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光樓
重溫《愛彌兒》一書,我又一次親身感受到教育科學的溫暖。法國思想家盧梭“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fā)展”的教育主張,至今依然閃耀著人性美的光輝。
“兒童是兒童,是獨特的人”。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兒童的天性,不要對兒童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兒童身上。由于遺傳因素造成的先天稟賦和家庭社會等環(huán)境的后天影響,兒童有著各自獨特的個性,他們的學習客觀上也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兒童在學習同一內(nèi)容時,實際具備的認知基礎和情感準備以及學習能力傾向不同,決定了不同兒童對同樣的內(nèi)容和任務的學習速度、學習時間以及所需要的幫助不同。
因此,忽視個體差異,要求所有孩子在同樣時間內(nèi),運用同樣的學習條件,以同樣的學習速度和方式掌握同樣的內(nèi)容,并要求達到同樣的學習水平和質量是不現(xiàn)實的。兒童是有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教學要還兒童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給他們?nèi)嬲宫F(xiàn)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兒童的天性出自造物主之手,是純潔善良的,并且他來到世間不久,尚未受到成年人那樣多的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
我們要把兒童和成人區(qū)別對待,要把兒童當作兒童,設身處地地為兒童著想,保持兒童的自然狀態(tài),讓兒童過的幸福和快樂。我們應把這種差異視為一種財富而加以珍惜和開發(fā),使每個兒童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fā)展。
“兒童是成長中的人”?!按笞匀幌M麅和诔扇艘郧?,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币虼嗽诮逃⒆拥臅r候,應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因為兒童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還稚嫩,不夠成熟,一定程度上,他們還只是自然人,并未達到社會人的層次,在身體和心智上都有待成長。
把兒童作為一個發(fā)展的人來對待,就要了解兒童的特點和需求,就要理解他們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許他們犯錯誤,對他們要寬容,就是要充分了解他們的實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改正錯誤,繼而以動態(tài)的、變化的眼光看待其成長,從而不斷促進他們的進步和發(fā)展?!白屆總€孩子都獲得成功”應該成為教育者的信條,教師的天職是對每一位兒童的發(fā)展持有熱情和期望, 為其搭建成長的扶梯。
每個兒童都是一片有待開發(fā)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著“不完善”和“未確定性”。教師應視之為教育的資源和財富,加以開發(fā)和利用,把他們存在著的多種潛在發(fā)展可能變成現(xiàn)實。我們的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個性發(fā)展,教育要遵循兒童的年齡特征,讓學生在輕松活動中學習,在生活汲取知識。
“兒童是人”,是最終要獨立面對社會的人。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fā)達之前,要讓兒童回歸自然,到自然環(huán)境中去看、去聽,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盧梭還十分重視勞動教育,他把勞動教育視為培養(yǎng)能夠運用自己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去從事勞動、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
盧梭覺得“教育最大的秘訣是:使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有機地融合?!彼寪蹚泝簭男【投酶赊r(nóng)活,讓他學會使用各種農(nóng)具,成為既像農(nóng)民那樣勞動,又像哲學家那樣思考,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陶行知認為,“社會即學?!薄吧罴唇逃?,學校教育和社會緊密相聯(lián)。兒童長大的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教育之所以要回歸社會,歸根到底是因為孩子來源社會,而又最終回歸自然、社會。
兒童的本質是兒童,兒童還是一個成長中的人,而教育就是一個讓兒童成為人的過程。把兒童當作完整的人來尊重,把兒童當作兒童來看待,把兒童當作成長中的人來引導,把兒童當作社會中的人來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