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佳強
一些女性為了追求前凸后翹,努力嘗試了瑜伽、健身、跑步等方法,但其實有些前凸的不是胸,而是肚子,后翹的也不是臀,而是骨盆,以致引發(fā)腰疼。下面我將以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前凸后翹”引發(fā)的腰痛,并采取多種方法治療這種典型的“下交叉綜合征”。
下交叉,表現(xiàn)為一種骨盆前傾的體態(tài),形成的原因是后面的豎脊肌和前面的屈髖肌長期緊張縮短,而前面的腹肌和后面的臀肌長期廢用無力。在這種體態(tài)下,腰椎曲度變大,椎間盤壓力增高,腰疼是遲早的事。
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下交叉?
久坐,是形成下交叉的第一原因。除此之外,對于女性而言,高跟鞋也是一個兇手。雖然在視覺上延長了美腿,但同時也加重了下叉。穿高跟鞋時,足跟墊高,足部跖屈,通過肌筋膜力線的傳導(dǎo),大腿前側(cè)的肌群拉長,大腿后側(cè)的肌群縮短,使得骨盆更加前傾。
另外,由于肥胖、懷孕等因素,造成腹部膨隆,腹肌被拉長松弛,人體為了保持自身的平衡,勢必需要后背的豎脊肌群代償將身體拉回,也就使得豎脊肌更加緊張,腰曲更大,引起腰疼,這也是肥胖和妊娠人群多發(fā)腰疼的原因之一。
還需特別注意的是,錯誤的健身方式也在助紂為虐。舉個例子,全國大中小學(xué)生體能達標的仰臥起坐測試,名為是對腹肌的考驗,其實,很多孩子早早就把自己的“腰”練壞了,為日后的骨盆前傾埋下了伏筆。
仰臥起坐,其實只有在大約前30度是腹肌在收縮,后面更多的是屈髖肌在用力。所以“卷腹”是正確的,仰臥起坐還是少做為妙。
骨盆前傾的腰疼患者,做推拿確實能夠得到緩解,但是不糾正其姿勢,很快就會復(fù)發(fā)。如果治療方法不當,很可能會一次比一次嚴重。
緊張的松解加拉伸,無力的激活且強化是糾正骨盆前傾的體態(tài)的重要原則。
豎脊肌。豎脊肌是腰背痛患者中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部位。豎脊肌附著在髂后上棘和髂嵴,所以其具有使骨盆前傾的能力,故針對下交叉的病人,要對其豎脊肌進行處理。
髂腰肌。患者仰臥,屈髖屈膝,治療師面對受檢者腹部站在一側(cè),指尖先觸及髂前上棘向內(nèi)上方滑動手指,深及腰椎體外側(cè),手指壓到腰大肌的纖維,來回彈撥以松解。
股直肌。股直肌在大腿前側(cè)較為表淺的部位,近端附著于髂前下棘,遠端通過髕韌帶附著于脛骨粗隆。除伸膝之外還有屈髖的功能。所以,也對骨盆前傾有一定的影響。
自主拉伸
豎脊肌的拉伸可以采用貓式動作:
1.跪在地上,兩膝打開與臀部同一寬度,小腿及腳背緊貼在地上,腳心朝上。俯前,挺直腰背,注意大、小腿和軀干成直角(上半身與地面平行)。雙手手掌按在地上,置在肩膊下面正中位置,手臂應(yīng)垂直,與地面成直角,同時與肩膊同寬。指尖指向前方。
2.吸氣的同時慢慢地將臀部翹高,腰向下微曲,形成一條弧線。眼望前方,垂下肩膊,保持頸椎與脊椎連成一直線,不要過分把頭抬高。
3.呼氣的同時慢慢地把背部向上拱起,帶動臉向下方,視線望向大腿位置,直至感到背部有伸展的感覺。配合呼吸,重復(fù)以上動作6~10次。
髂腰肌拉伸:患者呈弓箭步,右側(cè)膝關(guān)節(jié)屈曲90度,拉伸的左側(cè)盡量后伸,尋找拉伸感,雙手放松,可以放在右側(cè)膝蓋上。此時,以左手為牽引,帶動身體向右旋轉(zhuǎn),拉伸感會更明顯。
股直肌拉伸:股直肌的功能是屈髖伸膝。所以當人們處于相反的動作狀態(tài)下(即伸髖屈膝),都能夠?qū)ζ溥M行拉伸?;颊哐雠P位,拉伸的一側(cè)置于床外,醫(yī)者幫助其伸髖屈膝,即能對其進行足夠的拉伸。
弱的強化
腹肌強化:卷腹是個不錯的選擇。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進階版動作,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體能進行選擇。
臀肌強化:深蹲方法要對。雙腳分開,寬于髖,窄于肩,腳尖打開5~10度,下蹲時膝蓋朝向第二腳趾的方向。先屈髖,再屈膝。后背保持挺直,頸椎不要前伸,蹲到與地面平行即可,慢慢伸膝,感受臀肌的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