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梅,曹海陵
(南開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071)
《食物、形式和可見性:瓜子與日常生活美學》中的“概念旅行”
程 梅,曹海陵
(南開大學 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071)
從城市美學、移民/流散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文化翻譯等多個領域,分析了米克·巴爾的文章《食物、形式和可見性:瓜子與日常生活美學》中吃瓜子這一外來的日常習慣如何實踐了巴爾在文化分析中所倡導的“概念旅行”,如何將移民、流散所含的負面含義轉化為充滿正能量且含義深刻的文化符號,從而批判性地顛覆了人們頭腦中固有的東西方對立傳統(tǒng),展現(xiàn)了二者之間互補、雙贏的關系。
文化分析;概念旅行;美學;流散;文化翻譯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how Mieke Bal’s essay “Food,Form,andVisibility:GlubandtheAestheticsofEverydayLife” practices “traveling concepts” that Bal has been working on in cultural analysis.By touching upon the foreign daily habit of eating seeds in the field of urban aesthetics,diaspora and immigration,and cultural translation,Bal’s essay transforms the negative meanings inherent in immigration and diaspora into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cultural signs,thus critically subverting the long-standing opposi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and presenting a mutually complementary and beneficial relation.
Keywords:culturalanalysis;travelingconcepts;aesthetics;diaspora;culturaltranslation
近幾年,歐洲正面臨二戰(zhàn)以來最嚴重的難民危機:來自北非、中東的大量難民涌入歐洲,尋求避難,令歐盟各國領導人煩不勝煩。難民潮洶涌來襲引發(fā)了各種宗教、種族矛盾以及一系列社會問題,打亂了歐洲人的日常生活。許多歐洲人一直反對接納難民,因為在當代歐洲的政治話語中,文化霸權主義建構起東西方二元對立的話語模式,包括難民在內的流散群體被視為劣等民族,他們是沒有話語權的“他者”,“以種族主義視角,‘他者’不是跟我們搶工作的工作狂就是靠我們勞動養(yǎng)活的閑散人員”[1]。來自第三世界的流散人群生活在城市邊緣,他們連同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社會的存在充滿了另類、落后等不和諧元素,破壞了西方社會的同一性。然而,在這樣日漸高漲的主流話語中,荷蘭著名學者米克·巴爾*米克·巴爾(Mieke Bal,1946—),荷蘭文化理論學家、評論家、視覺藝術家。巴爾的跨學科研究從比較文學到敘事學到《圣經》研究到藝術史到視覺藝術到文化分析到電影藝術,著有《人文學科中的概念旅行:粗略指南》(Traveling Concepts in Humanities:A Rough Guide,2002)、《米克·巴爾讀本》(A Mieke Bal Reader,2006)、《敘事學》(Narratology,3rd ed,2009)、《記憶行為》(Memory Acts,1998)等,其中《敘事學》早已引入我國,也因此巴爾為我國學者熟知。