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宇梅
摘要:美好貴在感知,美好重在實踐。培養(yǎng)學生對美和美好的向往與崇尚,是開展養(yǎng)成教育的捷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養(yǎng)成良好習慣,可以造就美好人生,開創(chuàng)美好生活。
關鍵詞:良好習慣;美好世界
G641
養(yǎng)成教育是通往美好世界的鑰匙、階梯和橋梁。幾年來,在開展養(yǎng)成教育的實踐中,我一直結合藝術教育的特長,注重對學生滲透美育思想,培養(yǎng)他們對美好事物、美好世界的感知能力、鑒賞能力,幫助他們塑造美好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他們對良好習慣進行審美感知,拓寬了實踐途徑,豐富了養(yǎng)成教育內容,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通過養(yǎng)成教育,鼓勵學生認識美好特有的品質
美和美好是上帝對人類的垂青,對美和美好的認識、享受是人類社會獨有的精神現象。通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讓他們認識美好所特有的品質,進而抵達美和美好的高度,是小學養(yǎng)成教育所要達到的至高境界。
——美好是一種快樂。美是制造快樂的機器,這是美和美好所展現的品質之一。在人類所有情緒當中,快樂是最積極、最健康的情緒。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快樂情感,我在日常行為中有意識地讓他們參與快樂的品嘗和創(chuàng)造過程,在自己快樂的同時也把快樂帶給別人,讓他們快樂地學習、快樂地生活,每天微笑著看世界,從而不斷升華對美和美好的認識,推動了養(yǎng)成教育開展和良好習慣的形成。
——美好是一種力量。美挖掘了人類的一切善良因素,并將其凝聚成為震撼人心乃至震撼世界的精神力量。這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化邪惡為春風,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可以化地上的冰雹為天上的彩云。借助這種力量,我通過有效手段,在小學生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種子,最終將催開芬芳的花朵,收獲幸福而甜蜜的果實。
——美好是一種源泉。美和美好是黑暗中的燈盞,以燎原之勢締結為希望之源、道德之源、智慧之源。這種希望之水、道德之水、智慧之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滋潤和陪伴著每個兒童成長的一生。點亮這些燈盞,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抓好養(yǎng)成教育,從而對每個兒童的一生成長負責。
二、通過養(yǎng)成教育,引導學生體驗美好實現的過程
實踐中,我反復引導學生,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特別是讓他們把學習和生活作為感知美好、實現美好的過程,構筑了通往美好的途徑,也促進了養(yǎng)成教育的快速健康發(fā)展。
——養(yǎng)成體驗美好的習慣,首先要明確目標。系統分明、循序漸進的教育目標是養(yǎng)成教育的龍頭。小學生遵守行為規(guī)范時常處于一種不自覺的狀態(tài)和依從階段,保證小學生在認識和行為上統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實現系統的教育目標。因此,我從養(yǎng)成美好習慣的需要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制定了低、中、高年級段不同的奮斗目標。低年級的主要任務是要求學生熱愛勞動,禮貌待人,愛護公物,會唱國歌,認識國徽,初步感知美好和丑惡。中年級的主要任務是鼓勵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尊敬師長,維護集體利益,粗淺了解祖國榮辱史,能夠分辨美好和丑惡。高年級的主要任務是教育學生熱愛祖國,講社會公德,樹立遠大理想,敢于維護美好和鞭笞丑惡。這樣,以美好、善良的情感為貫穿,使行為規(guī)范各個方面的內容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確保了教育目標層次分明、科學規(guī)范,克服了以往養(yǎng)成教育中行為目標的模糊性和籠統性,使學生通過具體的行為目標來激勵自己、約束自己并形成習慣,提高了養(yǎng)成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養(yǎng)成體驗美好的習慣,其次要突出主題。我以培育美和美好的情感為依托,每周確定一個重點,每月確定一個主題,認真安排養(yǎng)成教育內容,努力使之全面化、具體化、規(guī)范化。1月份,開展爭當示范、爭做優(yōu)秀的教育;2月份,開展珍惜幸福生活、厲行勤儉節(jié)約教育;3月份,開展學規(guī)范、學雷鋒教育,主要是以實際行動來學習雷鋒,做雷鋒式的好少年;4月份,開展學前輩、繼承傳統教育,主要是學習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繼承先烈的優(yōu)良傳統,學習先烈的崇高品質、高尚的情操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從而指導學生的行為;5月份,開展勤學習、愛勞動教育,主要是讓學生懂得要做勤勞的人,懂得勞動最光榮,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和勞動美教育;6月份,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紅星獎給誰”教育,主要是強化鞏固前五個月的行為目標;7月份,開展熱愛共產黨和認識黨旗、黨徽教育;8月份,開展熱愛人民軍隊和學習軍隊紀律性、戰(zhàn)斗性教育;9月份,開展尊師守紀教育,主要是將《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分解學習,分層練習;10月份,開展愛國愛校愛家鄉(xiāng)教育,主要是規(guī)范學生的升旗儀式,規(guī)范學生的廣播體操和眼保健操,舉行國慶節(jié)和建隊節(jié)的慶典活動;11月份,開展愛勞動、愛清潔教育,主要是動員學生參加自我服務勞動和校務勞動以及社會公益勞動;12月份,開展家庭、學校、社會文明禮貌和禮儀教育,主要開展“爭做文明好少年”、“爭當守紀好學生”活動,全面強化和鞏固上述行為目標。同時,養(yǎng)成教育每月的主題、每周的重點與學校其他德育工作內容協調統一,輔之“細水長流”的持續(xù)教育,以“滾雪球”的方式,使學生逐漸形成行為習慣。
