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楊淳+高思寧
【案例描述】
每學期一次的校外拓展應該是學生最期待最開心的事情了。周三,學生在導游的帶領下來到了地質公園參觀。休息時,導游帶著一部分孩子去上廁所——一排塑料的、不分男女的公共廁所。
由于現(xiàn)場人多,天氣過于炎熱,在外排隊的學生開始焦躁起來。其中一個多動癥的孩子有點著急,開始一個個拉門。結果,女孩小A的廁所門因為沒有反鎖被拉開了一點點。女孩尖叫了一聲,拉回了們,男孩就傻乎乎松手走開了。
此時,其他在外排隊的男生開始起哄仿佛找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開始去拉那個門,拉開了大約五公分,正在上廁所的女孩子看到外面圍著一群男生立刻就嚇哭了。
此時,班長(女生)開始出面制止,并安慰小A。但被訓斥的男生出現(xiàn)抵觸情緒,繼續(xù)起哄小A是假哭。小A哭得更厲害了,并緊閉廁所門不肯出來,給媽媽打電話尋求安慰。
【案例分析】
五年級的男生女生由于自我意識覺醒已經出現(xiàn)性別對抗意識,經常會以“三八線”“男生女生派”等形式互相隔離、競爭;性心理開始萌芽,會覺得私密部位被看到是很羞恥的事情,尤其是在異性面前。
這是一個典型的突發(fā)事件,案例中的小A平時在班上是中等生,成績和愛好各方面都不突出,人緣也沒有特別好。因此,出現(xiàn)這種突發(fā)狀況時,沒有很多知心朋友上前開解。
所以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安撫女孩小A的情緒,進行心理輔導防止產生心理陰影;消除此事件的影響,防止同學們的言語對她造成二次傷害;引導拉門和起哄的孩子們理解自己的錯誤,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
【采取措施及效果】
當我匆忙趕到廁所時,女孩小A已經在里面呆了十多分鐘了,我讓圍在外面的學生散開,輕輕地敲門,告訴她:“小A,是陳老師。陳老師來了,別害怕!我會幫助你的!開開門好嗎?”如此安慰了兩三分鐘,小A才打開廁所門走了出來,我看到哭得眼睛紅腫,渾身是汗,狼狽萬分的女孩小A時,一陣心疼和責任感油然而生,迅速將她摟在懷里,給予她最基礎的安全感和支持。雖然小A已經上五年級了,作為一個11歲的小女孩,她雖然有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但是在這種情緒激烈的狀態(tài)下,很難單靠認知功能來處理這一創(chuàng)傷經歷。如果這些情緒無法轉化處理,她就會很容易沉浸在這些負面的情緒中,并讓它們開始彌散到學習和生活中,產生心理封閉或厭世情緒,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為了將傷害降到最低,我采取了如下措施針對此次心理創(chuàng)傷。
首先要處理的就是“羞恥感”,這是在兒童受到傷害時最容易產生長久心理創(chuàng)傷的情緒。羞恥感會讓孩子全面地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受到傷害是因為 “都是我不好,這個世界也不好”,會傷害孩子的自我與社會性。
所以當我把這個孩子從廁所哄出來,摟在懷里時,第一句話是:“這件事情你沒有錯!”
不去詢問情況,不去安慰她不要哭,不去斥責那些犯錯的男孩,而是在第一時間作為孩子最依戀的的老師給予孩子最堅實的支持,減少給孩子因為羞恥而感受到的壓力。
接下來,我一面安慰她,輕輕拍著她的背部,一面持續(xù)地用平和,堅定而又溫暖的語氣反復地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錯,你沒有必要為別人的錯誤買單,不要覺得內疚和難受!”
