河、東河、貼沙河、浣紗河、上塘河、西溪等生生不息的流水,就是杭城從古到今的呼吸。
河邊有無以計數(shù)的埠頭。從清晨的洗漱到夜色映襯下的情侶呢噥,河埠頭的石縫里掩藏了多少歲月變遷和人生故事。這些故事,在調(diào)和了溫潤的水氣之后,又日日夜夜滋養(yǎng)著河邊的杭州人。
進入杭州的門戶
1870年1月16日,年輕的傳教士美國人萊昂坐船沿著大運河進入杭州,船一直順著城內(nèi)的中河深入到市中心的萬安碼頭?!耙粋€河流遍布的城市”,這是杭州給他的第一印象,也是許多首次來杭州的外國人難以忘懷的景象。
1899年初春,英國女傳教士、著名旅行家畢肖普夫人從上海坐船到杭州,不由得驚呼“進入杭州的那條運河美極了!”
她這樣寫道:“鄉(xiāng)間的景色相當迷人,房屋、村莊、桑園、寺廟、樹林、神龕和牌坊等,如走馬燈一般在我們眼前經(jīng)過。岸上的每棵樹上都纏繞著紫藤屬植物,一簇簇丁香花從樹上掛下來,幾乎觸到水面。田里的大豆正在開花,草木青翠欲滴,我們猶如行走在畫中一般……我的船靜靜地溯流而上,直至來到一個船閘跟前,從那兒我的船被提升到一條更加寬闊、直通杭州城內(nèi)的水道。杭州城的三面都被運河環(huán)繞,并且還跟四通八達的其他可航運河連接。隨處可見如畫般美麗的石拱橋,可以沿著這些運河輕松抵達城內(nèi)的大部分地區(qū)?!?/p>
杭州是座水城,除了西湖,還有許多條河道,日常的交通運輸全靠這些河道里的船。而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就是進入杭州的門戶。
一個王朝的注腳
公元581年,楊堅把北周小皇帝趕下臺,自己坐了龍椅,改國號隋,然而,這個王朝只存活了38年。對于漫長的中國歷史來說,38年實在太短暫,短得來不及轉(zhuǎn)身,可是正是這個短命王朝為中國留下了一條人工河——大運河。
隋煬帝楊廣大概是歷代皇帝中口碑最差的了,好大喜功,驕奢殘暴,但不能否認他有著宏大的帝王抱負。在那片年輕的國土上,他開始了大手筆的建設(shè),同時也是大手筆的毀滅。
公元605年,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隋煬帝下令開挖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其實,早在584年,他的父親隋文帝就已經(jīng)在北方開啟了運河工程,而在隋煬帝手里,這項工程變成了舉國大業(yè),征調(diào)民工數(shù)百萬人,男子不夠就抓婦女,半年就開出了兩千里的河道。
這一切,只是因為隋煬帝想下江南。那一年的8月15日,隋煬帝從洛陽啟程,乘坐一艘巨大的龍舟,帶著數(shù)千艘的船隊和數(shù)萬人的宮廷排場,心滿意足地沿著運河向揚州進發(fā)。
這一次玩樂激起了隋煬帝的興致,610年,他下令開挖長江以南的運河,這次的終點是杭州。
從長江邊的鎮(zhèn)江到杭州的江南河,“八百余里,廣十余丈”,運河兩岸筑有御道,栽種了柳樹,修建了離宮和糧倉。至此,杭州從一個江南小縣走到歷史前臺。而這條大河,也成為一個王朝的注腳。
大運河工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以一條人工運河連接起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正是這條大運河的開鑿,使得南北交通空前活躍,暢通發(fā)達的水運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fā)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絕”。
