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文,舒建華
(1. 廣東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510090;2.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 廣州,510053)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的必然性探析
徐立文1,舒建華2
(1. 廣東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510090;2.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 廣州,510053)
“四個自信”是一個系統(tǒng)有機的整體?!拔幕孕拧弊鳛椤八膫€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提出具有歷史和現(xiàn)實的必然性。探討在“四個自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新近提出的“文化自信”的必然性和重要意義分三個步驟:首先,辨析了“文化自信”的確切含義以及它與一些相近概念的區(qū)別;其次,闡明了“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與其他三個自信的關系;最后,在此基礎上指出了“文化自信”對于中國的強國之路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具有的深遠影響。
文化自信;四個自信;習近平;中國夢;強國之路
中國共產(chǎn)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nèi)〉靡磺谐煽兒瓦M步的根本原因,歸結(jié)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盵1]這個提法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兩個自信”,它是后來“三個自信”和“四個自信”的理論雛形。
“三個自信”的重要思想是2012年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包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分別指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2016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堅持“四個自信”,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從“兩個自信”到“三個自信”再到“四個自信”,體現(xiàn)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擴展。相對于“三個自信”,“四個自信”增加了“文化自信”一項,這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言,具有重大的建設性作用和深遠的指導性意義。因此,本文試圖先探討文化自信的含義,再闡明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的有機統(tǒng)一,最后說明“文化自信”的提出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必然性和重大意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及其人民自我肯定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包括作為核心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文化,也包括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甚至指向?qū)κ澜绺髅褡鍍?yōu)秀文化的開放、包容和吸收。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即將步入全面小康社會之際,提出并強調(diào)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但是,要做到正確地理解文化自信并非輕而易舉,這首先需要辨析一些相近的概念,比如文化自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負等等,并考察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概括地說,文化自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負構(gòu)成了一個由弱到強、由低到高的概念等級系統(tǒng)。但是,事物的發(fā)展往往并非越強越好、越高越好,正所謂“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首先,文化自卑指的是一種在文化上輕視自己的態(tài)度。近代以來,我國實際上有一種文化自卑的傾向,這主要是針對傳統(tǒng)文化。這種文化自卑的態(tài)度有其形成的土壤,它是各種內(nèi)外因素長期作用下所形成的思想傾向和思維習慣。
近代中國可以說是多難而偉大:一方面,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在資本主義列強的沖擊下,中國的國門被迫打開,隨之而來的是這些國家對中國的蠶食和掠奪,中國由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壓迫;另一方面,針對國內(nèi)外的各種壓迫,也有自強不息的革命和反抗運動,試圖尋找救國、強國之路。但是在這兩方面,中華文化——尤其是一直以來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都受到了極大的質(zhì)疑:中國的貧窮、落后和挨打是不是也有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伴隨著種種質(zhì)疑甚至否定,而產(chǎn)生了文化自卑的心理,使得傳統(tǒng)文化在近代長期沒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建設性作用。
自卑往往是相對而言的,近代以來中國的文化自卑也主要是在面對西方文化時產(chǎn)生的。在任何社會,文化都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部分,西方文化也與其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當近代中國遭遇西方國家強力沖擊的時候,“西方”是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如此一來,西方的船堅炮利就不只是船堅炮利,而是表現(xiàn)為整體各方面的強大。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對中華文化形成了強大沖擊。就此而言,清末的“中學為體”似乎更像是回光返照,也讓后人更加堅定了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信念。
由此可見,文化與整個民族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國運衰微之時,文化自卑也成為了一種難以避免的趨勢。
其次,文化自覺是文化上自我意識的覺醒。文化是上層建筑的重要內(nèi)容,它會隨著經(jīng)濟基礎的變化而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逐漸認識到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文化政策。比如延安時期,就以整風運動的形式,逐漸統(tǒng)一了全黨的思想,加快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繁榮文化事業(yè)的“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鼓勵多元文化共同發(fā)展,極大地豐富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內(nèi)容;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針對當時部分人思想混亂的狀況,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中就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梢哉f,黨在各種形勢下逐漸形成了文化上的自覺,在堅持馬列主義及其中國化的基礎上,鼓勵多元文化共同繁榮,促進社會發(fā)展進步。
這種文化自覺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2011年,胡錦濤同志在“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zhì)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fā)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fā)展成果。”[2]2012年,他在“7·23講話”中還提出:“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全面發(fā)展,建設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3]這不僅表明文化自覺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而且說明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條件,是走向文化自信的必要階段。
