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祥磊
摘 要 由于濕陷性黃土在一定的壓力或自重壓力下,受到水浸濕之后,會嚴重破壞到其土體結構,從而降低地基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因此,如果想要從根本上提高路基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確保工程質量,那么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方法對濕陷性黃土地基進行處理。目前,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的方法主要包括強夯法、換填法、擠密樁以及預浸水處理等。在這些方法中,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強夯法。
關鍵詞 濕陷性影響 強夯技術施工 方案設計
中圖分類號:TU472 文獻標識碼:A
強夯技術是持續(xù)將夯錘升到相對的高度后,直接砸擊地面給地基土以超強的砸擊和地基顫動能量,進而壓縮了地面土層的原有空隙,土顆粒重新排列,經(jīng)時效壓密達到固結,從而提高地基承載力,降低其壓縮性并減小或消除土體濕陷性的一種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也是目前處理濕陷性黃土最為常用和經(jīng)濟的地基處理方法之一。本文闡述了濕陷性黃土的機理和影響濕陷性黃土的因素,并根據(jù)工程實例,判斷其地基土的濕陷性等級,并對其采用強夯法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進行了設計,最后對其進行質量檢驗。
1黃土濕陷的機理及方案選擇
(1)將黃土的微觀結構特征、孔隙特征與黃土的濕陷機理結合起來研究,這樣就能揭示黃土的工程性質的本質特征:黃土結構比較疏松,還有多孔性,特別是結構性孔隙是黃土濕陷性的第一空間條件,也可以稱為第一層次原因;黃土中不抗水顆粒之間的聯(lián)結,是濕陷性的第一重要條件,也可以稱為第二層次原因;黃土中不抗水顆粒之間的聯(lián)結主要是粘土中的水-膠的聯(lián)結,以及可溶鹽及溶液中離子的種類、濃度都會對濕陷性造成影響。
(2)濕陷性黃土地基常用的處理方法包括墊層法、強夯法、擠密法、預浸水法等。本工程濕陷性地基土分布于整個擬建場地,需要整體處理,周邊建筑物及居民距場區(qū)距離較遠,采用挖隔振溝措施可消除強夯振動的影響。綜合考慮,本工程采用強夯法進行消除濕陷性處理,該方法施工周期短,施工質量易于控制,施工費用較低。
2影響黃土濕陷性的因素
2.1粒間的組成對濕陷性的影響
試驗說明,粘粒含量越少,濕陷性越強。粘粒在黃土的結構中主要起膠結作用,尤其是<0.002mm的細粘粒,它所起的膠結作用更加明顯。粘粒含量少時,黃土骨架的膠結形式主要是薄膜式,所以這種膠結強度較低,容易破壞,從而濕陷性強;粘粒含量高時,黃土骨架的膠結形式多為鑲嵌式,故這種膠結強度高,不容易破壞,從而濕陷性弱。一般來說,黃土中的粘粒含量超過30%時,濕陷性就會基本消失。
2.2可溶鹽含量對濕陷性的影響
可溶鹽包括易溶鹽、中溶鹽和難溶鹽3種。由于可溶鹽在固態(tài)時對土粒起膠結作用,但是溶解后即呈離子狀態(tài)時就會與土粒表面吸附的陽離子發(fā)生置換,所以影響到黃土的濕陷性。一般認為易溶鹽(NaCl,KCl,Na2SO3,Na2CO3)含量高時黃土的濕陷性強;中溶鹽(CaSO4)含量多時濕陷性也越大;難溶鹽(CaCO3)在黃土中既起骨架的作用又起膠結的作用,即難溶鹽的含量越多,濕陷性就越弱。
2.3含水率對濕陷性的影響
天然含水率比較低的黃土濕陷性較強,而天然含水率高的黃土濕陷性就比較弱。所以,當天然含水率>25%時,或者處于地下水位以下時,黃土就沒有濕陷性了。
2.4干重度對濕陷性的影響
黃土的干重度越小,孔隙比就越大,濕陷系數(shù)也就越大。一般認為當干重度>15kN/m3時,黃土的濕陷性基本上就沒了。
3工程概況
某住宅小區(qū)的地基處理,該工程上部建筑由4根截面尺寸為600mm€?00mm的柱子承重,每根柱子上的結構荷載設計值為M=850kN·m,N=7580kN;絕對高程為856.0m,場地平坦,上部覆蓋黃土層>70m。地質勘察深度范圍內(nèi)地層均屬第四紀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洪積形成的,地層分布連續(xù)且比較穩(wěn)定,主要由黃土狀粉土、黃土狀粉質粘土及老黃土構成,自上而下依次分為6層,各層地基土天然承載力特征值見表1所示(表中承載力未考慮土層浸水后承載力大幅下降的結果)。
4濕陷類型及濕陷等級的評價
根據(jù)《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規(guī)范》地基土自重濕陷量 zs、地基土的濕陷量計算值 s:
