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燕
(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中心,河南開封475001)
宋代優(yōu)待老年士人政策
——以特奏名為中心
馬曉燕
(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中心,河南開封475001)
特奏名制度是政府優(yōu)待老年應舉士人的重要措施,省試、殿試中落榜的進士,年齡在五十歲以上,舉數(shù)超過四次者即可獲取特奏名資格。在州府發(fā)解試中屢次被淘汰的士人,多在三十年后享受特奏名。特奏名士人在考試內(nèi)容及錄取上享有特殊的待遇,入仕后享有俸祿并擁有免稅、免役等經(jīng)濟特權(quán),對老年士人的晚年生活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有助于加強宋廷對基層社會的控制。然而,特奏名制度的存在加劇了宋代冗官、冗費現(xiàn)象。
宋代 特奏名 老年士人
兩宋時期,科舉考試的程序日趨規(guī)范、完善,科舉取士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這不僅為宋代官僚制度的有效運轉(zhuǎn)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也引發(fā)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化,其突出表現(xiàn)之一即是士人階層的擴大,其中就包含諸多終生讀書應舉的老年士人。大量老年科舉士人的存在引起了官方的關(guān)注,宋政府“哀憐老儒”[1](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M].中華書局,1996.(P1339),創(chuàng)設特奏名制度。作為兩宋科舉制度中所特有的現(xiàn)象,特奏名制度引起了學界關(guān)注。以往學界多從科舉制度的角度論述特奏名制度,也有學者對其長期存在的原因作深入的分析[2]張希清.論宋代科舉中的特奏名[J].宋史研究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裴淑姬.論宋代的特奏名制度[J].湖南大學學報,2007,(4).,但較少從養(yǎng)老的角度考察特奏名制度。事實上,對于多年應舉無果的老年士人來說,特奏名政策為其提供了一條通向功名的便捷之道,不僅滿足了其對功名的追求,而且?guī)砹酥T項經(jīng)濟權(quán)利,這對其老年生活有著積極的影響。下文將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從政府優(yōu)待老年科舉士人的角度對宋代特奏名政策做一探討。
北宋初年,宋太祖、宋太宗雖有特奏名之舉,但并未形成制度。直至宋真宗時期,特奏名制度才得以確立,獲取特奏名的條件也得以明確。關(guān)于宋代獲取特奏名的基本條件,《宋史·選舉志》有十分明確的記載:
凡士貢于鄉(xiāng)而屢黜于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積前后舉數(shù),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則別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故曰特奏名[3](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85.(P3609)。從上述記載可知,舉數(shù)和年齡是士人獲得特奏名的兩大條件。需要指出的是,這兩個條件并不是同時出現(xiàn)的。在特奏名制度的初創(chuàng)時期,應舉次數(shù)的多寡是士人能否享受特奏名的重要條件。宋真宗認為老年科舉士人“累舉不第,年齒已高,深可憐憫”[1](宋)章如愚輯.群書考索[M].廣陵書社,2008.(P630),因此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月下詔,“進士六舉、諸科九舉以上,雖不合格,并許奏名”[2](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中華書局,2004.(P1919),規(guī)定了不同科目授予特奏名的舉數(shù)要求,其中進士科需在“六舉”以上,諸科的要求更高,需在“九舉以上”,此時并未對年齡提出明確的要求。宋仁宗時期,士人獲取特奏名的條件發(fā)生變化,增加年齡的限制。天圣五年(1027),宋仁宗詔賜“進士五舉年五十,諸科七舉及六舉終場年六十”[2](P2438-2439)者特奏名資格,明確規(guī)定進士、諸科獲取特奏名的舉數(shù)和年齡要求。
天圣之后直至南宋時期,舉數(shù)和年齡一直是士人獲取特奏名的兩大基本條件。景祐元年(1034),宋仁宗念及落第士人“棲遲田里,白首而不得進”,再詔令優(yōu)待多次應舉的老年科舉士人,“進士五舉年五十,諸科六舉年六十”[2](P2661)者均可獲取特奏名。南宋時期,特奏名的條件有所降低。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宋高宗下令進士“四舉,年五十以上”及“七舉,年四十以上者”“特與奏名”[3](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P5331),可直接參加殿試。乾道二年(1166)十二月,宋孝宗下詔規(guī)定“諸路進士八舉,年四十以上;五舉,年五十以上”[3](P5517)者均可享受特恩賞賜出身。
上述條件主要針對在省試、殿試中落榜的士人,對于在州府發(fā)解試中屢次被淘汰的士人,宋代實行“一舉三十年而后推恩”的做法,不再拘泥于舉數(shù)的限制,更為重視士人的年齡。熙寧三年(1070)三月,宋神宗詔令“景祐五年(1038)以前到省舉人,進士一舉,諸科前后兩舉,見年六十五歲以上,令本貫州縣當職官勘會聞奏,當議特與推恩”[3](P5308),將年齡作為推恩的重要依據(jù)。熙寧九年(1076),宋神宗再次下詔規(guī)定“慶歷六年(1045)以前到省”的老年科舉士人,“進士一舉、諸科兩舉”者只要年齡在“六十以上”[3](P5309)便可享受推恩,年齡標準比以往又有所下降。此后,一次預薦、三十年推恩的做法,成為宋政府優(yōu)待無緣參加禮部考試的老年科舉士人的慣用做法。
