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兵
【摘 要】“微課”是指按照“課標”及其實驗教學要求,以視頻為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而展開的突破重點、分解難點、詮釋疑點的精彩教學過程。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解決教與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微課用動態(tài)記錄的方式關注過程和方法,用微觀呈現的方式幫助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已成為教師教學的助手,學生學習的幫手。
【關鍵詞】微課;數學教學;應用
一、微課促進有效預習
以前的課前預習,教師一般都會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中將要學習的相關內容后,再做少量相應地簡單練習。這樣的預習,學生并未能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學生也不知道做得正確與否,老師更不知道學生預習新知和完成練習的情況。這樣的預習學生不能充分暴露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我行我素,仍然是依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按照課前預設組織教學。這樣就不可能充分發(fā)揮預習在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中的應有功能,因此是一種低層次的甚至是無效的預習。而學生借助微課進行預習時,預習效果就會大為改觀。
如在教學“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一天,教師可要求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前提下,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學習視頻長約為9分鐘的微課。該微課從直接開平方開始,走進配方法,然后小結初配方方法的本質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以及注意事項,使學生理清直接開平方法與配方法之間的聯系,感悟其中涉及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視頻簡明、清晰及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的視覺、聽覺受到新的刺激。學生根據這個微課完成學習任務后,再在微課平臺上完成3道檢測題。學生提交答案后,可以發(fā)現哪些題目做對了哪些題目沒有做對,對沒有做對的地方再進行預習。
二、應用微課資源,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往往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耗時最多,也是教師在備課中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部分教學內容,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即使教師費盡苦心、想盡辦法來突破教學難點也不能保證所有同學都能理解難點知識。針對這種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師基于自己對難點的不同理解而制作成不同的微課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進行反復播放,不受時空限制地自主學習。這樣通過微課的合理使用,既順利的突破教學難點,又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更有機地增強了學生有效利用學習資源的能力,真可謂一舉多得。
如對運用軸對稱知識解決最短路徑問題,剛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一定困難。我們可以利用微課“最短路徑問題“該微課時長10分鐘通過觀看微課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攻克知識難點先由“將軍飲馬問題”過渡到實際問題,從異側的兩點,步步緊扣,環(huán)環(huán)深入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總結出一般思路最后進行適度延伸和拓展。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課堂上用更多的時間討論、解疑、分析和比較,即可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單上的內容,掌握探求最短路徑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深度。
三、按需靶向訂制,排除學習障礙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只要有所思、有所疑,就會不斷生成新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動力。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迫切需要老師幫助時,教師要及時解難,充分發(fā)揮好引導作用。但在現行班級授課制下,要求教師還逐個對學生進行輔導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生的不同學習需要依據學生特點和自己的教學風格,把釋疑的過程及時按需設計制作出配套的微課。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可以靈活穿插應用這些微課,當學生的思路產生疑惑或受阻時,充分用好暫停鍵給學生“留白”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
四、及時查漏補缺,鞏固教學成果
一堂數學課后有的學生對所授知識一知半解是常有的現象。而在普通的課堂上教師以面向大多數學生為理由,將放棄這些一知半解的學生為”大多數“學生進行后續(xù)內容的教學。希望課上沒有聽懂的這些學生在課后自己“幡然醒悟”,其實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為這些學生的一知半解不能得到及時、必要的指導。而用微課以復習鞏固的形式,針對課堂上的重要內容,作進一步解釋與說明,就可以很好地解決與說明,就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例如,探索比較復雜圖形的對頂角、鄰補角、同位角的對數,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一直是難點。課堂上教師一般都是將復雜圖形轉化為簡單圖形,先從復雜圖形分離出基本圖形,再從基本圖形入手來解決計數問題。但在具體的解題過程中如何運用這種基本技能,只有一部分學生不得要領、無從下手。于是,微課“以退位技巧計算”就能用武之地了,該微課時長9分鐘,以相交線與平行線為載體,舉例了三個問題探究,然后根據問題的特點,采用以退為進的策略,將他們“退”到最基本、最原始、最容易上手的圖形進行計數再回歸“復合”到最初的圖形,是學生順利找到解決問題方法并從中提煉出兩個重要的教學思想——轉化思想和分類討論思想。在學習中,基礎一般的學生可以自由地、反復的學習這些微課,直到能夠熟練的掌握、運用這些數學方法為止。
五、滿足個性需求,促使課堂延伸
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能力、學習目標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也正因為此人教版教材中設置了教學活動課其中涉及的相關知識是“課標”不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教材中也只有幾百字的敘述沒有相應檢測練習。但這些內容往往是初中數學相關知識的適度延伸,且對學生進入社會用于工作生活或升入高一級的學校后的數學學習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學有余力與能力、也有必要學習這些知識。
當前,微課已經不知不覺滲透到了我們的教學中,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這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學生自主個性化學習,以方便快捷的形式促進了教師教學經驗的傳播與分享,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在“社會數字化”進程日漸加快的今天,微課用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方式解決教與學的重點和難點,用動態(tài)記錄的方式關注過程和方法,用微觀呈現的方式幫助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已成為教師教學的助手,學生學習的幫手。作為傳統教學的主要補充手段和資源拓展渠道,微課為我們的教學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寶應縣夏集鎮(zhèn)中心初級中學 范德英;初中數學教學初探[N];江蘇教育報;2012年
[2]方衛(wèi) 編譯;英初中數學教學過程僵化[N];社會科學報;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