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曉 琴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
論《星期六》對后機械化時代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書寫
朱 曉 琴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通過對伊恩·麥克尤恩的小說《星期六》的文本細讀,考察了其對機器高度發(fā)達的后機械化時代的現(xiàn)代西方社會人們的生存現(xiàn)狀的書寫。認為《星期六》反映了作者伊恩·麥克尤恩對進入“后機械化”時代的西方現(xiàn)代社會喜憂參半的態(tài)度:既為社會的進步欣喜,又為社會的潛在問題擔憂。
伊恩·麥克尤恩; 《星期六》 ; 后機械化
英國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的小說《星期六》以機器高度發(fā)達的后機械化時代的國際大都市英國倫敦為背景,講述了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亨利·貝羅安在2003年2月15日星期六這一天的復雜經(jīng)歷。作品自出版以來,頗受國內(nèi)外評論界關(guān)注。里奧·西格爾評價說麥克尤恩成功地捕捉了“西方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精髓”[1],而“消費主義滲透了人的貪婪和欲望,折射了人們虛榮攀比、追求享受的消費心理”[2]。申圓、史志康認為作家麥克尤恩在《星期六》中展現(xiàn)了一個存在被表象所遮蔽的景觀社會[3]。曲濤、孟健從人與社會、人與他人和人與自我等三個關(guān)系維度對作品中的道德敘事進行了解讀[4]。本文認為,《星期六》是對生活在后機械化時代的西方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狀的書寫。何以見得?安德魯·弗萊提到麥克尤恩寫這部小說的最初動機和基本的主題構(gòu)想來自于索爾·貝婁的小說《赫索格》中的一段文字[5]138,而這段文字正是小說《星期六》原著序言:“那么讓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人是什么?在某個城市中。在某個世紀里。在蛻變中。在群體中。被科學地改造。被有組織的力量統(tǒng)治。被滴水不漏的控制。生存在后機械化環(huán)境里。極端的希望一個一個破滅。在一個沒有集體意識而同時又貶低個人價值的社會里,多如牛毛的大眾已使得個性變得毫無價值。統(tǒng)治者將數(shù)以億計的物資浪費在對外戰(zhàn)爭上,卻不知維護家園的安定。而任由野蠻和原始在高度文明的城市里繼續(xù)肆虐橫行?!蓨Z天工的機械為蕓蕓眾生開創(chuàng)了新的生活方式。你能否認凡人存在的權(quán)利嗎?你能忍心自己保守著舊有的價值觀卻看著他們辛苦勞作還依然無法果腹?而你,難道忘記了自己本身就是這群體中的一員嗎?你們本是兄弟姐妹。背叛親緣的人是忘恩負義、淺薄無知的傻瓜。明白了嗎?赫索格問自己,這就是你要的例子,這就是世界運轉(zhuǎn)的方式。
從《星期六》原著序言中可以看出,麥克尤恩通過引用《赫索格》中的一段文字提出問題:“人是什么?在某個城市中。在某個世紀里……被科學地改造……生存在后機械化環(huán)境里?!边@一問題也正是小說關(guān)注的主題。具體而言,在小說《星期六》中,麥克尤恩把關(guān)注對象聚焦于“生存于后機械化環(huán)境里”的21世紀初的英國倫敦市民。他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集體意識而同時又貶低個人價值”的社會里,“統(tǒng)治者將數(shù)以億計的物資浪費在對外戰(zhàn)爭上”,卻“任由野蠻和原始在高度文明的城市里繼續(xù)肆虐橫行”,另一方面,“巧奪天工的機械為蕓蕓眾生開創(chuàng)了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他們要主張自己“存在的權(quán)力”,就應該認識到自己是“這群體中的一員”,要像“兄弟姐妹”一樣聯(lián)合起來。為此﹐邁克爾·斯把《星期六》歸為描寫英國狀況的小說[6]。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小說描寫的英國人的生存現(xiàn)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人們的生存現(xiàn)狀。本文擬通過對小說《星期六》的文本細讀,考察該小說是如何書寫在機器高度發(fā)達的后機械化時代的現(xiàn)代西方社會人們的生存現(xiàn)狀的。
格拉漢姆·拉德指出,麥克尤恩在小說《星期六》的開篇,把主人公亨利·貝羅安置身于一個田園化的嶄新世界,亨利懷著一種歡快的人文主義精神慶祝這個“神奇的機器時代”及倫敦“日積月累的輝煌成就”[7]。的確,《星期六》的開篇充滿了大量關(guān)于各種巧奪天工的機器的描寫。