(Mieke Bal)的文章《食物、形式和可見性:瓜子與日常生活美學》(“Food,Form,andVisibility:GlubandtheAestheticsofEverydayLife”,以下簡稱為《食物、形式和可見性》)[2]卻發(fā)出了另一種聲音,展現(xiàn)了另一幅畫面:柏林的外來移民給城市風貌增添了色彩,種族交界處成為促動藝術活力之地,充滿生命力的第三世界移民占據著城市街道,象征意義上成為城市的主人,移民文化改變著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令西方城市文化風格模糊化……這幅畫面不僅描繪了外來人群與當地居民的和諧相處,而且更強調了第三世界移民、文化對發(fā)達國家、城市的影響,特別是對藝術領域發(fā)展的貢獻,從而打破了人們頭腦中的刻板印象。進一步說,巴爾對外來移民現(xiàn)象的理解打破了東西方兩大陣營對立的政治話語,模糊了各自的特點及二者之間的界限,實現(xiàn)了東方-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先進-落后之間的通融與轉化。
在《食物、形式和可見性》中,作者巴爾圍繞自己與生活在柏林的伊朗裔藝術家、電影制作人因特卡比(Entekhabi)拍攝的藝術電影《瓜子》(Glub[Hearts] ),闡述了電影的創(chuàng)作靈感、拍攝目的、提出的問題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文章和電影題目中的Glub是個阿拉伯語單詞,意思是“瓜子”“心”“種子”等,英語中沒有這個單詞,讓西方人無法識別;而且,在近東、中東和北非地區(qū)吃瓜子是個日常習慣,那里的人們嗑食一些炒制的咸味葵花籽、南瓜子和其他種類的瓜子,而傳統(tǒng)西方人沒有吃瓜子的習慣。文章聚焦在德國首都、歐洲文化中心柏林,因此,文章以瓜子為主題,關注了吃瓜子這一外國習慣遷移到西方土地后對移民主體及當地人所產生的影響和改變。吃瓜子這一外來習慣成了作者從事的文化分析的一部分,瓜子這個陌生事物成為作者跨學科、跨文化、跨媒體的研究主題。
文化分析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可以追溯到克里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的人類學作品,格爾茨[3]6自創(chuàng)了一個詞語——“詳細描述”——命名自己所從事的文化分析工作。格爾茨將細微的、具體的文化事例作為研究目標,捕捉它們的特征并將其描述為“行為的斑點”“文化的微?!盵3]6,分析、整理出表意的不同結構,通過思考構成其在社會生活的多重理論參考框架且賦予其共同的細微話語結構,從“與微小事物相識并延伸”開始[3]21,通過詳細描述,“搜尋出事物不明顯之處的重要意義”[3]26。格爾茨倡導的這種微分析關注事物之間的細微差別,分析過程拒絕“單薄”“稀疏”[3]12,或者將分析對象只放在單一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這種方法挑戰(zhàn)甚至批判了社會科學的傳統(tǒng)概念,如行為、形象、空間和美感等。
在格爾茨的微分析基礎上,巴爾從事的文化分析將核心問題擴展至通過仔細研讀分析對象和方法論的自省,研究主體和客體當今的立場以及各自與歷史的關系[4]13。文化分析中對“文化”的關注,巴爾理解為“表明學科間界限的省略、模糊,或從屬于將人文學科各個專業(yè)聯(lián)系起來的更廣闊的前景”;而“分析”,巴爾認為,“強調對現(xiàn)存的文化客體通過歷史重建、因果關系的解釋和美學觀察而進行仔細研究”[4]13。也就是將分析對象與理論概念和社會文化背景聯(lián)系起來,而不是將其簡化為產生理論概念或者反映社會文化背景的孤立事例。分析對象超越了抽象的和推理的概念知識以及具體的和可靠的背景知識,在任何單一概念或背景下都無法完全解釋它。
巴爾的文化分析理論來源于實踐,同時也在從事、指導著分析文本的實踐。實踐中巴爾提出了更新研究媒體、文化和學科的跨學科方法[5]47。這種方法將多個個體概念的組合視為它們“相遇”或相關發(fā)展的結果?!跋嘤觥贝碇囆g和人文領域中不同想法和做事方式的互動。巴爾把概念的相遇過程形象地描述為“概念旅行”,意在探索概念的靈活性:不同學科對同一概念有著各自的理解。早在1983年艾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6]226提出的“理論旅行”開始,學者們開始用“旅行”這個比喻描述人文及社會學領域中理論的不斷轉換、修改、變化,挑戰(zhàn)了理論應該穩(wěn)定地適用于某個固定領域的傳統(tǒng)觀念。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7-8]的《旅行和理論筆記》(NotesonTravelandTheory)和《文化旅行》(TravelingCultures)進一步闡釋了理論旅行的概念,他認為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旅行”一詞表達了對模糊、不確定的認可,傳遞出對理論建構固定位置的切斷和顛覆。
