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思+王鐵方+李云文
摘要:師生之間的交往是學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師生交往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一直被人們所忽視。因此,本文從氣象學中的混沌出發(fā),分析師生間建立交往關系過程中的原因和結果。并提出了兩種良好的師生交往模式,用以指導教學中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關鍵詞:混沌 交往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56
一、混沌現(xiàn)象與人際交往的聯(lián)系
從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來看,物質(zhì)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從此觀點看,氣象學中的混沌現(xiàn)象和人際交往關系也不無聯(lián)系?;煦绗F(xiàn)象是1963年由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是指事物發(fā)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即使是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也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而人際交往中的“交往”一詞,從詞源上考證,源于拉丁語中的“communis”,它表示的是溝通、交流之意。人際交往,在社會學中被定義為人們在生活的活動過程中或在生產(chǎn)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一種社會關系。以混沌的觀點分析人際交往中的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人際關系對“初始條件”也具有極強的敏感性。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然而在人際關系中,個體對他人的態(tài)度的不同,就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此時的人際關系,又反作用于每個人的生活、情緒、態(tài)度。甚至對組織的運作和個人與組織之間的關系都會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從而也印證了,在混沌系統(tǒng)中,初值的細微差別,都將會引起結果的巨大差異。
二、基于混沌的師生交往關系的歷史考察
其中,對于混沌理論在交往型師生關系的歷史研究上,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于混沌的中國交往型師生關系的歷史考察
“教育”最早出現(xiàn)在《孟子.盡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從此句可以看出,在師生之間的教學交往中,更強調(diào)的是教師的講授,即“教育之”,而學生是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在中國的師生關系中,由于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深,一直崇尚“尊師重教”。以混沌理論來看,中國的師生關系中的初始化條件就是教師的“尊”,一種師道尊嚴。在過程之中,由于教師、學生受“師道尊嚴”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在教學中,不經(jīng)意的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教師權威,從而形成了師生交往關系的等級性。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教師一直作為一種權威的象征,這就是師生交往產(chǎn)生的最直觀的結果,即是混沌的結果。
(二)基于混沌的西方師生交往關系的歷史考察
在西方,英語單詞中的“教育”“education”一詞起源于拉丁文中的“educare”。前面的“e”表示“出”,后綴“ducere”則表示“引導”。二者合在一起就表示“引出”,即是說使用某種方式,喚起學生潛在的意識,并將這種意識變?yōu)楝F(xiàn)實??梢园l(fā)現(xiàn),在西方“教育”中,提倡的是一種平等的、引導與被引導的關系。以混沌的觀點考察西方師生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在師生中的平等概念是混沌的初始條件,而西方資產(chǎn)階級中的進步教育思想、“學生中心論”等是混沌的結果。
(三)基于混沌的中西方交往型師生關系的比較
師生之間的關系在教育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著教學過程,還影響著教學效果,課程改革的方向等。用洛倫茲的混沌觀來分析師生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正是由于其歷史文化、社會意識的細微偏差,才致使了如今中西方在師生關系上的巨大不同。這也正印證了洛倫茲提出的“蝴蝶效應”,即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如今中西方師生交往過程中關系的不同,恰巧有效地證明了這一點。
三、基于混沌的交往型師生關系的理論特征
(一)基于混沌的交往型師生關系的本質(zhì)屬性
基于混沌的交往型師生關系最根本特點在于,它是一種人際交往關系。其不同之處是這種關系產(chǎn)生于課堂中,在教師與學生共同構成的雙邊活動中展現(xiàn)出來。交往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與人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正常生活、教學?;诨煦绲慕煌蛶熒P系,不僅僅對分析師生活動有幫助,對于教師和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建立交往型師生關系的目的
在教學交往活動中,建立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和學習、探索知識以及教師自我的完善。而基于混沌的師生交往關系的目的,是研究師生之間交往的動機和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發(fā)展,其最終的目的是人,人即目的。它另一個目的是為了確立主體性。它的社會核心在于交往,交往是主體對主體,主體之間的一種活動。
四、基于混沌的交往型師生關系的模式構建
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構建,有益于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诨煦绲慕煌蛶熒P系的實質(zhì)是通過分析師生之間交往的因果關系,促進教育教學,并最終實現(xiàn)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一)對話交流模式
對話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tài)。在此基礎之上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我”與“你”式的平等對話的關系。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對話交流模式也是新的教育理念的題中應有之意。對話是個體與個體之間以一種共同可理解的方式分享理念、信仰、思想和情感的過程。對話交流的特點就是主體之間利用語言進行交流。
(二)換位思考模式
“換位”是指參與教學活動的兩人相互交換位置,“換位思考”則是指站在對方的位置,并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強調(diào)體驗對方的經(jīng)歷,并最終達到為對方考慮的目的。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適當?shù)剡x擇教學內(nèi)容,組織并引導學生體驗對方角色,學會換位思考。同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是否得當,是否充分考慮學生的思想、意識,是否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
五、結語
本文以混沌為基礎,分析師生之間在建立良好關系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并最終提出了兩種類型的交往類型。同時,可以看出,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關系,不僅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還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對良好的教學效果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現(xiàn)代師生關系中,不再是傳統(tǒng)的“我”與“它”的關系,而應該是一種“我”與“你”式的平等的關系。因此,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交往的關系,也符合現(xiàn)代教學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增田,靳玉樂.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對話教學[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5)
[2]張增田.對話教學的師生觀[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5)
[3]劉建華.師生交往倫——交往視野中的現(xiàn)代師生關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高文.基于建構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J].教育參考,2001,(7-8):18-22
[5]閻亞軍.論教師權威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4,(9).
作者簡介:曾令思 工作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最高學歷:碩士 職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