小說主人公亨利作為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經(jīng)驗豐富,但先進的醫(yī)療設備對他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比如他在為一位老人做祛除三叉神經(jīng)疼和痙攣的小手術(shù)時借助影像強化儀,把一根長長的探針刺向三叉神經(jīng)集中的部位,然后用射頻熱凝治療儀對神經(jīng)進行烘烤。所有的一切都在15分鐘內(nèi)完成。三年的痛楚,所有的尖銳的、刺骨的疼痛,都徹底結(jié)束了。為一位患有腦膜瘤的53歲的小學校長進行開顱手術(shù)時,亨利透過探針借助腦膜分離器對腫瘤采取徹底的治療措施,將它從大腦里清除干凈。同樣,在給一位退休交警實施一臺顱骨切開術(shù)時,亨利也是通過他所在的醫(yī)療中心最先進的計算機影像指引系統(tǒng)的幫助下完成的。
工作上,亨利借助先進的醫(yī)療設備使得工作得以成功開展。生活上,他也時刻享受著各種高科技產(chǎn)品帶來的便利。亨利用的剃須刀,精致的一次性的三層刀片及其設計合理的曲線形帶橫紋的綠色刀柄----用這個工業(yè)進步的產(chǎn)物來劃過自己的面頰,讓他精神為之一振。亨利燒水用的水壺,也是經(jīng)過多次改進之后的產(chǎn)物,和老式水壺相比,安全、實用,可以算得上完美。渾圓的壺身增大了容積,塑料的外殼確保了安全,寬大的壺嘴使注水更容易,小巧扁平的底座是電力的能源。有人對水壺的設計仔細地考慮過了,所以現(xiàn)在那些古老的設備已不再為人所用。
此外,亨利的坐駕是一款豪華的銀色奔馳S500,他只需輕輕一按鑰匙環(huán)上掛著的一個紅外遙控裝置,鋼制的車庫閘門就會隨即升起。而愛車的一些微乎其微的細節(jié)設計也會激起貝羅安的特別心靈悸動,例如發(fā)動機的運轉(zhuǎn)平穩(wěn)的讓人幾乎感覺不到,只有轉(zhuǎn)速計算器能夠證明引擎在工作,車內(nèi)高保真的音響將音樂的感傷詮釋得淋漓盡致。亨利感嘆:這是一個神奇的機器時代。便攜電話能做得比你的耳朵還小,巴掌大的物體居然可以容納整個音樂圖書館,還有可以窺視世界每個角落的照相機,貝羅安不費吹灰之力就通過他的辦公室上的設備和互聯(lián)網(wǎng)相連,訂購了他正在開著的這輛奇妙的車,他昨天還用過的一個計算機引導的三維立體排列革新了他做活組織切片檢查的手段。
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這些科技的進步帶來的好處。麥克尤恩寫道,至少在倫敦這座城市,僅僅少數(shù)幸運的群體享有超級市場的豐盛、潮水般唾手可得的資訊、薄如蟬翼的服裝、不斷延長的壽命、妙不可言的機器。而貝羅安本人,也是這世界上少數(shù)能享受榮華富貴的人群中的一員。盡管大多數(sh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質(zhì)、醫(yī)療、文化等方面都在逐步改善,但現(xiàn)在也不乏吸毒者和乞討者,貧困問題依然存在。
斯蒂娜·魯特提到:“盡管亨利對創(chuàng)造發(fā)明充滿極大的熱情,把他所在的時代標注為‘神奇的機器時代’,但是,亨利并不總是認可機器改變生活的方式?!盵8]那么擁有各種各樣“神奇機器”后機械化的西方現(xiàn)代社會究竟怎樣?具體而言,小說《星期六》所反映的后機械化的西方現(xiàn)代社會主要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 文明與野蠻并存
小說的第一章,麥克尤恩對亨利住所下面的步行廣場詼諧幽默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在倫敦這樣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文明與野蠻并存的畫面。廣場上云母鋪就的小徑熠熠生輝,而與之相對的是鴿子的糞便因為日久和寒冷而凝結(jié);對稱的黑色鑄鐵欄桿與鵝卵石鋪就的方格形陰溝也形成鮮明的對比,滿溢的垃圾箱暗示著生活的富足而非窘迫,環(huán)繞著花園的空蕩蕩的長椅,溫柔地期待著每天川流不息的訪客,然而來這兒的訪客不僅有上班一族、莘莘學子、濃情蜜意的情侶、也不乏晝伏夜出的毒販和落魄的老婦。
此外,麥克尤恩對亨利家的防盜門的描述也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在國際大都市倫敦,文明與野蠻并存的現(xiàn)實。他突然間注意到了門上的層層防備----三只堅固的班漢姆門鎖,兩條和房子同齡的黑鐵的門閂,兩條鋼鐵的門鏈,一個隱藏在黃銅外殼下的門鏡,一個電子報警裝置,一個紅色的緊急呼叫按鈕,報警器上的數(shù)字在靜靜地閃爍。如此嚴密的防范,如此現(xiàn)實的戒備都在傳遞一個信息:別忘了這城市還有要飯的、吸毒者和地痞流氓的存在。更有甚者,在小說的第四章,街頭混混巴克斯特伙同同伴持刀闖入主人公亨利防備森嚴的家中,并一度威脅著家人的性命,女兒黛西甚至被迫脫光衣服,面臨被強奸的危險。這進一步說明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文明與野蠻并存,暴力威脅時時存在的事實。
2. 集體意識缺乏,個人價值貶低
正如《星期六》原著序中所言:“在一個沒有集體意識而同時又貶低個人價值的社會里,多如牛毛的大眾已使得個性變得毫無價值”。在小說《星期六》中,麥克尤恩通過象征、比喻等手段,呈現(xiàn)了一個“集體意識缺乏、個人價值貶低”的現(xiàn)代西方社會。
