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尹
(1.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青島266100;2.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300071)
山東東萊趙氏家乘研究
李 尹1.2
(1.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青島266100;2.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300071)
東萊趙氏家族是近代萊州重要的地方性家族,民國二十四年的《東萊趙氏家乘》為趙氏家譜的七修本?!稏|萊趙氏家乘》的修撰者趙琪為近代山東地方重要人物,《家乘》為了解近代山東地方社會提供了重要資料。另外,《家乘》中有大量人口遷移記載,為近代跨渤海的移民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東萊趙氏家乘 趙琪 移民 譜牒文獻
《東萊趙氏家乘》(下文簡稱《家乘》),共二十六卷,趙琪等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由青島永厚堂鉛印。東萊,早先稱為掖縣,即今山東省萊州市。趙氏家譜于明萬歷二十九年始修、三十九年增修并付梓、清順治五年二修、康熙二十三年三修、乾隆二十年四修、乾隆四十年五修、光緒二十三年六修、此為七修本。書名據(jù)卷端、書名頁、書衣題,版心題《趙氏家乘》。主要內容包括:序例、制誥、封蔭、坊表、遺像、世系、世譜、遠族、旁支、義男、遷徙記、傳記、題贈、碑志、行述、壽序、祭文、手跡遺跡、摹影。以上為《家乘》的基本信息。筆者對本譜的關注與論述集中在兩點:一是本譜本身修撰的背景,二是“闖關東”,即東北移民問題。
一
《家乘》的封面,題有“乙亥仲秋東萊趙氏家乘李家駒”字樣。李家駒是清漢軍正黃旗人,光緒甲午年進士。1906年任京師大學堂總監(jiān)督,大力推行教育改革,至今北京大學官網(wǎng)上歷任校長中仍有其介紹。1909年任駐日公使,深入研究日本政治、法律、財政制度,回國后于1911年秋臨危受命,出任資政院總裁,曾推出《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也算是清末新政、立憲運動的風云人物。民國后,隱居青島。如此人物為本族譜題寫譜名,可見趙氏族人有過人之處。這個有過人之處的族人,便是族譜修撰者趙琪。
趙琪,1882年生于山東掖縣。關于他的身世,在《家乘》“世譜”中有詳細介紹。
十八世,琪。連吉五子,字瑞泉,青島德華學堂畢業(yè),留學德國,歷充膠督署及巡警廳翻譯,膠濟、津浦兩路翻譯,山東路礦局翻譯委員,江蘇淞滬警察廳督察長,高等外交顧問。民國八年十二月蒙山東督軍張公樹元省長屈公映光專案會保外交人才,于同月二十八日奉大總統(tǒng)徐公世昌令準以簡任職國務院存記,經(jīng)山東賑災會聘充議董。民國十年八月七日奉大總統(tǒng)徐公世昌令簡任為山東龍口商埠局總辦,兼交涉事宜,并充籌辦中俄交涉公署顧問,魯案善后督辦公署顧問。交通部獎給一等獎章,充山東督軍公署顧問,山東省長公署參議,交通部咨議兩湖巡閱使公署顧問,民國十四年七月奉執(zhí)政段公祺瑞令特任為膠澳商埠督辦,民國十六年二月奉大總統(tǒng)令以辦理外交有功,特準全權公使存記兼充外交部顧問,同年八月奉大元帥張公作霖令任命改為膠澳商埠局總辦,同月二十一日奉?大元帥張公作霖令以辦理外交有功,晉給二等大綬嘉禾章,同年十月奉大元帥張公作霖令以維持治安有功晉給二等寶光嘉禾章,民國十八年四月通電下野。民國二十年,經(jīng)山東全國水災急賑會聘充顧問。著有《開辟龍口商埠記事》《華洋債務訴訟書》《斐案始末記》《膠澳志》《行政紀要》《法令匯編(英文)》《青島指南》,輯錄《歷代論音》《先世酬唱集》《先行學世記》,刊行《東萊趙氏楹書叢刊》。配翟氏,又李氏,又鄒氏,子一,鄒出,女四,長式玉,李出,適浙江胡治常,三溫玉,李出,次仲玉,四良玉,鄒出,均未字[1]世譜.東萊趙氏家乘(第5冊).青島永厚堂鉛印本,1935.。