這條古老的人工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tǒng)一和中央集權(quán)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它不僅加強了隋唐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tǒng)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地到達中原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于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強。
因運河而繁盛
作為京杭大運河南端的起點,杭州成了東南交通的樞紐,也是各省貨物集散的中心,明代時就有安徽、福建、江西等地的商人長期住在杭州。
商業(yè)的發(fā)達使杭州成了一座繁華的商業(yè)城市。如果說西湖成就了杭州的城市氣質(zhì),那么,大運河則打下了杭州繁盛經(jīng)濟的基礎(chǔ)。所以人們常說,是運河哺育了杭州。
京杭大運河由杭州城北入城,流經(jīng)城北一帶時,留下一片熱鬧景象:運河沿岸商號林立,市井嘈雜,商店貨棧倉庫的后門就是碼頭,各種貨物都在此地進進出出。有了運河,原本被隔在城墻以外的湖墅一帶成了“銀湖墅”。
以前,杭州幾乎所有貨物的進出都是走水路,不是來自城南的錢塘江,就是城北的運河碼頭。
杭州人章勝賢拍攝的一張老照片,讓人們見識了三四十年前依然繁忙的運河景象:滿滿一船的缸甏(甏是杭州方言,指口小肚大的咸菜壇),正停在運河的碼頭旁,等著交易、卸貨。
水缸,是舊時江南人家過日子最離不開的物件,盛水養(yǎng)魚,栽花腌菜,老杭州話里有“鍋兒缸灶”一詞,用來代指人們的飲食起居。
舊時杭州的缸甏,大多是從江蘇宜興通過水路運過來的。這類陶制品,體大、價廉、易碎,如用車馬運輸,損耗較大,用船走水路運輸?shù)脑挘缺阋擞址€(wěn)當,而且還可以一直送到商鋪旁的河埠頭。杭州城里有“缸甏弄”“缸兒巷”,都是河旁的小巷,是舊時生活留下的印記。
杭州民諺“武林門外魚擔兒”,說的是城北賣魚橋的水產(chǎn)市場。外鄉(xiāng)水產(chǎn)大多運到這里卸貨,每天清晨天還未亮,魚販子們就等候在碼頭,購買新鮮的魚蝦,等到太陽升起時,他們已經(jīng)挑著魚擔兒,散到了城市的各個角落。晚至20世紀70年代,賣魚橋沿街尚有許多咸鲞(即咸的海魚)店,走過時,能聞到空氣里特殊的咸腥味。還有“米擔兒”,杭州最大的糧食倉庫都在運河沿岸。又何止“魚擔兒”“米擔兒”,賣魚橋是批發(fā)行集中的地方,這里一直以來都是運河上的儲運中心。
商業(yè)的興旺帶動了這里的人氣,賣魚橋東側(cè)有一座北宋時建的江漲橋,橋邊有熱鬧的集市,南宋時就有“江漲東市”“江漲西市”之稱。明朝時又在橋西建了座五界廟,每年春秋在這里搭臺演戲,實際上,看戲的又何止船上的人。
清朝興起海運,運河漸漸衰落,但江南縱橫交錯的水網(wǎng)依然維持著樸素的民間商業(yè)。直至20世紀四五十年代,賣魚橋仍是杭州最大的碼頭和倉儲之地,絡(luò)繹不絕的船只除了駁來水產(chǎn),還有蓮子、甘蔗、絲繭、藥材等,又從這里運走一些綢緞、棉布、五金、瓷器。
那時賣魚橋的橋洞不大,橋下走過大大小小的船,船上人常常需手扶著橋,慢慢通行。一是因為河道狹窄,二則來往船只太多,在此壅塞,反倒更顯出了繁忙。