——養(yǎng)成體驗美好的習慣,再次要創(chuàng)設情境。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只有在實實在在的教育中才能收到實效,因此,創(chuàng)設美好的情境是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實踐途徑。情境的本身不在于有多重大,常言道:“天下大事必成于細, 天下難事必成于易”。涓涓細流方能匯成江河, 小事做好了, 也就形成了好習慣。結合學生實際,我本著從小事著手的原則,先后開展了“彎腰行動”、“洗手行動”、“輕腳行動”等情境創(chuàng)設活動,讓學生自覺分辨美丑和善惡。比如,我們在“彎腰行動”中,鼓勵學生彎腰撿起路上的小紙片,彎腰撿起掉在地上的鉛筆,彎腰扶起倒在地上的掃帚……在“洗手行動”中,我們訓練學生飯前便后、摸到贓物之后養(yǎng)成及時的洗手習慣,并注意對他們進行節(jié)水等節(jié)約教育……在“輕腳行動”中,訓練學生減少噪音、輕邁腳步,訓練他們在千人操場起步落腳做到鴉雀無聲……學校領導、教師也積極加入到這些活動之中,切實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為學生們做出表率?!拔阋陨菩《粸椤?, 大家都來“彎彎腰”、“洗洗手”, 讓我們美麗的校園在保持凈潔的同時,也凈化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受到美的熏陶。在各種情境創(chuàng)設中,必須強調的是“新”,常做常新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學生才能由“讓我做”變成“我要做”, 并內化為自覺的審美能力和行為習慣。
——養(yǎng)成體驗美好的習慣,最后要豐富陣地。
一是抓好學科陣地建設。
一方面,我們要求科任教師在各學科滲透養(yǎng)成教育,利用學科陣地開展審美活動,做到“事事在育人,時時在育人,處處在育人,人人在育人”;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加強橫向聯系,徹底改變班主任唱獨角戲的局面,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自覺拓寬學科教育渠道,努力辦好家長學校,以提高家長的科學文化、行為習慣、道德品質、思想觀念等方面的素質;班主任、科任教師平時也經常保持和家長聯系,利用家校聯系卡做好家、校溝通工作,摸清學生在校外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
二是抓好文化陣地建設。
整潔、安靜、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會使校園真正成為規(guī)范學生行為、陶冶學生性情的理想育人場所。工作中,我們不斷加強校園文化設施建設和班級環(huán)境建設,優(yōu)化校園和班級文化氛圍。設立“我成長我快樂”、“雛鷹爭章”等欄目,開設文化長廊、作品展示、名人警句等,積極創(chuàng)設優(yōu)美怡人的人文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文明行為的意識與習慣。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使學校每個角落都成為養(yǎng)成教育的窗口和育人陣地。
三是抓好活動陣地建設。
學校教育就好比指引學生思想行為的“指南針”,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的“起跑器”,將學生思想和行為引入正確的軌道。我通過班會、隊會、社會活動等多種渠道,開設各種活動陣地,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對學生思想進行疏導,使學生認識到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進而幫助他們樹立明確的行為目標。
四是抓好監(jiān)督陣地建設。
抓好養(yǎng)成教育,要長期堅持,鍥而不舍。教育家曼恩曾說過:“習慣仿佛是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他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他就會變得牢不可破了。”針對這一特點,我們以培養(yǎng)美好行為為切入點,開展了監(jiān)督陣地建設。選派值周生監(jiān)督學生在校行為,在路上及在家的行為,對他們同樣進行量化打分。這些措施的實行,強化了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五是抓好評價陣地建設。
在評價陣地建設中,我以樹立典型和獎勵刺激為主,在平時經常使用口頭語言和體態(tài)語言,盡可能地對學生進行獎勵、暗示,誘發(fā)他們自覺地產生良好的行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雛鷹爭星標兵”、“十星隊員”等積極評價,使養(yǎng)成教育的評價具有強烈的激勵性,使小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美好貴在感知,美好重在實踐。培養(yǎng)學生對美和美好的向往與崇尚,是開展養(yǎng)成教育的捷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未來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梳理兩者的關系,升華它們的實踐意義,進而讓學生體驗美好生活,享受美好人生。
參考文獻:
[1]林正元《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
[2]徐漢林《好習慣是培養(yǎng)出來的》北京,海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