2s= 0 zsihi (1) s= sihi (2) 式中 zsi, si-分別為第 i 層土的自重濕陷系數(shù)和濕陷系數(shù); 0-因土質、地區(qū)而異的修正系數(shù); -考慮受水浸濕和側向擠出的修正系數(shù);hi-第 i 層土厚。計算得出結論,濕陷量計算評價見表2所示。
該工程中綜合考慮了以下2個因素對地基濕陷性的評價為:①該建筑為非用水建筑物;②在場地周圍地質環(huán)境不發(fā)生重大改變的情況下,該場地地下水位上升至現(xiàn)勘察深度范圍內(nèi)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此,該工程可按自重Ⅲ級嚴重濕陷性來考慮,濕陷性土層為 1,2,3層。所以,對該工程濕陷性地基的處理考慮采用的方案是:強夯法+樁基礎共同消除黃土的濕陷性的影響。
5強夯施工方案設計
強夯方案設計是地基處理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至關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方案設計要根據(jù)地基處理的目的、工程地質條件,合理地選擇強夯能級、夯點間距、夯擊擊數(shù)及施工工藝,還要考慮錘形、錘重等因素。
5.1強夯能級
使用的能級主要取決于要求消除濕陷的深度,消除濕陷的深度越深,使用的能級也就越大,一般可用Menard修正公式估算有效加固深度為H= (3)式中 W-夯錘錘重;h-重錘落高; -有效加固深度的修正系數(shù)。在擬建工程場地,采用6000kN.m能級強夯,用式(3)估算的有效加固深度為7.5m,滿足要求。
5.2夯擊點布置及間距
該工程設計采用等邊三角形的布置形式,夯擊點間距取決于基礎布置、加固上層厚度和土質條件等因素;由于基礎的應力擴散作用,強夯處理范圍應大于建筑物基礎范圍,每邊超出基礎外緣的寬度宜為設計處理深度的1/2~2/3。加固土層厚、土質差、透水性弱、含水率高的粘性土,夯點間距宜大,故夯錘底直徑為3.5m,夯擊點間距宜取為6.5m,落距20m。
5.3夯擊次數(shù)及間歇時間
夯擊次數(shù)是取得較好夯實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應根據(jù)地層特點通過試驗選擇最佳擊數(shù)。在該工程,單點1次連續(xù)夯擊數(shù)宜為8~10擊,可以根據(jù)工程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間歇時間,是指相鄰夯擊2遍之間的時間間隔。對于濕陷性黃土,孔隙水壓力的峰值出現(xiàn)在夯擊完后的一瞬間,每遍的總夯擊能越大,則孔隙水壓力消散所用的時間就越長,孔隙水壓力消散,地基上穩(wěn)定后,才能夠進行新的夯擊作業(yè),一般情況下28d左右才能消散。因此,該工程的間歇時間取28d。
6強夯技術質量控制
6.1載荷試驗檢驗
對經(jīng)過強夯的場地進行載荷試驗檢驗強夯效果。最大加荷量為60t,P-S曲線較平緩,沒有出現(xiàn)明顯拐點、加荷量大于設計荷載25t的2倍還多,按S/b=0.01,S是沉降量,b為承壓板寬度,不超過加載值的1/2,故該點的地基承載力基本值取為30t,對應的沉降量S為5.5mm。
6.2土工試驗檢驗
在夯實前后取土樣進行土工試驗,得到夯實前后的土的物理指標,見表3所示。
通過以上檢驗結果可知,采用強夯的方法,夯實前后土層強度和土性參數(shù)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固效果非常顯著,基本上消除了黃土的濕陷性。
7結語
強夯法在處理濕陷性黃上地基工程中,已經(jīng)得到廣泛應用,該方法具有處理效果好、造價低、工期短等特點。濕陷性黃土又稱為大孔土,其特性是指黃土在一定壓力作用下,受水浸濕后,土的結構迅速破壞,發(fā)生顯著的濕陷變形,強度也隨之迅速降低。黃土的濕陷性一般會導致地基承載力不足,不能滿足建筑設計的承載要求,還會給已有建筑物、構筑物帶來不均勻沉降等問題,對建筑物的安全正常使用造成很大的威脅。因此,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建筑的設計中,如何處理好地基的濕陷性非常必要。文中計算了強夯治理濕陷性黃土有效加固深度、加固后地基承載力的影響,結果表明,通過強夯的方法可以消除地基濕陷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石成達.淺談強夯法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地基處理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5(29).
[2] 鄭翔.強夯法在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3] 周春雨.強夯法在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中的應用[J].交通科技與經(jīng)濟,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