在小說的第一章,作者描寫兩個下班護士回家的場景極富象征意義:她們沒有交談,但兩人挨得很近,幾乎像姐妹般親密地并肩而行,盡管步伐不一致。此場景寓意深刻,兩個護士并肩而行,親如姐妹,然而由于缺乏集體意識,導致步伐不一致。
集體意識缺乏的另一個例子是在小說的第二章,亨利走過沃倫大街時,看到尤斯頓大街的人行道上,有一大群人正朝東向高爾大街走去,他們是反伊拉克戰(zhàn)爭示威游行的人群。盡管這些成千上萬的陌生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 然而,在這些反戰(zhàn)示威的人群中,亨利卻多次看到“不要以我的名義發(fā)動戰(zhàn)爭”的抗議標牌。這種“過度的自我意識”的抗議標牌可以說也是“集體意識缺乏”的一個有力例證。
在小說主人公亨利看來,他生活的時代不僅是一個集體意識缺乏的時代,還是一個個人價值貶低的時代。對亨利而言,工作仿佛成了生活的全部,他有時在醫(yī)院工作到晚上十點鐘,凌晨三點鐘還可能被從床上叫走,上午八點鐘可能又要回到醫(yī)院,他的妻子羅茨琳則更忙,工作充斥著每分每秒,生活周而復始,如同月亮陰晴圓缺,除了工作之外,他們一無所有。盡管工作繁忙,午餐卻很簡單,一瓶礦泉水,一個食品廠加工的金槍魚黃瓜三明治,坐在狹小而擁擠的員工休息室,那里的烤面包片和微波爐加熱過的通心粉的味道總是讓他聯(lián)想起重大外科手術(shù)的氣味。然而,對于經(jīng)驗豐富的亨利,最讓他感到疲憊的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周五下午的案頭工作。那些積壓已久的轉(zhuǎn)院申請,以及對轉(zhuǎn)院申請的回復,為兩次會議所準備的概要、給同事和編輯的信件、一份尚待完成的同事評估、對管理規(guī)劃的建議、政府對基金會結(jié)構(gòu)的調(diào)整、對教學實踐的修正,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新審視醫(yī)院的救急方案。去年他就發(fā)現(xiàn),新的委員會及其分支在不斷地繁衍滋生,掌管醫(yī)院的權(quán)力機構(gòu)一直延伸到醫(yī)院之外,甚至超出醫(yī)療部門的范疇,并通過政府部門的遠程管理直接由內(nèi)政大臣負責。 正如序言所說,“被有組織的力量控制”,而這些繁雜冗余的管理機構(gòu)更加彰顯了個人價值的微不足道。
3. 公共事件新聞頻繁地闖入個人生活
小說的敘事主線之一便是以電視機、收音機、報紙為媒介,不斷穿插飛機失火新聞報道及當天發(fā)生在倫敦街頭的反伊拉克戰(zhàn)爭的游行示威活動。給讀者一種感覺:不管你是否關(guān)心時事,公共事件新聞已經(jīng)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無孔不入,讓你無法躲避。
在小說的第一章,亨利大概在凌晨三點五十分左右看到飛機起火,本想把妻子羅茨琳叫醒,但考慮到她太勞累,他立即來到廚房,打開收音機。當時身為藍調(diào)音樂家的兒子西奧正在廚房里開著音響聽音樂。當亨利告訴西奧自己看到飛機起火的事情時,西奧立即拿起飯桌上的遙控器,打開爐灶旁邊的小電視。之所以放臺電視在這里,就是為這種突發(fā)性的新聞準備的。西奧以前是很少關(guān)心時事的,“ 9·11事件”是西奧關(guān)注的第一件國際大事,也是他頭一次承認這世上除了朋友、家人和音樂之外還有其他事情可以影響到他的存在?,F(xiàn)在他常常會像閱讀郵購清單一樣翻閱報紙上的時事。只要事態(tài)沒有新的進展,他就會感到安心。
在家里,懷著對失火飛機的好奇,亨利關(guān)注了四點鐘的新聞、五點鐘的新聞、九點鐘的新聞,然而,在他打壁球的壁球室,透過洗漱間的鏡子,他看到了身后靜音的電視機屏幕,播放的還是他之前看過的起火貨機在跑道上的錄像。
回到家里,在地下室的廚房里,那臺小電視還開著,正在播放著的鏡頭是從直升機上俯視的海德公園,那里聚集著密密麻麻的游行示威的人群。西奧告訴父親自己一直在關(guān)注此事,他是堅決反對對伊拉克發(fā)動戰(zhàn)爭的,但他覺得沒必要非要去街頭招搖自己的主張。在去看望母親的養(yǎng)老院里,亨利再次從電視里看到了發(fā)生在海德公園的游行示威以及早上看到的那架飛機。他決定不管電視了,和母親一起繼續(xù)行走,他需要集中精力和母親告別。
由此可見,無論亨利身在家里、在路上、在打壁球的洗漱室,還是在看望母親的養(yǎng)老院里,處處可見有關(guān)公共事件新聞的電視畫面,有時他不得不集中精力去干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正如安德魯·弗萊所言,“公共事件,通過當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媒體,無情地闖入小說《星期六》的主人公亨利·貝羅安的生活,使之感到苦惱?!?在“9·11事件”的陰影下,面臨可能發(fā)生諸如伊拉克戰(zhàn)爭這樣的潛在的世界災難,經(jīng)常受到當?shù)乇┝Ψ缸锏耐{,在新世紀的“某個城市”生活意味著不可能簡單地“消除公共事件新聞對個人的影響”。小說《星期六》表明:無論是從全局還是個人的角度,任何想把自己從世界孤立開來的嘗試既是不負責任的,也是危險的。”[5]139