巴爾[5]24-25在《人文學科中的概念旅行》(TravellingConceptsintheHumanities)中,以近些年的熱詞hybridity(雜交、混雜)為例,說明了這個概念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旅行”變化過程*巴爾[5]24-25提到,hybridity最初出現(xiàn)在19世紀主張單一種族觀點的生物學一個注解中,后來,hybridity概念傳到東歐,被語言文學理論家和哲學家巴赫金(Bakhtin)用來作為自己對話理論的一個基本元素。再后來,hybridity又在后殖民研究中作為“他者”的思考方式流行起來。hybridity已經成為20世紀6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哲學家、人類學家和文學學者創(chuàng)造的衍生詞,隨后的幾十年這個概念在北美的一些學科如電影中運用,并繼續(xù)延伸到建筑和藝術史等相距更遠的眾多學科。。按照巴爾的“概念旅行”理論理解,文學領域對hybridity的跨學科研究不僅要借鑒其在“旅行”過程中所經過的學科如生物學、語言學、哲學、人類學、建筑學、文藝史等的學科知識,論述文學學者在文學領域所理解的hybridity,還要研究其發(fā)展變化如何影響文學研究領域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構建和專業(yè)發(fā)展。在此研究過程中,跨學科框架下的所有領域都在變化著,同時也在被改變著——因為其他學科理論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當不同學科因研究hybridity而相遇時,它們產生了新的知識、概念和理解,這些新東西在不同文化間傳播,在各文化的不同實踐中尋求共同的研究課題。這些變化給藝術和人文學科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如何調整、適應由hybridity而引起的文學領域和各個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的變化。
由此得出,巴爾提出的“概念旅行”是要在各種層面上反思概念的發(fā)展、變化軌跡:在單詞和概念之間、概念和物體之間、不同學科之間、不同概念之間,如巴爾所說,“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行走于不同學科間、學者間、歷史時期間,分散在各地的學術團體間”[5]24。不僅要反思它們的異同之處和各種意義,更要作為跨文化、跨學科、跨媒體研究文化的一種方法。不同理論背景下產生的概念可以跨越學科界限,形成當代文化思維更廣闊的研究領域;或者說,“概念從具體的理論框架中凸現(xiàn),從自己的出生地走出來,在文化分析更廣闊的領域中變成思考工具”[9]xv。結果,文化分析成了“尋求創(chuàng)造藝術和人文實踐活動相遇空間的領域”,“產生對圖像、文本、物體、建筑、實踐、手勢和動作的全新解讀”[9]xv。
巴爾對瓜子(glub)的思考是實踐“概念旅行”的又一范例:沿著戈爾茨“詳細分析”的脈絡,由小見大,“小題大做”,將分析對象——小小的瓜子——理解為位于多重領域(如城市美學、移民及流散歷史及生存現(xiàn)狀、種族沖突、文化翻譯等)交匯的地方,使概念在不同學科、不同學者間“旅行”,將不同的理解帶到跨學科的研究背景下,發(fā)出各自的聲音,提出各自的見解。
(一)城市美學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腳步匆匆,日常生活的反復、枯燥逐漸磨滅了人們對日常生活之美的感悟。但是,如果“美學作為日常生活的精神向導,自有必要來引領一種超越的情懷”[10]39,那么問題是如何“引領”這種“超越情懷”呢?
