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法益的前置保護
——以“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罪”為視角
西仁阿依·阿力甫
(新疆大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當今社會已經(jīng)進入“風險社會”。恐怖活動犯罪是風險社會的一個風險來源,并成為風險社會的重要議題。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15年八月二十九號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進行了表決,并高票通過了這部修正案,第一時間回應了風險社會這一重要議題,將這些非常危險的恐怖非法犯罪的相關預備行為,界定為預備罪,也就是獨立的犯罪,而且對其實施了前置性的處罰。
風險社會;預備罪;前置保護
前言
恐怖活動的相關預備行為被當成了開展恐怖活動行為的一種開始,盡管這些行為并非具有恐怖性質或者暴力性質,也并未導致惡劣的實害結果,然而這些現(xiàn)象在各種類型的恐怖活動和行為中,發(fā)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為了遏制恐怖活動,對法益的前置保護成為世界反恐怖立法的潮流。依法打擊恐怖活動的預備行為是其重要內(nèi)容之一。當前,恐怖主義活動已經(jīng)進入了全新的高峰期,全國各地正在遭受以及面臨嚴重的恐怖襲擊的威脅,國家及時頒布實施了《刑法修正案(九)》(下文簡稱為《修正案(九)》。它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我國當前日益嚴峻的反恐斗爭形勢,規(guī)定了此類犯罪行為的內(nèi)容,如預備或者準備開展恐怖襲擊活動罪。
2016年,全球反恐形勢依然異常嚴峻,雖然各國高壓打擊,但是威脅仍在蔓延,“基地”組織的威脅依然存在,“伊斯蘭國”勢頭不減,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都面臨著恐怖主義的現(xiàn)實威脅,國際社會面臨著多方面的嚴峻挑戰(zhàn)。這充分說明了,恐怖活動犯罪成為了風險社會的風險來源之一。
眼下我國也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恐怖犯罪形勢,這些問題和因素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對社會穩(wěn)定以及經(jīng)濟發(fā)展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決不能也不應該被低估。恐怖活動犯罪極具社會危害性,不僅是由于恐怖活動的犯罪在其發(fā)生過程中給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的直接損害,還因為恐怖活動犯罪給公民帶來了不安感和恐懼心理。因此,防范恐怖活動犯罪,已成為我國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修正案》(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規(guī)定了下列內(nèi)容:“為實施各類恐怖活動,準備或者籌措與之相應的兇器或者危險物品,組織或者參與各種類型的恐怖培訓或者活動,和境外的相關恐怖人員或者組織進行勾結或者聯(lián)系,或者為開展恐怖活動而做出的相關策劃,抑或其他方面的準備”的相關行為,就叫做獨立的犯罪;
(一)風險刑法理論的提出
罪責刑法理論是傳統(tǒng)類型的理論,與之相應,較新的相關理論是風險刑法理論。傳統(tǒng)刑法理論認為,只有在行為對法益造成了損害結果,或者造成了急迫的、現(xiàn)實的威脅的時候刑法的介入才是正當與合理的。傳統(tǒng)的刑法原理或者理論并不涵蓋抽象的危險犯或者預備犯。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凸顯出風險的特征,風險社會對我國的社會控制以及管理方面的制度創(chuàng)新,發(fā)起了更嚴重的挑戰(zhàn)?!靶谭ɡ砟顝膫鹘y(tǒng)意義上的罪責刑法,逐步過渡到現(xiàn)在的風險刑法,在此基礎上造成了刑法體系的不斷變革。由此一來,風險變成了刑法領域中的關鍵概念之一;風險刑法日益需要刑罰前置化、罪責功能化、預防積極化、法益抽象化以及行為擬制化等。”①刑法擔負著更多的風險規(guī)避以及保護社會安全的一種積極預防的作用以及職能。從立法層面來看,將部分未遂、預備屬性的行為,界定為獨立形式的犯罪構成種類,這也能夠有效地展示以及發(fā)揮刑法本身控制風險的重要功能。②
當前,人類社會已經(jīng)步入風險時代,因為法益正在面臨諸多無法預料、出人意料的風險,一旦它們變成棘手的現(xiàn)實,就會給相關法益帶來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或者重大損害。有專家指出,“刑法在危險社會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絕非被動地、消極地應對社會生活中的犯罪,它也應該主動地介入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穩(wěn)步應對即將出現(xiàn)的諸多風險”③。為了有效地保護廣大人民的法益,必須適當?shù)赝卣狗缸锶Γ瑸楸Wo法益提供必要的前置,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化解以及防范各種風險,以充分地滿足或者契合社會安全的具體需求。因為,眼下人類社會已經(jīng)處于風險社會中,對安全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之前的任何時代,在法律理念所關注的三大基本價值序列中,社會成員對安全的關注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二)法益的前置保護