因此,不管情愿不情愿,關(guān)注時事已經(jīng)成為亨利、西奧以及其他當代西方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它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這也是“9·11”事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一個重大改變。
小說《星期六》給讀者描繪了一幅幅生活在“神奇的機器時代”的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畫面。那么麥克尤恩是如何看待后機械化時代的西方現(xiàn)代社會?擁有“神奇機器”的當今西方社會到底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喬治·奧哈如此評價科技進步:“任何變化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進步也是一樣,它往往會挾持人質(zhì),這一點人們必須理解?!盵9]誠然,科技進步在給人們帶來好處的同時,有時也給人們帶來災難。例如,小說主人公亨利提道,自“9·11”事件之后,飛機總會讓人們產(chǎn)生不祥的聯(lián)想。如今人人都有同感,飛機不再是往日的形象,而是成為潛在的、在劫難逃的武器。此外,亨利的豪華座駕奔馳S500在給他帶來無比的優(yōu)越感的同時,也是一個麻煩制造者。一次偶然的街頭擦刮事故,結(jié)果把肇事者引入了亨利的家里,不僅攪亂了期待已久的家庭聚會,家人的生命也遭到威脅,甚至女兒還面臨遭人強奸的危險。
湯姆·丹斯爾指出:在小說《星期六》里面,主人公亨利總是試圖用一種達爾文進化論的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一切事物[10],而亨利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麥克尤恩的代言人。
小說的第二章開始,亨利醒來,好像聽到有人反復呢喃“生命之美”這句話,后來徹底清醒時發(fā)現(xiàn)這句話原來是達爾文說的,是自己昨天晚上在浴室讀的那一段,出自《物種的起源》那本書的末尾。亨利認為達爾文的“生命之美”體現(xiàn)在包括像人這樣高級的動物,也同樣是誕生在自然法則之下,歷經(jīng)了饑荒、死亡和物競天擇。亨利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有著宗教般的崇拜。“還有什么比進化論的過程更加難以捉摸?在無限量的時間長河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類緩慢地演變著,原本簡單的物質(zhì),在歷經(jīng)了隨機的變異、自然的選擇和環(huán)境的變化后,衍生出了美妙而復雜的生命,人類雖然回避不了生老病死等自然悲劇,但與此同時也孕育了智慧的奇跡,由此也誕生了道德、愛情、藝術(shù)和城邦,這種信仰的果實就擺在眼前。”[11]44
倫敦這座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雖然它也存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和危險,但它也擁有高科技進步的發(fā)展?jié)摿ΑT谛≌f的第一章,亨利就感嘆: 這座城市是一項偉大的成就、輝煌的創(chuàng)造、自然的杰作。在去打壁球的路上,亨利的思緒再次轉(zhuǎn)到他正開車穿行的這座城市?!敖值谰挥行?從古至今人們世世代代的耕耘才成就了今天這座生機勃勃的偉大城市?!瓗讉€世紀以來,絕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水平都在穩(wěn)步地提高,盡管現(xiàn)在也不乏吸毒者和乞討者。但空氣更清新了,鮭魚又重新跳躍在泰晤士河里,水獺也搬回來了。大多數(shù)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質(zhì)上、醫(yī)療上、文化上、享受上,都在逐步改善?!盵11]63
為此,安德魯·弗萊評論道:總體來說,亨利認為自己和大多數(shù)倫敦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還比較滿意,有時也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5]143。但是就是在這種真正的快樂中,小說也傳達一種不祥的警告,即在“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著種種對亨利以及像亨利這樣的人的幸福的威脅。這些威脅既有來自世界范圍的,也有來自倫敦這座城市本身的,甚至來自亨利開車駛過的街道。