氤氳的民風
大運河入城后與一條城內(nèi)運河連接,后者也是一條古老的運河——唐時稱沙河,宋時稱鹽橋運河,如今人們叫它中河。
中河緊貼著御街(今中山路),長達十四五里,貫穿杭城南北,聯(lián)通大運河和錢塘江,河道上曾經(jīng)舟楫相望,航運極其繁忙。從大運河或錢塘江運進城里的貨物,就在沿中河的埠頭卸下,由等候在那里的碼頭挑夫送至貨主商鋪中。
百業(yè)繁興的中山路一直是杭州商業(yè)的中心區(qū),街上的貨物集散都靠了這條河,各種貨物從中河運到街上,散到各家作坊、店鋪里,而百姓則出坊入市,在此購買各種日常用品。
河對于杭州有著特殊的意義,就像是杭州的命脈。因為河多,即便生活在城里,人們的來往交通似乎也偏愛舟楫。
每到春天,江南水鄉(xiāng)的農(nóng)婦們趁著農(nóng)閑來杭州進廟燒香,她們坐著船一直沿運河進到城市的中心,在中河的埠頭上了岸,就到了杭州城里最熱鬧的大街。
中河上的鹽橋名頭響亮,曾是鹽船靠岸的碼頭,古時鹽船多聚泊于此,橋東南有嚴州弄、徽州弄,就是當時徽嚴兩幫鹽商的聚居處。
鹽橋古時也叫惠濟橋,據(jù)傳有蔣氏三兄弟,樂善好施,荒年開倉濟眾,里人感其德,在橋上建祠取名惠濟。后來廟改名廣福,橋也跟著改名為廣福橋。
老鹽橋上原先還有件有趣的事,橋東建有一座亭子,名叫“申明亭”,凡有婚姻等涉訟者,里正便在此亭中當眾評理。橋不僅給居民以交通之便,也成了坊間的公眾交流場所。
20世紀80年代,整治中河時重修鹽橋,橋上刻“古惠濟橋”,橋中央建挑檐六角小亭——慶余亭。清晨或傍晚,亭里有越劇迷在此吹拉彈唱,橋上更有許多鍛煉的、乘涼的、看熱鬧的,閑閑地流溢著杭州氣息。
杭州古老的民生在中河的中段更明顯;它的北端曾設(shè)有糧倉、草料場以及駐防軍營,幾百年以后人們?nèi)阅軓脑S多地名中去依稀辨識它們。
這條河的南段,則是另一種森嚴氣象。它的南端一直流到皇城腳下,那里曾是南宋政府各種機構(gòu)集中的地區(qū),比如橫跨中河的六部橋,南宋時朝廷六部(吏、戶、兵、禮、刑、工)就位于此橋附近,橋東還設(shè)有“都亭驛”,是專門接待北使之所,凡北方來的使者,先在此驛站中安頓,然后才得以入宮朝見,故此橋又名“都亭驛橋”。那些剛剛來杭的外地人,站在六部橋上,就能感受到杭州的繁華了。
復活的河與消失的河
中河可以說是杭州的生命線,北宋著名大詩人蘇東坡當年在杭州做官時,主持了中河的疏浚,百姓對此稱贊不已。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條河已經(jīng)成了城里最大的露天排污溝,又黑又臭的河水,令路人掩鼻。1983年到1988年,全市大動員,對中河進行了全面的疏浚。
如今河邊垂柳拂岸四時花香,還修復了多座古橋,一條古老的河又復活了。
除中河外,還有另外兩條與它平行的河。
一是東河,位于中河東面,這是城郊農(nóng)民運送蔬菜進城的主要河道,所以東河又叫“菜市河”,河上有菜市橋。
另一條是浣紗河,位于中河與西湖之間。最早的時候城內(nèi)河流靠的是江水灌注,泥沙渾濁,經(jīng)常淤塞,后來在涌金門附近開浣紗河,將西湖水引入城內(nèi)。浣紗河邊舊時遍植楊柳,搗衣聲不絕,風吹柳低,拂過河埠頭的浣紗女,使杭城平添了水鄉(xiāng)風情。所謂“一水穿城,步步是景”。
1973年,這條河被填塞以修筑馬路,上下三層,底層為排水暗溝,中層為防空洞,上層是馬路,取名浣紗路,讓后人偶爾可以多一些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