在刑法中,法益是舉足輕重的概念之一,它的具體內(nèi)涵如下所示:“按照憲法所界定的若干基本原則,受到相關法律保護的,潛在地遭受威脅或者侵害的某種合法利益。法益所牽涉到的前置保護,通常情況下也被叫做它的早期保護,犯罪活動的本質就是侵害法益,而保護法益就是制止和打擊犯罪活動的目標。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刑法來看,只有相關不法行為對相關法益產(chǎn)生了實害,或者對相關法益產(chǎn)生了現(xiàn)實的、緊迫的危險的情況下,方可被界定為犯罪。但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刑法理論不包括抽象的預備犯以及危險犯。對抽象危險犯、預備犯的處罰由例外轉為正常,就是法律利益保護的早期化。法益的前置保護是指行為風險不大時,刑法就應將其視為犯罪,否則就不能達到提前保護的目的。
法益的定義可以對犯罪活動的成立范圍進行有效的調節(jié),這也是法益的重要職能。刑法絕不可沒有理由地處理或者懲罰那些沒有威脅或者侵害法益的各種行為。法律和利益的概念具有調節(jié)犯罪范圍的功能,刑法對沒有侵害法益的行為不會平白無故地予以處罰。行為是否觸犯刑法保護的合法利益,是確定刑罰范圍的前提。從早期來看,刑法通常情況下所保護的相關法益涵蓋了現(xiàn)實的、具體的、個人的利益,這些法益都是非常詳細的感知以及具體認識。這些都屬于個人化、物質化、具體化的范疇。通常情況下,社會法益以及國家法益也被當成了旨在保障個人法益必不可少的方式。自從人類社會步入日益顯著的風險社會后,各個國家的刑事立法所強調的重中之重與個體的法利益秩序關系密切,重點在于抽象的法益,比如環(huán)境安全、經(jīng)濟秩序、社會秩序以及公共安全等。風險社會的形成導致了法益的兩大變化:首先,法益從具體法益轉變成抽象法益。風險社會的法益不但涵蓋了財產(chǎn)、身體、生命、自由等多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法益,而且涵蓋了秩序、環(huán)境、信用序等法益,這種抽象法益慢慢地列入到刑法的保護范疇中,眼下如此種類的法益出現(xiàn)了蓬勃發(fā)展的趨勢。
其次,法益從個人法益轉變?yōu)樯鐣ㄒ?。從早期發(fā)展來看,刑法只有提供有限的保護,刑法所保護的具體法益通常情況下涵蓋了個人法益,比如名譽、財產(chǎn)、自由、身體、生命等。但是,眼下它所保護的法益的范疇逐步超越了個人法益的范疇,涵蓋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法益。這種法益越來越抽象畫、社會化,它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刑法介入相關案件的具體方式以及程度。刑法前置保護法益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xiàn)象,各國將在立法設置上越來越頻繁地對預備犯進行既遂化。
顯而易見的是,《修正案(九)》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比如“為開展各種類型的恐怖活動而預備相關的危險品或者兇器,積極參與或者組織恐怖活動的相關培訓,和境外的相關恐怖人員或者組織進行勾結或者聯(lián)系,或者為開展恐怖活動而做出的相關策劃,抑或其他方面的準備”的相關行為,也規(guī)定為獨立的犯罪;即原本指向那些預備恐怖主義罪行的相關行為,因為刑法所作出的明文規(guī)定,出現(xiàn)了既遂化,這些預備行為意味著犯罪活動的既遂化,這就是說刑法業(yè)已將這些預備行為,界定為獨立性的犯罪活動,而且還界定了這方面的法定刑。獨立性質的預備罪設置,在很大程度是展現(xiàn)了刑法所具備的一般、特殊的預防功能,這樣以來社會中潛在的部分犯罪人員,預測到刑罰從嚴,法律大力懲治而導致的巨大成本,使他們不得不事先放棄自身的犯罪想法。
眼下,國內(nèi)在處理以及懲治暴力恐怖罪行方面的效果并未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是由于一旦發(fā)生暴力恐怖罪行,不管有沒有帶來人員傷亡,嚴峻的、大范圍的社會恐慌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罪犯分子基本上不會真心悔改,雖然刑罰非常嚴厲,但是改造效果卻并不理想,也無法警誡那些潛在的恐怖襲擊犯罪分子。通常情況下,國家難以有效地控制正在進行中的暴力恐怖罪行,盡管國家投入了相當多的物力、人力,以分享和收集各種類型的反恐信息與情報,開展相應的預警活動,但是絕大部分情況下暴力恐怖罪行的出現(xiàn)依舊比較突然,難以進行準確的預測活動,無力有效制止。④
長期以來,我國在反恐立法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應急性,但是其機制性卻比較弱,具有強烈的政策色彩,缺乏明顯的制度性”⑤是我國反恐立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它不僅限制了系統(tǒng)的反恐法制建設,也影響了反恐實踐的科學進程。當前,“恐怖襲擊越來越嚴重,體現(xiàn)出日益復雜化、高發(fā)性、國際化的特征,傳統(tǒng)類型的法律框架對它們難以實施針對性的預防以及懲治,無法最大限度地滿足當前反恐怖的迫切需求?!雹抟虼耍秃芏鄧以凇胺磳植酪u擊犯罪”過程中的豐富經(jīng)驗而言,或者從我國的“反恐”實踐的需求來看,建立一套完善的“反恐”法律制度,是依法反恐的必然選擇。2015年8月29日,第16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它象征著中國進入了專門化的反恐立法新時期。
