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是我國高中英語教學活動開展的最基本指導文件,對新課標的理解與分析是教師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前的一項必要工作,而新課標中所列出的幾項基本教學原則更是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教學原則;高中英語教學
一、英語教學應當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共同基礎
這一教學原則我們可以把它與基本理念中的“重視共同基礎,構建發(fā)展平臺”結合起來一起探討。高中生正處于一個特殊的階段,而高中階段的學習對他們?nèi)蘸蟮膶W習與發(fā)展都起著一個打基礎的作用,因此高中英語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通過英語來進行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F(xiàn)在許多高中英語課堂里,教師只關注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和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依然采取傳統(tǒng)的以講解語法為主的教學方式,甚至對學生“聽、說、讀、寫”四個技能的培養(yǎng)都不夠全面,忽略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更無法鍛煉學生通過英語來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在提升學生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基礎上,設計更多的具有真實性和情境性的任務,鼓勵學生用英語來完成這些任務,讓他們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高中英語教材,而是能夠通過高中英語課程的學習為他們將來的進一步學習與發(fā)展提供有用的幫助。
二、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學習選修課程,加強對選修課的指導
這一教學原則體現(xiàn)了新課標基本理念中的“提供多種選擇,適應個性要求”。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高中英語課程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模式,也就是說學生在修滿必修學分后,可以自主選修其他英語課程,而關于英語選修課程的設置,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學生可以繼續(xù)選修在必修模塊1—5的基礎上開設的模塊6—11,另一種形式則是學生可以選修語言知識與技能、語言應用及欣賞類的課程,這種模式的實施原本是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給學生自主選擇與發(fā)展的機會,但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選擇權卻從來不在學生的手上。在許多高中,由于教學設施或者師資力量的欠缺,選修課直接變成了繼續(xù)學習模塊6—11,根本沒有開設語言知識與技能、語言應用及欣賞類的課程來供學生選擇,因此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求與個性及自己的專業(yè)能力,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指導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與規(guī)劃,并在日常教學中,多多開展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有自由發(fā)展的空間。
三、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這一教學原則與基本理念中的“關注學生情感,提高人文素養(yǎng)”相對應。英語是一門語言,而語言的學習與學生的情感和學習動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時刻注意學生的情感變化,包括其對英語學習和英語文化的態(tài)度,注意引導其對英語保持積極的情感和持續(xù)的學習動機,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其英語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通過創(chuàng)設有趣的合作學習活動,并且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等級的任務,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通過英語學習來提高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形成初步的跨文化意識,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以及在高中這一特殊時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四、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他們形成自主學能力
這條教學原則體現(xiàn)了基本理念中的“優(yōu)化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在當今的外語教學中,“自主學習”這一概念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而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則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注意對學生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而這一點對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fā)展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英語課堂中,常見的模式依然是學生被動的接受老師所講授的知識,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早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新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各個學科教學論領域中備受關注,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與生理都處于一定的成熟階段,因此對于他們來說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是可行也是必要的。
五、樹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育教學方式
這一教學原則與后面的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拓寬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以及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yè)化水平,與新課程共同發(fā)展,這三條教學原則其實都體現(xiàn)了對教師自身教學技能與專業(yè)能力的要求。教師在自身的職業(yè)生涯中,也要與時俱進,通過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來不斷更新與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與教學技能,而這一點對于許多農(nóng)村或者經(jīng)濟不太發(fā)達的地區(qū)的教師,尤其是老一輩的教師來說,是很難做到的,一方面他們能夠參加培訓的機會太少,另一方面他們也缺乏職業(yè)發(fā)展的意識。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英語學習的渠道與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在學?,F(xiàn)有條件下,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自身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如多媒體教學等手段的能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輸入和學習形式,同時也要提升自己開發(fā)課程資源的能力,根據(jù)學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教材以外的形式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關注最新基本教育理念和英語教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能力,讓自己的教學實踐有科學的理論依據(jù),而不是純粹的經(jīng)驗指導,并且要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的教學研究能力,努力向研究型教師靠攏。
作者簡介:易佳韻(1994-),女,漢族,湖南邵陽人,教育學碩士,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課程與教學論(英語)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秦璐.高中英語新課程改革的作用與意義[J].新課程(下), 2015,(04).
[3]俞寶紅.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發(fā)揮作用的途徑[J].華北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