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凱 王曉芬
(1.許昌市中心醫(yī)院胃腸外科,河南 許昌 461000; 2.許昌縣疾控中心,河南 許昌 461000)
25例胃腸間質瘤的治療分析
張宏凱1王曉芬2
(1.許昌市中心醫(yī)院胃腸外科,河南 許昌 461000; 2.許昌縣疾控中心,河南 許昌 461000)
目的 分析胃腸間質瘤(GIST)的外科治療方法及臨床療效。方法 對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25例GIST患者的臨床情況進行回顧分析。結果 25例患者均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圍術期內未見有死亡或嚴重并發(fā)癥情況發(fā)生(8例惡性程度風險分級為中度風險或高度風險的患者術后常規(guī)給予伊馬替尼治療);術后平均隨訪14個月,有4例患者病情復發(fā),繼續(xù)口服伊馬替尼控制病情,其中1例行再次手術;除2例患者死亡外(1例因營養(yǎng)不良導致病情惡化,1例因腫瘤發(fā)生腹腔廣泛轉移,無法手術),其余生存情況良好,均無瘤生存至今。結論 外科手術是治療GIST的主要手段,復發(fā)者給予伊馬替尼可改善療效。
胃腸間質瘤;外科手術;伊馬替尼
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與c-Kit基因出現突變所致的消化道間葉源性腫瘤,其腫瘤細胞由間質干細胞變性而形成,在整個胃腸道均可產生[1]。臨床上,GIST無明顯特征,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一旦發(fā)現,多已發(fā)展至疾病晚期,徹底根治難度較大。目前,臨床主要采取外科切除術或藥物對GIST患者進行治療。本次研究以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為范圍,對我院收治的GIST患者的外科手術資料進行了回顧分析,進一步探討了GIST的臨床特點及外科治療情況?,F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25例GIST患者,術后均經病理及輔助檢查確診,并排除合并其他相關系統(tǒng)慢性疾病、體力狀態(tài)ECOG評分<2分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54.8±6.2)歲;瘤體部位胃19例,小腸5例,升結腸1例。瘤體直徑3~12 cm,平均直徑(6.2±0.8)cm;單發(fā)病灶21例,多發(fā)病灶4例。臨床表現:消化道出血或貧血19例,腹痛或不適12例,腸梗阻2例,腹部腫塊5例。
1.2病理及惡性程度風險分級 病理檢查證實,4例為上皮樣細胞,占16.0%,細胞體肥大,胞漿豐富,呈彌散性片狀排列,核仁明顯,細胞透亮;19例為棱形細胞,占76.0%,細胞多呈棱形,胞漿少,紅染、稀薄,細胞核呈桿狀或束狀;2例為混合型,占8.0%,細胞中有上皮形細胞和棱形細胞共同存在。按Fletcher分級標準[2]對GIST的惡性程度風險進行分級,具體劃分標準:腫瘤直徑<2 cm,核分裂象<5/50 HPF,為極低度風險;腫瘤直徑 2~5 cm,核分裂象<5/50HPF,為低度風險;腫瘤直徑5~10 cm,核分裂象<5/50 HPF,為中度風險;腫瘤直徑≥10 cm,或核分裂象≥10/50 HPF,為高度風險。本組極低度風險2例,占8.0%;低度風險15例,占60.0%;中度風險5例,占20.0%;高度風險3例,占12.0%。
1.3手術治療 所有患者均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8例中、高度風險分級患者行胃全切術,12例患者行胃大部分切除術;3例患者行取胃棱形切除術;1例患者行十二指腸第3、4段位置及靠近十二指腸部分空腸切除術;1例患者行右半結腸切除術。術后選擇伊馬替尼進行藥物輔助治療。
本組25例GIST患者的手術治療均取得成功,圍術期內未出現嚴重并發(fā)癥及死亡情況,患者預后良好。隨訪6個月至3年,平均時間14個月。有4例患者術后復發(fā),繼續(xù)口服伊馬替尼控制病情,其中1例行再次手術。死亡2例,1例患者因術后營養(yǎng)不良致使病情惡化而死亡,1例因腫瘤發(fā)生腹腔廣泛轉移,無法手術而死亡。其余患者生存情況良好,均無瘤生存至今。
GIST是消化道肌肉層內部神經節(jié)細胞病變形成的間質細胞瘤,占消化道腫瘤的2%,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0.8%[3]。該腫瘤可發(fā)生在胃腸道任何部位,其中胃部病變率最高,結腸、大腸、小腸等其他部位的病變率較低。臨床上,GIST患者可表現為腹部腫塊、腹痛、消化道出血、貧血、腸梗阻等癥狀,并與腫瘤部位、大小以及生長方式有著密切關系;按照腫瘤生長方式的不同,可將GIST患者分為腔內外型、壁內型、腔內型和腔外型,腹部包塊多見于腔內外型及腔外型;腫瘤在腔內外、腔內生長時,黏膜表面出現糜爛、潰瘍或壞死,可引發(fā)消化道出血癥狀。目前,臨床診斷GIST的方式有超聲內鏡、核磁共振、多層螺旋CT及消化道造影術檢查等。