從上述文字我們可以得到不少信息。首先,畢業(yè)于德華學堂的趙琪在當時確是難得人才。早年間精通外語的趙琪曾與德商興訟,官司直打到柏林高等法院,獲勝后在中外引起關注,頗有聲望,這也無怪乎民國政府各方對其重視。德華學堂即德華特別高等專門學堂,是20世紀初德中兩國在租借地青島合辦的一所大學,也是第一所設立在中國,并得到清政府承認的德國大學,存在時間為1909年到1914年。
趙琪在山東尤其在青島的任職,適值軍閥混戰(zhàn)及北伐戰(zhàn)爭的時代,我們看到趙的委任狀上先后有徐世昌、段祺瑞、張作霖等人的簽字字樣?;鞈?zhàn)時期山東曾是奉系軍閥張宗昌的地盤,趙琪是張宗昌的掖縣同鄉(xiāng),兩人關系密切,故政治上趙琪應與奉系關系較近。1928年6月張作霖命亡皇姑屯,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1929年逃亡日本的張宗昌曾伺機在山東半島登陸反攻但遭失敗。于是,趙琪于次年4月辭去膠澳商埠局總辦一職、宣布“通電下野”。下野后的趙琪除了于1931年“經(jīng)山東全國水災急賑會聘充顧問”外,沒有擔任公職,直至抗戰(zhàn)爆發(fā),出任淪陷后的日偽青島市市長。也就是在這樣一個“空檔期”,趙琪組織纂修了《東萊趙氏家乘》。
《家乘》中稱趙琪“著有《開辟龍口商埠記事》《華洋債務訴訟書》《斐案始末記》《膠澳志》《行政紀要》《法令匯編(英文)》《青島指南》;輯錄《歷代論音》《先世酬唱集》《先行學世記》,刊行《東萊趙氏楹書叢刊》”。由此可以看出,趙琪在地方文史文獻的整理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需要指出的是,學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稀見地方史料集成》第十一冊收錄有《青島指南》(1931年鉛印本)一部,編著者為“佚名”,疑問由此解開,佚名的編著者,為時已下野的前膠澳商埠局總辦趙琪。
盡管有過“下野”的經(jīng)歷,但當時的趙琪能夠為中外各方所重視,能夠娶三房太太,能夠為家族“光宗耀祖”,屬于意氣風發(fā)的“社會名流”“成功人士”,趙琪自己對此應很看重。所以他出錢、出力,大張旗鼓地續(xù)修族譜,為修家譜專設了“東萊趙氏續(xù)譜調查所”,地址設于“掖縣城內亞路灣崖東路北門牌第二號”。續(xù)修家譜,一方面有傳統(tǒng)的“收宗敬族”“睦族敦宗”之效,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修譜者“出人頭地”的虛榮心,這在《家乘》中有充分體現(xiàn)。
趙琪親自為《家乘》作“序”。在族人趙丞序所作的“跋”中,也將族兄趙琪好好歌功頌德了一番?!鞍稀敝刑岬皆缜霸噲D續(xù)修家譜,但遇到種種困難,自己“念及家譜迄未觀成,寤寐為之不寧”,“幸賴族兄瑞泉志切繼述愿極恢宏,關于吾族之文獻典章歷年搜求極為完備,一一刊印專書以公諸世……無絲毫之遺漏矣”,而且“向為財力所限者,今則欲應付而裕如矣”;《家乘》中關于趙琪著墨頗多,甚至超過那些曾擔任過尚書、侍郎的趙氏祖先。除了在“世譜”中獨一無二的多達六百字的小傳外,《家乘》還收錄了政府頒發(fā)給趙琪的諸多委任狀、中外各方給予的多種功勛獎章等等。
所以,很大程度上七修《東萊趙氏家乘》可以看作趙琪個人的榮譽簿,并且《家乘》規(guī)定家譜以后要勤修,“三十年為一世……現(xiàn)經(jīng)闔族公議,定為二十五年續(xù)修一次,至遲不得過三十年,永為定例”[1]凡例東·萊趙氏族譜(第1冊).青島永厚堂鉛印本,1935.,以使已有的功勛及將有的勛業(yè)能夠為后世久久地頌揚下去。趙琪后來擔任了日偽“青島特別市市長”“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似乎取得更輝煌的成就,何奈時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日本戰(zhàn)敗,擔任過日偽要職的趙琪于1947年被國民政府以漢奸罪判處死刑[2]據(jù)1947年6月出版的《法聲》雜志記載:“偽青島市長趙琪漢奸案,二十九日,經(jīng)冀高院判處死刑,剝奪公權終身,全部財產(chǎn)沒收?!鞭D引自http://pinglun.qingdaonews.com/content/2014-08/29/content_10647574.htm.。
