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民
摘 要:森林在整個自然界中具有不可缺少和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近幾年來,隨著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鼠害的發(fā)生越來越嚴重,它們通過啃食幼苗或幼樹的樹皮樹根、嫩莖、嫩芽,盜食樹木果實及造林種子生存,影響樹木的生長發(fā)育,嚴重時可使枝干干枯死亡,引起大面積毀林現象,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加強鼠害防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該文通過對鼠害發(fā)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和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鼠害;發(fā)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5-0096-02
The Causes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a Plague of Rats in Saihanba
Liu Fengmin
(Beimandian Forest Farm of Forest Farm Machinery Plant of Saihanba,Chengde 068457,China)
Abstract:The forest is indispensable and can not be replaced in the nature.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hanges of for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occurrence of rodent damage more serious,by eating seedlings or saplings of bark and roots,stems,buds,fruits and seeds of afforestation trees stealing food to survive,affected the growth of trees,seriously making the branches withered to death and resulting in a large area of deforestation,and caused huge losses. Therefore,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rodent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rodent damage,puts forward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A plague of rats;Occurrence reason;Control measures
近幾年來,隨著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諸多環(huán)境因素影響,致使鼠類以林木為食,鼠害發(fā)生嚴重,從而影響了林業(yè)生產,破壞森林資源。因此,查清鼠害發(fā)生的原因及危害規(guī)律,對制定鼠害防治措施有著重要。
1 研究區(qū)概況
塞罕壩林區(qū)海拔高度在300~1 200m,地理坐標為東經117°45′~119°02′,北緯41°35′~42°17′。處于暖溫帶向寒溫帶過渡的地帶,屬于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型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5~15℃,極端最高溫度和極端最低溫度分別為38.9℃(出現在7月份)、-26.3℃,(出現在1月份),無霜期130~160d,年降水量500~700mm,多集中在7—8月份,受季風氣候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冬長夏短,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土壤類型以棕壤為主。
2 鼠害發(fā)生原因分析
一是鼠類個體小,大多在地下生存,食性雜,能適應各種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二是人為因素造成鼠害猖獗:(1)人為捕殺鼠類天敵,嚴重影響食物鏈平衡[1],鼠群大量繁殖。(2)由于環(huán)境限制,樹種選擇較少,造成林分結構單一,且這些樹種大多為鼠類喜食樹種,使鼠類繁殖頻繁,對幼林地造成迫害。(3)在造林、營林方面還存在經驗和技術方面的不足[2]。(4)長期使用一種化學藥劑,林木鼠類產生抗藥性。
3 鼠害對林木造成的危害
鼠類啃食油松、落葉松、樟子松和云杉的主干樹皮,枝干嫩皮,影響樹木生長,中度或重度危害形成封閉或半封閉環(huán)剝,導致幼樹死亡。人工林面積越大,鼠害發(fā)生越嚴重[3],因此加強塞罕壩林區(qū)鼠害防治尤為重要。
4 防治措施