外科手術是治療GIST的主要手段,也是根治GIST的唯一治療方式。一般來說,直徑>5cm,與周圍組織呈浸潤性生長的腫瘤應采取根治性切除術進行治療,在術前明確診斷的前提下,也可考慮先行新輔助化療。術中確保切緣陰性,避免腫瘤破裂、播散;直徑≤5cm的腫瘤可行局部切除進行治療;對于多發(fā)病灶還需進行消化道探查,以免遺留病灶。GIST的復發(fā)與手術方式無明顯關系,原發(fā)腫瘤大小、腫瘤部位、是否完全切除是影響GIST預后和復發(fā)的主要因素。按照腫瘤的不接觸技術實施手術操作,術中避免腫瘤破潰是預防術后病灶轉移的重要原則。如果存在腫瘤破潰風險,可以利用乳膠手套作為隔離物,覆蓋腫瘤組織表面,或采用生物膠噴灑于腫瘤表面,增強腫瘤包膜的張力。
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GIST同樣取得顯著效果。同時,分子靶向藥物也成為臨床治療GIST的重要手段。伊馬替尼是是小分子絡氨酸激酶抑制劑,使用伊馬替尼治療GIST的效果已被證實,其通過阻斷腫瘤細胞的信號傳導抑制腫瘤生長,并具有誘導腫瘤細胞死亡的作用[5]??诜榴R替尼是治療GIST術后復發(fā)的主要方法,該藥物可以明顯提高GIST復發(fā)患者的存活率。臨床研究表明[6],伊馬替尼可用于治療不能切除或發(fā)生轉移的惡性GIST的成人患者,高度風險及術后復發(fā)患者均需服用伊馬替尼進行治療,可以達到預防和控制病情惡化的理想效果。本研究惡性程度風險高的GIST患者行胃全切術,術后應用伊馬替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臨床療效;同時,伊馬替尼也為無法切除或不能完全切除腫瘤的GIST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對本藥活性物質及任何賦形劑成份過敏者不宜服用伊馬替尼。此外,該藥物仍處于臨床研究階段,治療最佳劑量及療效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GIST缺乏特異性的臨床癥狀,術前應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借助儀器進行輔助檢查,并結合病理學檢查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判斷。當前,GIST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患者術后可獲取良好的治愈率及生存率,同時運用分子靶向技術能夠進一步提高GIST患者的生活質量。
[1] 羅坤,王康.胃間質瘤手術治療進展[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4,11(11):212-215.
[2] 周海新,張達坤,麥聯任,等.老年胃腸間質瘤并發(fā)胃腸道出血患者生存狀況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4):3517-3519.
[3] 徐皓,馬利林,徐為,等.胃腸間質瘤患者服藥前后監(jiān)測伊馬替尼血漿濃度意義的中國多中心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9(11):1271-1276.
[4] 高曉東,薛安慰,方勇,等.靶向藥物聯合手術治療復發(fā)轉移胃腸間質瘤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9(11):1282-1285.
[5] 薛安慰,符永斌,高曉東,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胃胃腸間質瘤的療效對比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5,18(11):1119-1123.
[6] 王亞農,周燁.手術治療晚期胃腸間質瘤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4):395-399.
張宏凱(1975—),男,河南許昌人,副主任醫(yī)師,本科,主要從事胃腸道外科疾病的治療。
R735
B
1004-7115(2017)12-1441-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7.12.045
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