再次,文化自信是一種由內(nèi)而外生發(fā)出來的文化上自我肯定和自豪的氣質(zhì)。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不只是一種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我意識,而且是對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深刻認識,對社會主義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西方文化關系的準確把握,對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方向、發(fā)展趨勢、發(fā)展規(guī)律和發(fā)展目的的了然于心。社會主義文化不僅是歷史的選擇,經(jīng)過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重重考驗,而且也是現(xiàn)實的選擇,在實踐上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指引著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面對這些考驗和成果,我們有理由說,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感到自信。
如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為我們的文化自信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能夠為我們培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極大豐富的養(yǎng)分,也能夠使我們更有底氣、更有自信地與世界文化進行交流和相互借鑒,吸收人類文明的成果。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盵4]可以說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內(nèi)涵的深刻概括。文化自信應該包括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更要包括近代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途徑之一就是弘揚中國精神,也就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正在發(fā)生著深度的融合。
最后,文化自負則是一種過高估計自身文化能力、甚至由此表現(xiàn)出侵略傾向的認識態(tài)度。因此,文化自負往往與霸權(quán)主義和強權(quán)政治相連,趨向于進行文化輸出、文化殖民和文化擴張。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隨著其經(jīng)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增強,逐漸謀求世界霸權(quán),配套進行的就有文化霸權(quán)和文化中心主義。它們到處宣揚自己文化所謂的普世性、優(yōu)越性,強迫他國接受。這實際上就是文化自負,對自己的文化認識不清楚的表現(xiàn)。
針對這種文化自負的霸權(quán)主義,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如何看待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問題。[5]35普世價值宣稱掌握了“普世真理”“價值真理”,其目的是將它的意識形態(tài)強加于別國,結(jié)果造成一些國家在“普世價值”的迷霧中陷入亂局,比如現(xiàn)在中東地區(qū)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由此可見,文化自負并非濟世良方,反而只能誤己害人。
綜上可知,從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覺,再到文化自信,最后到文化自負,這是一個由不同的認識狀態(tài)和發(fā)展狀態(tài)構(gòu)成的序列。提出“文化自信”作為“四個自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重要組成部分,則表明了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正確認識和準確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 “七一”講話中說道:“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盵4]在這“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后被納入體系中來的,但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4]。同樣,在2016年5月 17日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就曾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盵6]由此可見,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密切關聯(lián)。
道路自信是要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被歷史和實踐證明了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近代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懷著救國理想,嘗試各種主義、各種道路,最終都沒能成功。唯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不僅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了革命勝利,而且經(jīng)受了社會主義探索、建設和改革的重大考驗。這種成功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幸運得來的。在這些成功的因素中就有共產(chǎn)黨所秉持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人民身上所體現(xiàn)的優(yōu)秀品格和傳承精神。
理論自信就是不斷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會隨著社會主義實踐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新時期面對復雜的國內(nèi)國際環(huán)境,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在中國,更好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更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以來的一系列理論創(chuàng)新就是理論自信的重要表現(xiàn),它們能夠正確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在這些理論中,無論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還是“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和“中國夢”,無不包含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nèi)容和維度。
制度自信是對堅持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具體制度的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等許多方面。文化在其中不是可有可無的內(nèi)容,也不是補充的部分,而是必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制度建設應當而且必須包括文化制度建設。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也是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多元化對文化制度建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處理社會主義文化與其他各種文化的關系便成了一個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說過:“我們黨始終強調(diào),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jù)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么主義?!盵5]28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也必須強調(diào)和維護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地位和領導作用。
在這“四個自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具有十分重要的內(nèi)涵和意義。
第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文化是滲透到一個民族骨髓里、基因里的要素,是一個民族潛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在長期實踐中積淀起來的,又對實踐起著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一般而言,人們很難去改變他們所繼承的文化傳統(tǒng),但是在此基礎上去塑造當下和未來的文化卻是可能的。因此,我們現(xiàn)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將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融入社會主義文化,使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地位和核心作用更加鞏固。