其次,緩解“應激”狀態(tài),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緊迫與危險情況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tài),正如小A當前由于受到了不良刺激,情緒和肌肉都處于緊繃狀態(tài),呼吸淺而急促,無法放松。如果孩子一直處于這種緊繃的狀態(tài),身心都會感到疲累,就會體驗到更深刻的無力感,不利于心理恢復。
我采用的是雅各布松的放松訓練中的腹式呼吸,簡單易行,適用于現(xiàn)在的情況。先輕輕拍小A的背緩和她的緊張狀態(tài),再讓小A深呼吸,吸氣到再也沒法吸進空氣時緩緩將氣吐出。幾次下來孩子一直緊握的拳頭松了開來。
再次,釋放她過多的情緒。在經歷這樣一件心理創(chuàng)傷事件的過程中,女孩小A的情緒體驗是非常激烈而復雜的。對于小A而言,懲罰那幾個傷害她的男孩子,就宛如一個儀式一般,讓她能確定獲得了老師的支持,不陷入自責;能夠釋放出她對傷害她的人和物的惡意,讓她的心理偏差回歸到正常狀態(tài)。我將幾個拉門的小男孩叫到面前,嚴厲地批評了他們的行為,要求他們向小A道歉,并將懲罰的權利交予了小A。小A在我們班平時犯錯時常用的幾個懲罰(抄古詩、做值日、寫反思)中,選擇了讓他們幾個寫反思。
第四,消除“無助感”。
此次傷害,對小A來說,無助感應該是她體驗到的情緒中非常顯著的一種情緒。當男孩子們在拉動廁所門的時候,她無法掌控;當男生們起哄嘲笑她假哭的時候,她仍然無法掌控。這是非常無助的很具有破壞性的情緒體驗。并且是會激發(fā)恐懼,憤怒等情緒的。所以談無助感是會很能共情到孩子。
而在班級環(huán)境中,那些小A的男同學都在場的情況下,如果只是嚴厲批評與制止那些男生,那么很容易激化雙方之間的矛盾,會使女孩的生活環(huán)境更有壓力。而無助感是對關系沒有破壞性的情緒,并且是容易拉近雙方關系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無助的體驗,引導其他人喚醒自己無助的情緒記憶,從而體會到女孩當時的感覺,能連接雙方的感受。并且這也能激發(fā)那些男生的愧疚感,從而有動力去彌補。
所以,在回到學校后,我召開了一次短暫的班會。讓所有的同學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雙手側平舉堅持五分鐘。到第三分鐘的時候很多孩子已經覺得手酸無法再繼續(xù)了。我讓他們閉上眼睛,假設現(xiàn)在是老師罰你們每人這樣站十分鐘,有兩位同學站在你面前,第一個會走過來托住你的胳膊讓你不那么難受,另一個不僅不會幫你,還會無情地嘲笑你活該被罰,并把手上拎著兩個沙袋要掛你的胳膊上。告訴老師,你們選擇誰?
同學們舉著酸痛的手臂紛紛選擇了前者。
我讓他們把舉著的手臂征求同桌同意后搭在同桌的肩膀上,你的同桌愿意用自己的肩膀拯救你的一只手臂,你們開心嗎?
趁熱打鐵,是啊,被幫助是開心的。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假如今天被拉開廁所門的是你,那個處在困境中需要幫助的人是你,你會希望看到你最熟悉友愛的同學不僅不幫忙還去嘲笑你嗎?那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應該怎么做呢?
有的同學搶著回答伸出援手;有的同學若有所思;還有的同學,用帶著歉疚的目偷偷去看小A。
接著,我布置了一篇周記——想象一個你最無助的場景,描述一下你當時內心的渴望。
周一,我收到了很多孩子的懺悔。其中有一個孩子在日記中寫道,“遇到黑暗我希望有一盞明亮的燈,遇到風雨我希望有一把遮擋的傘,遇到寒冷我希望有一個溫暖的懷抱……我無法想象我在一個寒冬風雨交加的黑夜獨自一個人走在路上,有人從背后推了我一把讓我摔在水洼里的時候我將會是多么的無助……可今天,我卻對我的同學這樣做了——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我不僅沒有幫忙還跟著一起哄嘲笑她!
……
如果我們沒法做一個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人,起碼也不要做一個落井下石的人!”
