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青
一、環(huán)節(jié)緊湊,銜接自然,不生拉硬套
試教時,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我在學生討論完面的特征和棱的特征后再出示,又拽起同學再想面的特征和棱的特征。改進后,我把搭建長方體框架的任務放在了課前,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手頭都搭出了特殊的長方體。我就順著學生的思路,當學生說出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時,再追問:真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嗎?有沒有特殊情況?促使學生去思考,去觀察,找例子。這樣,由學生自己說出有時候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再說到棱的特征時,學生說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再提醒他們,有沒有特殊情況呢?驅(qū)使學生再去觀察。這樣,在研究長方體的特征時,經(jīng)歷了3次觀察的過程。一位特級教師曾經(jīng)這樣說:“當學生的思維已經(jīng)到達前方,我們硬要把他拉回來,因為我們自以為覺得跟著我們才能看到美麗的風景,學生會愿意嗎?當然是不情愿的!”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預設時,一定要順應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學習而教。
教材把內(nèi)容分為兩塊,長方體的特征和長寬高,試教時,我就按照教材,研究完特征再來分析按照平行的標準來對12條棱進行分組,到介紹完長寬高后,又回來再按照長寬高的標準再次對12條棱進行分組。聽課的老師普遍聽出了別扭、不自然地感覺。再次教學時,我把兩種分組一次性介紹完,在分組過程中介紹長、寬、高的知識,算是對教材的成功處理。
二、知識概念,依托經(jīng)驗,不死記硬背
看到的、聽到的有時并不能給學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只有自己親自觸摸到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他們的感受才會深刻。棱長總和是本節(jié)課又一個學習重點,通過求鐵絲總長的例子去突破。在解析例題時,先引導學生說出實際上是求棱長總和這一點,接著放手讓學生去做,再對幾種方法通過課件出示幾何模型進行解釋,讓算式有圖可依。而在例題的講解總結(jié)時,引導學生比較兩種方法,板書最簡單的形式棱長總和=(長+寬+高)*4,棱長總和=(長+寬+高)*4,將重點顯示在最后板書上。這樣,學生得出棱長計算方法經(jīng)歷了一個完整的過程,既有依托課前搭建模型的操作經(jīng)驗,又有依托后來觀察討論棱長分組的表象經(jīng)驗。
三、觀察操作,豐富表象,不無憑空想
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是發(fā)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為學生從空間知覺到空間想象能力的發(fā)展是以空間觀念為表象的。教學過程中,我兩次利用動畫讓學生進行了點-線-面-體的轉(zhuǎn)化體會,一次是課前導入,課件很快的出示,讓學生有了初步感受。第二次是認識了長、寬、高之后,讓學生思考:當長改變時,長方體會發(fā)生改變嗎?有沒有不變的東西?利用幾何畫板將長慢慢縮短到0,會怎樣?寬也縮短到0,高也縮短到0,學生瞪大了眼睛,變成一個點了!然后再次進行點-線-面-體的還原。學生在一維、二維、三維的世界里不斷轉(zhuǎn)換,同樣也讓學生經(jīng)歷了從有限到的歷程,在頭腦中建立了清晰地表象。
此外,對從同一頂點出發(fā)的3條棱,利用手中的長方體框架,分離,還原,讓學生描述各個面的情況。每一次的想象都是建立在實物模型或動畫演示的基礎上。
四、練習復習,變換形式,不枯燥乏味
在復習長方體的特征中,仿佛永遠離不開判斷、選擇、填空和簡答題。而同步練習里有一道題,是放在思考題的。參考了一個特級教師的設計后,我決定做為練習課上重點討論的內(nèi)容,材料有4根a型小棒, 8根b型小棒,12根c型小棒,能搭出幾種不同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用了15分鐘,不同層次的形式都至少能說出一兩種不同的搭法和各自的理由。讓學生在討論中不知不覺進行了面、棱、頂點的復習。
五、重難點處,給予機會,不替生代想
棱的分組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試教時我直接出示一組互相平行的棱,再讓學生找其他兩組,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改進后,我先拋出問題:為了方便記憶,你能把長方體的12條棱分分組嗎?學生可能會說上面4條,中間豎著4條,下面4條,也可以的。一定還有學生會把相對的4條棱分為一組,一共有3組,順勢追問:這4條棱有什么位置關系?學生會說,互相平行,順勢板書。不要為了趕時間替代學生思考,要學會放手,不要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