第二,文化自信是更廣泛的自信。社會主義的旗幟之所以能夠?qū)⒏麟A層人民聚集在一起一心一意搞建設,很重要的一點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局限在狹小圈子的文化不可能有自信去凝聚人心,更不可能有自信立足于世界各國文化之中。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中講過:“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盵7]14同樣,社會主義文化也應該是人民的文化,應該要有廣泛的代表性。
第三,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當包括文化方面的內(nèi)涵,社會主義文化也應該接納厚重博大的中華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只會使社會主義文化更加有底蘊,也更加接地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疑包括了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離不開中華傳統(tǒng)五千年的深厚文化。
樣品的全部制備過程均應遵循無菌操作程序,無菌生理鹽水作為稀釋液。以無菌操作稱取25 g樣品,置于225 mL稀釋液的無菌均質(zhì)袋中,用拍擊式均質(zhì)器拍打2 min制成1:10的樣品稀釋液。
總而言之,文化自信要求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一種文化沒有民族的特點,那么這種文化也很難會在世界上長久下去。強調(diào)民族性并不等于閉關自守,而是要帶著自己的特性和氣質(zhì)與世界各國文化進行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文化自信包含了對我國文化民族特性的自信,這種自信體現(xiàn)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說法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5]186
科學的文化則跟非科學的文化相對。一方面,我們要抵制傳統(tǒng)迷信的文化,對迷信文化的自信是建立在非理性之上的盲目自信;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構(gòu)建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之作為中國未來文化建設的核心,同時汲取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的資源。
大眾的文化強調(diào)的是文化自信的群眾基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物質(zhì)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因此,如果一種文化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和根基。
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自信體現(xiàn)的是國家的自信,中國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缺乏文化自信的內(nèi)容。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zhì)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5-6
由此看來,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推動力量。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就強調(diào):“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文化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8]160
也就是說,文化自信事關中國的強國之路。中國要走自己的路,自己的強國之路,這是自信之路,而不是稱霸之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反對霸權(quán)主義和強權(quán)政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即使今天我們社會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進步,這一政策仍然不會變。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這頭獅子已經(jīng)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盵5]16
相比于目前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經(jīng)濟成就,我國的話語體系、文化體系的建設相對滯后,上層建筑沒有緊跟上經(jīng)濟基礎的發(fā)展步伐。這造成了兩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是外國勢力趁虛而入:中國的崛起使世界格局發(fā)生改變,引起國際上其他既得利益國家的恐慌和忌憚,因此他們在國際環(huán)境中不斷給中國施加壓力,包括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對中國指手畫腳,試圖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tài)上、文化上的滲透。另一方面,傳統(tǒng)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遭受了嚴重考驗: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交流的擴展和深入,中國人民在思想上也逐漸受到其他民族、國家文化的影響和滲透,許多學者用西方流行的話語體系來看待中國的問題,民眾被西方主流文化體系所挾持而不自知,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貶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象也并不少見。
這兩個要素凸顯了我國發(fā)展過程中一個亟待解決任務:如何構(gòu)建自己的話語體系、如何形成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繼經(jīng)濟社會建設之后的又一歷史重任。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本,只有在文化底蘊上充分認知自己、肯定自己、發(fā)展自己,形成文化自信,才能源源不斷地為國家社會的發(fā)展提供養(yǎng)分,才能在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的沖擊下不至成為無根的浮萍,保持住自己的根本。因此,形成文化自信是中國強國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構(gòu)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深沉的基質(zhì)和推動力。
具體來說,文化自信對于我國強國之路的重要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中華民族在近代的發(fā)展落后及其遭受的欺壓,迫使我們必須向他國學習,但同時也打壓了民族的文化自信。要真正實現(xiàn)中國的崛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復興,除了物質(zhì)上的提升,還必須實現(xiàn)精神上的提升,必須使中國人民挺直腰桿、不卑不亢,真正成為民族和國家發(fā)展的主人翁。
其次,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先決條件。中國共產(chǎn)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盵9]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zhàn)略目標,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展、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思想基礎和必要條件。
再次,文化自信是實現(xiàn)社會整合發(fā)展的內(nèi)在凝聚力。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發(fā)展帶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差距和沖突。樹立文化自信,以共同的文化內(nèi)涵為紐帶形成文化凝聚力,在社會成員之間建立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和價值觀,有利于調(diào)解社會差距、整合社會沖突,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由此看來,文化自信是強國之路的必要條件,也是強國之路的必然結(jié)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8]171
黨的十八大做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五個方面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從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到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布局,再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最后到現(xiàn)在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體現(xiàn)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認識上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經(jīng)濟落后、物質(zhì)短缺的狀況,以及由此導致的許多人對社會主義的質(zhì)疑,我們著重強調(diào)了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在物質(zhì)文明建設逐漸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精神文明也應該跟上來,正如習近平同志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說:“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盵5]187隨后,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不斷細化和深化,針對所面臨的不同環(huán)境在具體布局上有所調(diào)整和變化,這些都是必然的。