以生態(tài)防治為主,以物理防治為輔,結合化學藥物防治為急救,嚴格控制林木鼠害的發(fā)生和危害。合理安排造林樹種搭配,形成混交林、復層林。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嚴格控制害鼠的發(fā)生,使林區(qū)成為具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生態(tài)系統。
4.1 營林防治措施 在造林階段實施多種防治措施,對林木鼠害進行預防性治理。在整地階段要嚴格進行深翻,徹底清理造林地塊的梢頭、倒木,改善造林地塊衛(wèi)生條件,破壞鼠群生存場所。在造林設計中考慮營造針闊混交林和喬灌混交林,減少純林面積,加強鼠類厭食樹種栽植,以優(yōu)化樹種結構。移植階段,對幼苗進行保護,可以應用樹木保護劑、防啃劑等,在林木莖部捆扎鐵絲網等防護材料,進行預防性處理。在有鼠類活動的地塊必須深坑栽植,減輕其對林木的危害。加強林地撫育管理,控制采伐和修枝強度,促進早日郁閉成林。造林后要加強管理,定時清除林區(qū)內枝杈、倒木,保持好林區(qū)內環(huán)境衛(wèi)生,破壞鼠群棲息地,去除鼠群食物資源。
4.2 天敵控制措施 鼠類天敵種類很多,包括貓頭鷹、蛇等。可以采取人為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保護天敵,如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人民群眾注意保護野生動物,實施封山育林,嚴禁捕捉林區(qū)鳥類,人工設置鳥巢,在人工林內堆積枝柴和石頭等招引鼠類天敵,為有益動物的生存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保護食物鏈平衡。
4.3 化學藥物防治 化學藥物防治是一種急救性措施,需謹慎使用,尤其是殺鼠劑。殺鼠劑可分為急性殺鼠劑和慢性殺鼠劑,急性殺鼠劑對人畜有害,破壞生態(tài)平衡,要限制在生產防治中使用。在應用化學藥劑前,要對鼠害發(fā)生的林區(qū)進行詳細調查,林區(qū)周圍有牲畜的情況嚴禁使用。慢性殺鼠劑包括第一代抗凝血劑(殺鼠醚)和第二代新型抗凝血劑(溴敵?。?,慢性殺鼠劑中的第一代抗凝血劑(殺鼠醚),需要多次投藥,容易產生耐藥性,在生產防治中不提倡使用,第二代新型抗凝血劑(溴敵隆)對除防治對象外的其他生物安全,無二次中毒現象,不易產生耐藥性,在采取一些保護性措施的情況下,可以大量使用。另外,防治工作結束后,要將區(qū)內死鼠焚燒并土埋,剩余藥劑應妥善處理。
4.4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一般作為大面積化學防治后的補救措施[4],具有良好的效果。一是使用鼠鋏、地箭等物理器械在鼠類活動高峰期進行人工滅鼠;二是采取挖防鼠阻隔溝、誘捕井的方式誘殺鼠類。但由于該防治方法需要人力、物力較多,一般在小面積范圍內或特殊環(huán)境內使用。
4.5 生物防治
4.5.1 利用植物的趨避作用 據試驗研究,在林木間套種一些植物[5],如紫蘇、稠李、接骨木等,這些植物能散發(fā)出特殊的氣味,對鼠害有很強的驅除作用,從而可以有效地防止鼠害發(fā)生。
4.5.2 利用生物毒素滅鼠 運用微生物誘發(fā)鼠類感染流行性疾病或抑制其繁殖。一是使用肉毒素,對鼠類專一性強,殺滅效果好;二是抗生育藥劑,減少鼠類后代繁殖數量,改變后代生殖能力,并且該藥劑對環(huán)境無污染,對天敵安全,適用于大面積防治。
5 今后治理中應注意的問題
5.1 加強滅鼠組織領導工作,增強鼠害防治的緊迫感 在鼠害防治過程中,嚴密的組織管理十分重要,各級領導應組織各部門協同行動,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全面掌握鼠種、年齡、數量、繁殖力、鼠害發(fā)生時間及危害程度,嚴格預測預報,以達到良好的滅鼠效果。
5.2 采取科學滅鼠方法,保持生態(tài)平衡發(fā)展 現階段,森林鼠害的防治是以化學藥劑治理為主,多數林區(qū)對預防重視不足。今后治理過程中,不是片面的消滅鼠害的種群數量[6],而是在把鼠害控制在經濟閾值的情況下,保持生態(tài)的平衡發(fā)展。因此,在造林設計時應合理搭配樹種,加植鼠類厭食的樹種,優(yōu)化林區(qū)結構,合理密植。在造林時要深翻,深坑栽植,從而破壞鼠群棲息環(huán)境,多采取一些保護措施,可用拒避劑、防啃劑等進行預防。造林后應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破壞害鼠生存場所和食物資源。再通過農、林、牧各部門聯防聯治,從而可以有效地控制鼠害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張宏利,卜書海,楊學軍,等.鼠害及其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3,3(10):168-171.
[2]楊春文.林業(yè)鼠害及其防治[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60
[3]劉少英,冉江紅,林強,等.四川省人工林害鼠危害原因分析[J].林學科學研究,2002,15(5):614-619.
[4]王文君.鼠害與滅鼠[J].江西飼料,1999(6):27-28.
[5]汪智軍,王愛靜.新疆滅鼠植物[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2,21(6):37-38.
[6]許毅達.在西部地區(qū)推廣綠色滅鼠工程[J].學會月刊,2002,4(11):28-2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