南宋仍然奉行此種推恩方法,年齡標準更低,一度降至55歲。南渡以后,百廢待興。為了搜求人才,政府不僅放寬了科舉錄取條件,而且也格外優(yōu)待前朝參加過省試的老年科舉士人。建炎二年(1128)四月,宋高宗詔令“元符三年以前到省一舉”的老年科舉士人,僅需滿足“見年五十五以上”[3](P5327)的條件,即可被州縣上報至禮部,享受特奏名的恩遇。
由此可見,兩宋時期政府優(yōu)待老年科舉士人的年齡標準基本維持在50歲至60歲之間,甚至40歲以上的士人也有機會獲取特奏名資格。
獲取特奏名資格的老年科舉士人,無論是在考試內(nèi)容,還是在錄取上都享有特殊的待遇。與正奏名殿試不同,特奏名的考試內(nèi)容相對比較簡單。宋真宗、宋仁宗時期,特奏名進士科“只試論一首、詩一首”;諸科更為簡單,僅需“對義五道”[3](P5294),僅有五道試題。宋神宗即位后,鑒于策、論在科舉考試中地位的提高,罷黜諸科,特奏名進士只考試一道策論,而且題目難度較小。在錄取上,特奏名的條件非常寬松,無論殿試成績合格與否,均可被特賜予出身或官銜。例如,太平興國二年(977),特奏名考生中“七人不中格”,但宋太宗“憐其老”,特賜“同三傳出身”[2](P3607)。又如,元豐年間,曾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生參加殿試,他在試卷中以“臣老矣,不能為文也,伏愿陛下萬歲萬萬歲”作答。令人吃驚的是,宋神宗竟然還“嘉其誠”,并賜其“初品官”[1](宋)朱彧撰.李偉國點校.萍洲可談[M].中華書局,2007.(P122),使其終身食俸。有時,宋政府甚至允許被特奏的老年科舉士人不參加殿試,直接賜以出身或官職。例如,景祐元年,宋仁宗在召集特奏名殿試時,下詔規(guī)定“年老者特與免試”[2](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P5294)。
由特奏入仕的老年科舉士人,盡管絕大部分只能被授予“諸州文學助教”[3](宋)吳自牧撰.符均,張社國校注.夢粱錄[M].三秦出版社,2003.(P41)之類的低級官職,但他們?nèi)匀豢蓳碛幸话闶咳怂鶡o法享有的經(jīng)濟特權(quán)。首先,以特奏名方式獲取功名的老年科舉士人,每月同樣可領(lǐng)取一定量的俸祿。他們的俸祿雖然微薄,但也可使畢其一生應舉的年老士人獲得慰藉,安度余生。其次,由特奏入仕的老年科舉士人還享受一定的減免賦稅、差役的權(quán)利。王安石變法之前,“命官、形勢占田無限,皆得賦役”[4](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中華書局,2004.(P4296),官戶一般不服差役,特奏名之人的官職雖然較低,但依然屬于官戶,同樣可免除差役。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進行役法改革,推行“募役法”,改輪流充役為以錢募役,按照戶等高低征收“免役錢”,官戶亦不例外,也需繳納助役錢,但其數(shù)目比同一戶等的免役錢減少一半。宋徽宗時期,政府恢復了官戶的免役特權(quán),允許官員在依品級占有的田畝數(shù)內(nèi),免除差役和科配。紹興三年(1133)四月,宋高宗批準了權(quán)發(fā)遣嚴州顏為之的建議,允許“諸未入官人:校尉、京府諸州助教免二丁,二人以上免一丁”[2](P6233-6234),賦予低級官員部分免除身丁錢的權(quán)利。減免賦稅、差役的特權(quán)對老年科舉士人的養(yǎng)老生活有著積極影響。
兩宋時期,政府優(yōu)待老年科舉士人的特奏名政策得到較好的實施,不少老年科舉士人在50歲或60歲以上便獲得出身。例如,黃庭堅好友蕭濟父的父親,博學多才,年少時“累試禮部”,但未能如愿登科。熙寧年間,“忽自廢,不為舉子”,不再參加科舉考試。直至元祐六年(1091),在其五十九歲之時才“以特奏名試于廷”“得一命”[5](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點校.黃庭堅全集(正集)[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P829),得到孜孜追求的功名。又如,富延年自幼聰慧好學,鄉(xiāng)里后生多拜其為師,“從之學”。在教書的同時,他還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結(jié)果并不理想,“鄉(xiāng)舉三上不第”,三次考試均以失敗告終。建炎二年(1128),獲取特奏名資格,在鹽運使的推薦下出任“江浦鹽官”[6](宋)程俱.北山小集[M].線裝書局,2004.(P572),其時他的年齡已是57歲。邵武軍光澤縣東里人李某,“少治周禮學兼通左氏春秋”,在太學讀書時已受到推薦,但“薦而不第”。太學實行三舍法后又“當充貢”,但仍“不果行”,最終在紹興五年(1135)“以累試禮部恩奏名天府”[7](宋)朱熹撰.戴揚本,曾抗美.朱子全書[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P4207),其時他的年齡為五十二歲。由此可知,多數(shù)老年科舉士人在50歲以后即可獲取特奏名資格。