在《食物、形式和可見性》中,巴爾[2]58-59解釋說她在柏林有一種不成熟的感覺,總覺得柏林市中心的街道比別處、比以往更臟,但同時整個城市卻更有活力,這種活力在柏林的藝術世界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隨后她發(fā)現(xiàn)這種感覺源于遍布市區(qū)街道上的瓜子殼,表明這里聚居著來自中東和北非地區(qū)的移民。于是,柏林街頭移民吃瓜子、隨地吐瓜子皮這種隨處可見的現(xiàn)象在藝術家眼里成為挖掘深刻意義的切入點,巴爾將“瓜子”和“柏林藝術世界”這兩個完全不相關的領域聯(lián)系起來,將自己這種難以確定的感性認知與含義豐富的具體形象之間無法預測的、模糊不清的穿梭、搖擺,轉化為她所理解的美感,實現(xiàn)了陸揚[10]39所稱的“換個視角審視日常生活中的美學”。
當換個視角審視日常生活時,這種在常人眼里視而不見但同時又超乎可見的瓜子,在路人眼里只不過是垃圾、或者僅僅表現(xiàn)出異國痕跡的空瓜子殼,巴爾卻將其解讀為一種能夠在西方現(xiàn)代大都市想象空間發(fā)出美學回聲的事物,證明了“美學并非天生就是高雅文化的專利”[10]39。如果日常生活中的美學“更應當是對日常生活世俗惰性的一種超越”[10]39,“深入最平庸的細節(jié)中探隱發(fā)微,發(fā)掘最不平凡的異想天開故事”[10]41,那么巴爾的敏銳觀察和深入洞悉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從平常事物中挖掘出深刻意義。移民美學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眼睛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景:充滿活力、生機勃勃。
巴爾的移民美學市井生活形象要求讀者重新描繪真正的21世紀的柏林,而不是展現(xiàn)給讀者一個頭腦中固有的典型的現(xiàn)代大都市形象。這種去典型化的城市形象才正是典型的柏林風格:創(chuàng)建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性的多民族多元文化,拋棄種族中心主義心態(tài),由多個種族、民族和文化同時創(chuàng)建。這種柏林風格也是德國、西歐,甚至整個西方的風格。以西方為主導的文化概念時刻都在改變,連柏林當地人都會不可思議地發(fā)現(xiàn)自己身處別地。在柏林街頭可以感受到墨西哥、摩洛哥、埃及、韓國的文化氛圍。作者眼中的城市避開了西方現(xiàn)代大都市高樓大廈林立的傳統(tǒng)形象,質疑了西方城市中心的可識別性,模糊了第一世界發(fā)達的大都市與第三世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界限、當地人與外來移民或游客的界限。柏林文化的多元化也預示著人類文化構成的普遍趨勢。
(二)流散
阿拉伯語glub對應的英語單詞是seeds,除了“瓜子”之意,這個詞還有“種子”的意思,因此,glub顯示出生命力,具有生存、發(fā)展的潛力。在希臘語中,“種子”的意思是“耕種、散落”,這種遷移含義可以使glub作為一個語言和視覺的比喻:種子通過不經意的傳播在異國土壤生根、發(fā)芽、成長、繁殖。這種特點很容易將種子與當今人文學科熱門的學術理論術語“流散”(diaspora)*“流散”最初指的是《圣經》中記載的猶太人被迫遣散[11]266,現(xiàn)在可以廣泛地用于亞美尼亞人、非洲人和其他三十多個民族群體的遷移和被殖民化,雖然有些已經不再是被壓迫的對象[11]266-267。流散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至今方興未艾。聯(lián)系起來。
《食物、形式和可見性》中,作者將瓜子/種子的播種、散布的比喻意義發(fā)展成為“流散”概念,表達了流散人群像種子一樣散布和生長。以種子作為比喻探討流散話題,反映了民族主義的中心問題:種子可以生根發(fā)芽,長成參天大樹;但樹木紛繁的枝葉共有一個根系;種子可以在不同地域生長,但它們可能屬于同一物種。當今世界,隨著科技發(fā)展的日新月異和全球化進程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工作、學習、婚姻、探親、旅游等原因,長期、短期離開自己的祖國,處于一種廣義上的流散狀態(tài)。移民、難民等流散群體已不再是少數人,流散也不再是特例,遷移已經成為后現(xiàn)代世界的一種現(xiàn)象、載體,是全球化的一種方式。那么,同根同源的出身在日漸混雜的社會身份形成過程中會激發(fā)怎樣的文學想象?流散主體和流入社會在現(xiàn)代社會大規(guī)模的流動中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許多學者主張,在看到流散群體離開故土的共同點的同時,不應過分強調他們共有一個根系的事實或者一味尋求他們共同的流散背景和特質。