二
筆者對《家乘》的另一關注點為移民問題。趙氏祖籍四川,一世祖守義,因宦自成都遷東萊,其后數(shù)百年趙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并有部分族人遷徙各地,有的遷徙至縣內東南西北其他各鄉(xiāng),有的族人先后遷徙至掖縣周邊的平度、昌邑黃埠、登州府蓬萊城、棲霞畢郭、壽光縣、黃縣城、煙臺等府縣市區(qū),還有少部分族人約清中后期遷居“口外”,到長城以北謀求生計。除此之外,《家乘》中還記載了部分族人徙居“海北”。我們知道,從清代直至民國,大量魯、直等省人民先后遷徙至東北各地謀生,形成巨大的移民浪潮。其中,從陸路經(jīng)過山海關進入東北的,往往稱為“闖關東”。與之相對,不少人口尤其山東半島人口是通過海路遷徙至東北,東北尤其遼寧地處渤黃海北岸,掖縣等地地處渤海南岸,故而《家乘》稱東北為“海北”就不難理解了。同樣,遷至東北的移民及其后代有的會稱呼渤黃海南岸的祖籍地為“海南”[3]至今,遼寧大連等地人仍有稱呼自己為“海南丟兒”的說法。?!昂D稀迸c“海北”,構成了“闖關東”歷史上特別的移民文化形態(tài)。
根據(jù)《家乘》記載,趙氏族人中最早遷居海北的為十一世的趙峻,“系老大支藺公曾孫,舊譜載,與子永泰初徙海北,貨殖蓋州。據(jù)五增族譜附記,永泰配姜氏,子一,雍正二年回籍,習藝黃縣,遷居萊陽,未知確否”;記載最新遷徙的是十七世老二支的趙順林,“現(xiàn)又寄居海北大連”,及十九世老二支的趙傳尚,“現(xiàn)又寄居海北長春”[4]東萊趙氏族譜·遷徙記(第6冊).青島永厚堂鉛印本,1935.。估算其時間跨度,約從康雍年間至民國時期。按《蓋平縣志》的記載,康雍年間遼寧人口一直呈增長態(tài)勢,如“康熙四年承遼海蓋四州縣新增人丁489丁”,“康熙七年承德等六州縣新增人丁2643丁”,“十年承遼鐵蓋開五州縣新增人丁2397丁”,“雍正十二年蓋平縣原額并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1352丁”[5]蓋平縣志(政治志卷四)·戶口.民國十九年鉛印本.等,這一時期遼東人口的增長,直接來自清初招墾政策的施行,“時戶無舊籍丁鮮,原額俱系招自直魯?shù)仁?,民族不謹以樂土視此邑也”。雖然清廷于康熙七年停止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東北成為封禁之地,但由于直、魯?shù)仁?zhàn)亂未靖、地狹人稠,依然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口通過陸路,或者海路,流向“海北”地區(qū)。咸豐十年,東北正式開禁放墾,更大規(guī)模的移民潮形成。
遷徙海北的人口規(guī)模,譜中歷世有明確記載姓名的男性族人有29人,如果估算上相應的女性人口以及后代人口,規(guī)模應相當客觀,與這一時期“闖關東”的歷史大潮相符合。而且,如果說早期遷徙海北還可能存在回籍的情況,那后期人口更多的是永久性遷徙。遷徙海北的具體地方,分別為蓋州(6)、復州(3)、大連(1)、長春(1)、赤峰(11)、鳳凰城(1)、籠統(tǒng)海北(6)。關于遷徙海北人口從事的事業(yè),我們知道,清代至民國時期,遷徙至東北的人口大多從事墾殖活動,他們?yōu)闁|北地區(qū)早期的開發(fā)做出了堅實的貢獻。另外,《家乘》中明確指出有的族人從事貿(mào)易活動:十一世“趙峻,舊譜載與子永泰初徙海北貨殖蓋州,永泰雍正二年回籍”;十五世趙九齡“徙居海北復州城南四十里大房身疃,現(xiàn)家道小康,今春,九齡孫譽閭泛海到萊貿(mào)易,因得通譜”;十六世趙連攸“貿(mào)易海北,不悉里居,未能查訪”。從這里我們大致可以估計到,從康雍年間至清末民國時期,有不少商人——包括“海南”的掖縣人——從事東北地區(qū)與外界的貿(mào)易,蓋州、復州等幾個沿海地方則為貿(mào)易的重要據(jù)點。這一情況在地方志中則有更清晰的記載。