需要注意的是,在特奏名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應試者直至70歲才取得特奏名資格。據(jù)《清波雜志》的記載,福建人韓南老通過特奏名考試后,有人前來議親,但他的年齡已有七十三歲,因此即興創(chuàng)作了一首絕句示以來者,“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余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8](宋)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M].中華書局,1994.(P286)。這首詩既婉拒了媒人的議親之請,也道出其一生讀書應考的無奈。紹興年間,福州人陳修與韓南老一樣,也是在七十三歲才獲取特奏名的資格。陳修長年讀書應舉,直至參加殿試時還未娶妻生子。宋高宗特下詔“出內(nèi)人施氏嫁之”,并賜以施氏豐厚的嫁妝。當時施氏年僅三十歲,新郎陳修的年齡與其相差甚大,因此時人多有嘲弄之語,“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1](宋)羅大經(jīng)著.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乙編[M].中華書局,1983.(P222)。龔宗元的曾孫龔明之,紹興二十年(1150)時“舉鄉(xiāng)貢”,其時他已是60歲。十年后,他在70歲時才蒙“特恩召廷試成進士,授高州文學”[2](宋)龔明之撰.孫菊圓點校.中吳紀聞[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P156)。
作為優(yōu)待老年科舉士人的主要措施,特奏名政策滿足了士人對功名的追求,吸引著無數(shù)士人傾其畢生精力于科場,“老死不止”[3](宋)王栐撰.誠剛點校.燕翼詒謀錄[M].中華書局,1981.(P1),同時它也為老年科舉士人提供了一份穩(wěn)定的俸祿收入,這有助于改善其晚年生活條件。最為重要的是,它改變了老年科舉士人的社會身份,使其實現(xiàn)了由民到官的轉(zhuǎn)變,這不僅為其帶來了一系列的經(jīng)濟特權(quán)、法律特權(quán),而且有助于提高其社會地位。從老年科舉士人這一群體看,特奏名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積極意義。
然而,特奏名制度的存在對宋代政治及財政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由于特奏名方式獲取出身和官階的士人多是年邁之人,他們“年迫桑榆,進無所望,退無所歸”[4](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M].中華書局,1996.(P821),因此為官后“惟務黷貨以為歸計”“殘民敗官者不可勝數(shù)”“能自奮勵有聞于時”[4](P810)之人極其罕見,加劇了宋代貪污腐化的現(xiàn)象,不利于廉政之風的建設。此外,大量特奏名者的存在加重了宋代財政負擔,使冗官、冗費的問題更為突出。據(jù)統(tǒng)計,北宋正奏名進士數(shù)量分別為19628人,諸科為16772人,特奏名為23635人,三者合計為60035人,其中特奏名所占的比例幾乎達到40%。南宋時期正奏名、特奏名總數(shù)是49915人,其中特奏名進士的數(shù)量為26717人[5]張希清.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1987,(5).(P106),占總數(shù)的54%,超出北宋時期的比例。由此可看出,兩宋時期,由特奏名入仕的老年士人在整個官僚隊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無疑加劇了冗官的問題。同時他們的俸祿待遇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不利于冗費問題的解決。
正是由于上述弊端,宋代士大夫才將特奏名制度視為弊政,呼吁減少特奏名人數(shù),提高特奏名條件,甚至有人提出廢除特奏名的主張。然而終宋之世,特奏名制度一直存在。特奏名政策既是政府“隆儒優(yōu)老”[6](宋)陳襄.古靈先生文集[M].線裝書局,2004.(P773)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政府籠絡士人、實現(xiàn)社會控制的有效手段,這即是宋廷不廢除特奏名制度的主要原因。
(責編:樊譽)
Policy of Preferential Treatment for Old Scholars in Song Dynasty
Ma Xiaoyan
Tezouming w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government discount for old scholars.Jinshi dropped off Shengshi or Dianshi,in more than fifty years old age,participat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more than four times could obtain special name qualification.The scholars eliminated repeatedly could enjoy special name qualification after thirty years.Scholars obtained qualification of tezouming enjoyed special treatment on exam content and admition.After given office,they had some salary and privileges of duty-free.It ha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old scholar's life.At the same time,it helped government control the society.However,the existence of tezouming aggravated the phenomenon of RongGuan,and redundancy.
Song Dynasty Tezouming Old Scholars
馬曉燕(1978—),女,河南鄭州人,歷史學博士,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宋史。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宋代養(yǎng)老制度研究(項目編號:16YJC77002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