例如,保羅·吉爾羅依(Paul Gilroy)[12]反對這種“種族絕對主義”的流散概念,在《黑色大西洋》(TheBlackAtlantic)中他指出,雖然“流散”與“混雜”“異質”“混血”“多文化”等其他許多關鍵術語一樣,也伴隨批判殖民主義者-被殖民者、白人-黑人、西方-東方等二元對立現(xiàn)象出現(xiàn),并在殖民話語中流行、傳播,但是,更應該看到的是流散群體身經百戰(zhàn),他們曾經歷過矛盾、對抗、遷移和多重跨越,在復雜的流散過程中發(fā)展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在文化、語言、種族和民族等方面表現(xiàn)出混雜和異質,并跨越了以這些方面為標準所界定的國家和民族群體邊界。流散含義上的變化對文化認同、權力關系、跨(多)文化、民族主義等提供了新的見解,所以,吉爾羅伊[13]將流散看作“將文化、歷史歸屬機制問題化”的概念,它“打斷了以地域作為確定身份的決定因素”的慣例。也就是說,日漸流行的流散話語在跨文化遷移、種族關系等方面引發(fā)新的意義。
《食物、形式和可見性》探討了新形式的跨文化如何在種族、身份等方面改變對文化認同的理解。作者根據來自突尼斯的移民Tarek的話語——“你知道我們這些人/沒什么事情做,就有了許多閑工夫,/于是買瓜子吃,打發(fā)時間……/這成為一種傳統(tǒng)/與家人一起吃瓜子/晚上有時全家人一起度過/感覺非常好”——指出,吃瓜子打發(fā)時間反映了移民群體的生活狀況[2]62,觸及到阿米爾·慕弗提(Aamir Mufti)[14]總結的“現(xiàn)代社會中少數民族的存在”的主題。當今歐洲國家的外來少數民族生活在東方與西方、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存在差異的環(huán)境中,他們以邊緣、另類的方式與當地人共享著西方社會,時間上代表著所謂的現(xiàn)代之前的時代,空間上占據著邊緣化的位置,他們此時此地沒有完全融入現(xiàn)代西方社會。在荷蘭,一位政客將街上閑逛的摩洛哥年輕人稱為“街道恐怖分子”,要求政府對他們采取相應措施;在法國、德國和英國等西歐多國,頭巾事件數十年持續(xù)上演*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法國等歐洲國家,不斷有來自中東、北非等國家的移民女學生由于佩戴穆斯林頭巾而被學校開除,引發(fā)穆斯林群體的大規(guī)??棺h活動?!?/p>
歐洲政治話語一直關注外來移民帶來的文化沖突和社會問題。作者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將移民生活重新背景化,用當代歐洲主流政治話語以外的其他語匯構想了移民生活:以城市生活為背景,移民的生活充滿了活力,他們具有正能量,雖然受制于全球政治、經濟秩序,但也能一定程度上以自己的方式享受著生活。以此脈絡,作品批判性地在西方主流話語中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追蹤了與全球化方向相反的細節(jié)事例,將移民、流散這個普遍認為充滿負面含義的社會現(xiàn)象理解為豐富西方日常生活、活躍人文藝術世界并為現(xiàn)代大都市面貌增添色彩和現(xiàn)代性典型形象的事件,為當今的移民重新樹立了一種屬于西方現(xiàn)代歷史的主體性,他們正在由西方現(xiàn)代歷史的客體變?yōu)橹黧w,從邊緣走向中心,從東方走到西方,享受著瓜子,享受著街道。
(三)文化翻譯
“翻譯”,即translate,《朗文英語字典》(Longman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1984)是這樣定義的:從一處到另一處、從一種情況到另一種情況的改變、轉化、變動。也就是說,“翻譯”不僅指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也可以廣義地理解為任何事物之間的轉化、轉換,即“翻譯早已經超越了其簡單的語言文字上的轉換功能”[15]5。學者們普遍認可翻譯不僅是簡單的從源語言到目標語言轉化的語言重建過程,更是文化含義的重建[16]。后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Homi Bhabha)認為,文化翻譯的作用在于對文化進行定位,我國學者王寧[15]5在此基礎上,將巴巴的單數的“文化”改為復數,將此作用擴展為“對全球化時代的不同文化進行重新定位”。就像解構主義理論家希利斯·米勒(Hillis Miller)所言,“在某種意義上,即使一部作品被屬于另一個國家和另一種文化的人以原文的形式來閱讀,但它畢竟還是‘被翻譯’,被移位、被轉載了”[15]8。無論是巴巴的“定位”、王寧的“重新定位”,還是米勒的“被移位、被轉載”,他們都注意到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運動狀態(tài),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這種運動狀態(tài)不是簡單的從一處到另一處的位移,本文所關注的更是地理位移發(fā)生后事物產生的種種細微變化及其影響。
《食物、形式和可見性》注意到當地德國人也在逐漸形成吃瓜子的習慣。柏林某堅果店的老板Changizi說道:
他們(顧客們)是誰?/ 穆斯林和德國人/他們……怎么說呢……/介于兩種文化之間/他們發(fā)現(xiàn)我們如何適應新的文化,享受地/坐在一起,聊天、嗑瓜子/他們領會到其中的獨特意義,那種感覺……/于是,他們買上200~300克/然后整晚坐在電視機前吃瓜子[2]66
上述話語表明,一方面,吃瓜子這種習慣成功地融入了柏林,堅果店吸引著外來移民和當地人顧客群;另一方面,這種習慣在逐漸本地化時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消費地點由公共場所轉移到私人空間,傳統(tǒng)的休閑方式為當地年輕人所接受,成為柏林城市街頭“時尚”“花哨”“火爆”等面貌的一部分[2]61。
上面種種變化令人想到了沃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著名的文章《譯者的任務》(TheTaskoftheTranslator)[17],保羅·德·曼(Paul De Man)[18]將此題目理解為“翻譯者的失敗、放棄”。對于本杰明和德·曼來說,翻譯構成了既無法簡單回到原始形式也無法完全發(fā)展成為全新的事物;或者說,翻譯形成的新事物盡管不再是原始形式,卻與原始形式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正如上述引文的“怎么說呢”表明,“介于兩種文化之間”是一種將移民和嗑瓜子的習慣重新背景化的做法,是一種翻譯,它重新定位了外來移民與自己源文化和當地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借鑒本杰明和德·曼提出的翻譯理論必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移民后發(fā)生變故的“新生活”既不能完全回到原始狀態(tài),也無法原封不動地呈現(xiàn)在新的環(huán)境中;翻譯超越了它所發(fā)生的兩個框架,將其他時間和地點與此時、此地纏繞在一起:空間上,將柏林與中東、北非等地區(qū)聯(lián)系起來;時間上,喚起了當地外來移民的移民史。
當今社會,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國家文化的影響,許多文化現(xiàn)象從一個國家移植到另一個國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移植不是簡單的地理意義上的位移,而是經過了增加、刪改、變化等一系列的動作之后逐漸形成了具有本土特點的外來文化。在中國隨處可見的美國快餐不僅在食物品種上增加了中國特色產品(如老北京雞肉卷),而且更為普遍的是快餐放慢了腳步,有時成為午后休閑的小聚場所,有時是年輕人生日派對的地方,有時成為游客歇腳補充能量的地方,有時是孩子們嬉戲娛樂之處……就像德國本地人在自己家里這樣的私人場所享受著外來的本屬于公共場所的瓜子一樣,中國人以自己的慢速度享受著美國快餐。
《食物、形式和可見性》將glub置于多重理論框架中解釋,在不同地域“旅行”,受到不同學科領域理論的影響,其本身的意思和實用價值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在不同的學術背景下呈現(xiàn)出動態(tài)、多變的特點,總之,它變得復雜了。其中,每個領域都貢獻自己領域的一層意義,無論是glub發(fā)生的主體(外來移民)、還是其影響的客體(當地人、游客),與此相關的任何一方都能在此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層意思,而這些意義最終也無法窮盡所有的理解。由glub引發(fā)的概念旅行表明文化分析中定義相對固定的學科基本要素如方法、對象、領域等在不同學科研究中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改變。當某一概念跨越學科界限后,研究者需要考慮研究客體對當前社會形勢產生怎樣的影響。進一步而言,當研究客體變?yōu)橛绊懮鐣l(fā)展的主體時,產生的社會意義滲透進我們所說的“文化”,這時,“文化”成為新舊意義交流、互動的平臺。在這一系列動態(tài)過程中,概念旅行最終影響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1] Zizek S.Looking Awry:An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2.
[2] Bal M.Food,form,and visibility:glub and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J].Postcolonial Studies,2005,8(1):51-73.
[3] Geertz C.Thick description:towards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Selected Essays.New York:Basic Books,1973:3-30.