看著這些文字我很欣慰,但遠遠還沒有到可以欣慰的時候。因為接下來要處理的是孩子心靈深處的難過和恐懼。
那天放學后我給小A的媽媽打了電話,詳細地告知了對方事情發(fā)生的經過,叮囑媽媽不能夠批評小A,并希望媽媽能夠好好陪伴她安慰她。
可是第二天家長給我短信說孩子回家后又哭了好久,晚上睡覺時還做噩夢說夢話,看來是造成心理陰影了。
繼續(xù)哭泣、做噩夢,著都指向了難過和心理恐懼。難過是遭受創(chuàng)傷后一種持續(xù)的心境,需要親人或師長長時間的陪伴、支持和安撫來淡化。而恐懼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一種強烈壓抑情緒體驗。直白來說還是由無助感延伸出來的一種情緒。為了淡化這種情緒,我特地在網絡上咨詢了兒童游戲治療師,他建議盡可能外顯化、具像化恐懼的感受。當恐懼情緒只是在腦子里面打轉的時候,那么就會很抽象,很無法把控,也屏蔽了全方位的身體感受。而把自己的感受通過繪畫(包括形象和色彩),玩偶作為媒介形象化,伴著語言說出來,是能幫助整理自己之前難以承受的情緒體驗的方式??謶植还馐腔貞浿袑σ呀洶l(fā)生事件的恐懼,還有對未來還可能發(fā)生什么的恐懼。
當恐懼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清晰以后,其實恐懼的程度就會降低很多了。這個過程其實也是逐漸引入認知功能的過程。之后就可以更多依靠認知功能來商討怎么辦的問題。
我將小A帶到學校的心理咨詢室,讓她傾訴自己一下當時的想法。她開始描述自己的害怕,描述身體被男孩看見后怕自己變成了“不純潔”的人,害怕以后有人會用這個來攻擊她……她說了很多擔心,最后簡直是語無倫次了。
我輕輕撫摸著她的頭,給她做了一次簡短的性教育,糾正引起她恐懼情緒(C)的“信念和對此事件的評價與解釋”(B),讓她能正確面對這次意外事件(A)。[注:艾利絲情緒療法]
接著,我詳細向她講述了我接下來將會如何在班上巧妙地化解這次事件,讓她能夠相信我可以消除這個事件對她的輿論影響。
聽了我的建議后,小A已經完全放松下來,對我表示了信任。
等到她擺脫了恐懼,此時才進入——發(fā)泄憤怒
憤怒是掩蓋在恐懼和無助之下的情緒,可能她現(xiàn)在還沒有很清晰的體驗到自己的憤怒。但憤怒是需要被體驗到,然后被釋放掉的。當恐懼情緒降低一點點,掌控感多一些的時候,自己的力量感就會變強一些,憤怒也會更被體驗到。如果當其他情緒消散,憤怒逐漸浮出水面,又無處發(fā)泄的話,很可能郁積在心,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導致一些極端行為。
我讓小A獨自進入發(fā)泄室,關上門,將幾個娃娃拿到沙發(fā)上,將它們當做那天欺負她的幾個同學,把自己心中的怨氣都宣泄出來。
僅僅十幾分鐘后,小A滿臉漲紅地走出發(fā)泄室:“老師,我心里好受多了。”
憤怒的表達與釋放之后,才能讓她去嘗試最后一步:原諒。
此時我才拿出那幾個男生寫的以《如果當時我沒有……》為題目的反思,挑出同學們的周記,讓小A閱讀??粗慢慢流下感動的淚水,我知道,這個孩子已經開始慢慢走出陰霾了。
最后,我開始著手營造一個適合她恢復的環(huán)境。
小A還小,日后也要一直生活在班級這個環(huán)境中。同學們對此事的議論很可能會對她造成二次傷害。
于是,我按照那天和小A在心理咨詢室的約定,故意在班上半公開詢問學生后,裝作不經意傳遞給他們一個訊息:廁所里面是黑的,那小小的五公分,由暗處看明處是可以看見的,但是要想從外面看到廁所里面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實根本沒有任何人看見正在上廁所的小A。
自此,學生們才真正重新接納了小A,揭過了這次意外。
【反思】
在整個事件的處理過程中,我不斷調適自己的情緒。因為在面對這件事的時候我是特別自責并且焦慮的,總覺得自己沒有盡到保護的義務。這不是正確的陪伴心態(tài)。而作為一個陪伴者,最主要的就是保證自己的本身的情緒穩(wěn)定、保證對被陪伴者的包容和信任。不能因為她走出低谷的速度過慢而產生挫敗感或自我貶低,因為孩子正處在一個敏感的階段,陪伴者的一切不穩(wěn)定都會在她的心中不斷放大,讓她的情緒變得更為復雜。我試圖將自己變得更為細心,并暗示自己要更耐心一些,更好地陪伴小A走出心理的陰霾。
同時,學生的性教育工作應該做在前面,而不是后期出了問題才拼命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