回顧這些認識變化的歷程,可以說文化雖然不是國家硬實力象征,但是它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要前提,能夠聚人心、促發(fā)展,能夠堅定理想信念、振奮精神力量。新時期,提出和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核心價值體系就是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最重要體現(xiàn)。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攜手構(gòu)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出:“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lián)合國的崇高目標?!盵10]“共同價值”不同于“普世價值”。簡單來講,后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異己意識形態(tài)的排斥與滲透,前者則是在各種不同價值認識和價值信仰之間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所達成的共識。可以看到,習主席提出的“共同價值”中有許多內(nèi)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面,因此,“共同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也可以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理由。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盵5]189所以,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更好構(gòu)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yǎng)?!盵5]190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則更多地融入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比如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包含了許多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倫常價值的內(nèi)涵。這個底蘊深厚、內(nèi)容豐富、目標明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同樣能支撐起文化自信。
總之,還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句話:“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chǎn)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5]40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亦是如此。
[1]胡錦濤.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EB/OL].(2017-10-24). http://news. 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htm.
[2]胡錦濤. 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 (2011-07-0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01/c_121612030_8.htm.
[3]胡錦濤. 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奮勇前進[EB/OL]. (2012-07-2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7/23/c_123457457_4.htm.
[4]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 (2016-07-0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5]中共中央宣傳部.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 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 c_1118891128_3.htm.
[7]中共中央宣傳部.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 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
[8]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2012-11-19). http://www.xj.xinhuanet. com/2012-11/19/c_113722546_6.htm.
[10]習近平. 攜手構(gòu)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EB/OL].(2015-09-29). 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2015/0929/c1024-27644905.html.
(文字編輯:賈俊蘭 責任校對:鄒紅)
On the Necessity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XU Liwen1, SHU Jianhua2
(1. 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dong,Guangzhou, 510090, China; 2. Party School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Guangdong,Guangzhou, 510053, China)
“Four kinds of self-confidence” is a systematic and organic whol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ur kinds of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a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necessity. This article discussed mainly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for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to propos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hrough three steps: First, the article clarified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distinguished several concepts similar to it; Second,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Four kinds of selfconfidence” are illuminated, especially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three kinds of self-confidence; Third, the article also indicated tha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of great help for making China powerful and realizing the China Dream.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four kinds of self-confidence; Xi Jinping; the Chinese dream; the path to a stronger China
G120
A
1671-623X(2017)01-0091-06
2016-11-02
■ 基金課題: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項目“馬克思主義福利思想及其對建設‘共享’社會的意義”(GD16YMK03)。
徐立文(1987— ),男,瑤族,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xiàn)象學。
徐立文,舒建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的必然性探析[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7,17(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