[4] Bal M.Introduction[M]∥Gonzales B,Bal M.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Analysis:Expos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rpretat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14.
[5] Bal M.Travelling Concepts in the Humanities:A Rough Guide[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2.
[6] Said E W.Traveling theory[M]∥Said E W.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226-247.
[7] Clifford J.Notes on travel and theory[J].Inscriptions,1989,5:177-186.
[8] Clifford J.Traveling cultures[M]∥Grossberg L,Nelson C,Treichler P A.Cultural Studies.New York:Routledge,1992:96-116.
[9] Pollock G.New encounters[M]∥Pollock G.Conceptual Odysseys:Passages to Cultural Analysis.London:I.B.Tauris,2007:13-17.
[10] 陸揚.超越日常生活[J].文藝爭鳴,2009(5):35-41.
[11] Cohen R.Diasporas and the nation-state:from victims to challengers[M]∥Vertovec S,Cohen R.Migration,Diasporas and Transnationalism.Cheltenham:Edward Elgar,1999:266-279.
[12] Gilroy P.The Black Atlantic: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M].Cambrideg,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3] Gilroy P.Diaspora and the detours of identity[M]∥Woodward K.Identity and Difference.London:Sage,1997:299-343.
[14] Mufti A R.Auerbach in Istanbul:Edward Said,secular criticism,and the question of minority culture[J].Critical Inquiry,1998,25(1):95-125.
[15] 王寧.翻譯與文化的重新定位[J].中國翻譯,2013(2):5-11.
[16] Biguenet J,Schulte R.Introduction[M]∥Biguenet J,Schulte R.The Craft of Transl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7-16.
[17] Benjamin W.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M]∥Arendt H.Illuminations.New York:Schocken,1968:69-82.
[18] de Man P.“Conclusions”:Walter Benjamin’s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M]∥de Man P.The Resistance to Theory.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6:73-105.
(編輯: 鞏紅曉)
“TravelingConcepts”in“Food,Form,andVisibility:GlubandtheAestheticsofEverydayLife”
ChengMei,CaoHailing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2016-01-02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西方文學中的‘野蠻’敘事”(教外司留[2013]693)
程 梅(197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流散文學。E-mail:chengmei@nankai.edu.cn
I 106
A
1009-895X(2017)03-0246-06
10.13256/j.cnki.jusst.sse.2017.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