相關人員在準備恐怖活動的相關行為或者工具時,無法像開展恐怖襲擊行為那樣,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或者損害,然而這些活動在開展恐怖活動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遏制恐怖活動,刑法前置保護法益成為世界反恐怖立法的趨勢。依法打擊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犯罪的行為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眼下,恐怖主義活動業(yè)已步入高發(fā)階段,我國不少地方面臨以及遭受嚴峻的恐怖襲擊的陰影與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逐步加速了該領域的立法速度。國家及時頒布實施了《刑法修正案(九)》?!缎拚浮?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規(guī)定了下列內(nèi)容:“為實施各類恐怖活動,準備或者籌措與之相應的兇器或者危險物品,組織或者參與各種類型的恐怖培訓或者活動,和境外的相關恐怖人員或者組織進行勾結或者聯(lián)系,或者為開展恐怖活動而做出的相關策劃,抑或其他方面的準備”的相關行為,就規(guī)定為獨立的犯罪;
把為開展恐怖活動的相關準確行為變成了既遂化,這也是實施“事前”反恐措施的關鍵性內(nèi)容之一,以下是它的主要理由:
為開展恐怖活動的相關準備活動,并不會像開展恐怖活動那樣,產(chǎn)生非常惡劣的后果或者損害,然而它們在恐怖活動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應該循序漸進地拓展國內(nèi)反恐襲擊領域的刑法界限,才能夠逐步預防以及制止我國所面臨的恐怖犯罪活動威脅。
應該對恐怖活動的相關預備行為以及開展恐怖暴力犯罪等在內(nèi)的恐怖犯罪實施同樣的懲罰。然而,因為國內(nèi)立法層面的因素,執(zhí)法者難以有效地啟動相關的刑訴流程或者程序,不得不啟動相應的行政流程或者程序。但是,這樣并不能有效地懲治犯罪,使犯罪人逍遙法外。只有將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的行為既遂化處理,并以刑法手段予以嚴懲,才能有效保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
【注釋】
①參見陳曉明:“風險社會之刑法應對”,載《法學研究》2009.第6期
②參見郝艷兵:“風險社會下的刑法價值觀念及其立法實踐”,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第7期
③王立志:《風險社會中刑法范式之轉換——以隱私權刑法保護切入》,載《政法論壇》2010年第3期
④參見皮勇,楊淼鑫:《論煽動恐怖活動的犯罪化——兼評刑法修正案(九)相關條款》
⑤參見倪春樂:《比較與借鑒:論恐怖主義犯罪追訴中的恐怖組織認定》,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⑥參見趙秉志:《中國恐怖活動犯罪的防治對策》,載《光明日報》2014年8月29日
[1]楊娜.議刑法中危險的適度擴張[D].中國政法大學,2012.
[2]張兵.風險時代的風險刑法——以危險駕駛為視角[J].福建法學,2010(4):4-8.
[3]趙星.法益保護和權利保障視域中的環(huán)境犯罪立法與解釋[J].政法論壇,2011(6):168-176.
[4]郝艷兵.風險社會中刑法保護機制的轉型[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41-51.
[5]皮勇楊淼鑫.論煽動恐怖活動的犯罪化——兼評《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相關條款[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3):145-152.
[6]張兵.風險時代的風險刑法——以《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增設“危險駕駛罪”為視角[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1):13-19.
[7]孫道萃.風險社會與風險刑法:立場與調試[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1(2):119-123.
[8]金兒任振義李靖馬若冰.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國網(wǎng)絡恐怖活動及其犯罪立法研究——兼評我國《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和《反恐怖主義法草案》相關反恐條款[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2(2):163-167.
[9]田雨松.風險社會視域下刑法規(guī)制對策研究[D].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2013.
[10]陳志強.論勞動刑法的建構[D].山東大學,2015.
[11]唐聰.論我國刑法之犯罪預備[D].中南大學,2013.
更正聲明
作者: 程程 ,題目:《 張口的文學追求與詞境 》一文,已于《福建質量管理》雜志(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3-9604,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 35-1087/F)2017年2月下刊發(fā),該期現(xiàn)已出刊。
該文正確的題目為: 張镃的文學追求與詞境 。
特此更正
由此給作者及廣大讀者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
《福建質量管理》雜志社2017年9月7日
西仁阿依·阿力甫(1992),女,維吾爾族,新疆葉城人,新疆大學碩士研究生,本科,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