天后宮往往是從事海上貿(mào)易商人的聚集地,《蓋平縣志》記載:“按天后宮就中,以山東掖縣之東海神廟為最著稱。建筑之巍峨宏敞,為各省所不及。廟中碑碣聯(lián)額,多為清名宿翟云升所撰之隸書。香火特盛,每歲由夏歷三月三日直至九月九會期延八閱月之久,竟有數(shù)百里往而頂禮者”,掖縣天后宮香火的旺盛,從側面反映出其時掖縣商人實力的雄厚以及海上貿(mào)易的繁榮?!斑|寧則以蓋平為最名。昔以西河口岸為南北省海上交通之中樞,輪蹄業(yè)集舟帆交并,故我邑執(zhí)三省商業(yè)之牛耳。因之一城中有同一之海神廟三,首曰福建會館天后宮,二曰三江會館天后宮,三曰山東會館天后宮。福建會館初修時,曾于嘉慶間奏明列注祀典,而三江會因而效之,山東亦援例請祀”[1]蓋平縣志(建置志卷二)·天后宮.民國十九年鉛印本.。蓋州福建會館雖最早于嘉慶間奏明列注祀典,但三江會館的創(chuàng)建更早在康熙年間?!吧w平自開海以來,三江士商乘槎而至者絡繹不絕。始于康熙四十二年同志捐資購地,于縣之東南隅創(chuàng)建三江會館,內供天后圣母諸神圣像,以為久遠尊崇之地共昭誠敬焉。復于雍正八年恭遇俞旨賜額,凡天下原建有天后祠宇擇其規(guī)模洪廠者,令照例春秋致祭,載入祀典”。后來一段時間里因故蕭條,乾隆年間,“有余漢英、陳干業(yè)、程人臣、金方升等念先輩創(chuàng)立維艱,豈忍一旦輕廢,復集同志議,將捐例暫為停止,倡議勸輸。于庚午歲值三江之商云騰而至,咸愿樂輸,于是鳩工庇材至,辛未夏中而棟宇維新矣”[2]蓋平縣志(藝文志卷十六)·重修三江會館碑記.民國十九年鉛印本.。三座海神廟同現(xiàn)蓋州城,一方面,也反映了福建、江南和山東商幫間的競逐,另一方面反映了其時蓋州海上貿(mào)易的興盛。這種局面直到19世紀60年代營口開港之后才有所變化,各會館會務才逐漸轉移至交通更為便利的營口?!稏|萊趙氏家乘》為這段移民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證。
梁啟超先生曾指出譜書是“重要史料之一”,認為“我國鄉(xiāng)鄉(xiāng)家家皆有譜,實可謂史界瑰寶”[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書店,1985.(P336)。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開始重新注重宗譜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如馮爾康先生指出,“家譜容納了巨量的歷史資料,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4]關于編輯出版《族譜叢書的建議》.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介,(第241期).,建議對族譜資料進行整理出版。筆者在解讀研究族譜的過程中也深深感到,我們在利用這些資料的時候,需要循著文獻的歷史脈絡,才能理解其中的歷史意義和時代特征。山東《東萊趙氏家乘》,不僅反映了膠東重要家族東萊趙氏的發(fā)展脈絡與地方影響,也為山東城市發(fā)展、近代移民等問題提供重要的歷史資料。
(責編:張佳琪)
A Research of Shandong Donglai Zhao Genealogy
Li Ying
李尹(1984—),男,山東煙臺人,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
本文為作者承擔的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清代海洋貿(mào)易政策與北洋海疆開發(fā)研究”(項目編號:16YJCZH052)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