麥克尤恩通過小說《星期六》傳達了一個重要主題, “即21世紀或后9·11時代人類的憂慮”[12]。盡管21世紀的現(xiàn)代西方社會科技高度發(fā)達,各種各樣的神奇機器應運而生并且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還是沒能改變一些客觀存在的事實: 在機器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西方社會,文明與野蠻依然共存;人與人之間缺乏集體意識,個人價值極度貶低;公共事件新聞頻繁闖入個人生活,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這似乎就是后機械化時代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寫照。該小說反映了作者麥克尤恩對進入“后機械化”時代的西方現(xiàn)代社會喜憂參半的態(tài)度:既為擁有各種先進機器的社會進步感到欣喜,又對潛在的社會問題感到擔憂。
[ 1 ] SIEGEL L. The imagination of disaster[J]. Nation, 2005(4):34.
[ 2 ] 龍云,金志英.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消費主義[J].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6(6):840.
[ 3 ] 申圓,史志康. 伊恩·麥克尤恩小說《星期六》中的景觀社會[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3,36(5):97.
[ 4 ] 曲濤,孟健. 解讀后 “9·11”小說中的道德敘事: 評伊恩 ·麥克尤恩小說《星期六》[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3(5):90.
[ 5 ] FOLEY A. Liberalism in the new millennium: Ian McEwan’s[J]. Journal of Literary Studies, 2010,26(1):138.
[ 6 ] ROSS M L. On a darkling planet: Ian McEwan’s “Saturday” and the condition of England[J].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2008,54(1):75-96.
[ 7 ] HILLARD G. The limits of rationalism in Ian McEwan’s Saturday[J]. The Explicator, 2009,68(2):141.
[ 8 ] ROOT C. A melodiousness at odds with pessimism: Ian McEwan’s Saturday[J].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2011,35(1):66.
[ 9 ] O’HAR G M. Magic in the machine age[J]. Technology and Culture, 2000,41(4):862.
[10] DANCER T. Toward a modest criticism: Ian McEwan’s “Saturday”[J]. Novel, 2012,45(2):214.
[11] 麥克尤恩. 星期六[M]. 夏欣茁,譯.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8.
[12] 林莉. 論《星期六》的空間敘事策略[J]. 當代外國文學, 2013,34(1):52.
【責任編輯 劉 洋】
On Depiction of Modern Post-Mechanized Western World inSaturday
Zhu Xiaoq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The text of Ian McEwan’s novel Saturday is intensively read. It gives a vivid depi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ost-mechanized modern western world. McEwan’s attitude towards the post-mechanized modern western world is reflected in this novel: on the one hand, he is joyous a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marked by kinds of wondrous machines; on the other hand, he is worried about potential social problems.
Ian McEwan;Saturday; post-mechanization
2016-11-14
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5YBA154)。
朱曉琴(1975-),女,四川資陽人,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
2095-5464(2017)02-0219-05
I 1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