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音
每時每刻,我們無不在聆聽,在審視這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命帶來的悲歡交錯。然而,當你翻開一本書,摩挲著微微泛黃的紙頁;當你細煮一壺水,看卷曲的茶葉在這一泓打碎了的陽光中舒展翻滾;當你找出塵封已久的古琴,輕撫每一根弦,悠揚的琴聲飄轉(zhuǎn)而來……你感受到紙的粗糙、茶的暖意、弦的輕盈了嗎?是否感受到生命的觸感?
生命是有觸感的。
寧夏固原,每年六七月份,回鄉(xiāng)的麥客們便開始了奔波的步伐。一把鋒利的鐮刀,一條擦汗的毛巾,背朝驕陽,與時間賽跑,為收成拼命。繭與木把被汗水貼在一起,伴隨著鐮刀的咔嚓聲,麥子成了捆,汗也流成了河。《白鹿原》中,陳忠實先生筆下的鹿兆謙就是這樣一個麥客,他們的存在,是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的一種象征。當他們置身于麥田之中,就好像生命與麥子緊緊地貼在一起,有一種余溫留在麥上,有一種觸感縈繞手心。
然而,隨著工業(yè)的腳步,古老職業(yè)和悠久的傳說,正在被機械一茬茬收割殆盡。播種、施肥、澆水、收割,如今的麥田不再需要麥客,機器讓更多農(nóng)民從辛勞中解脫,但同時也使麥子沒有了觸感。揉成的面變得冰冷,做成的饃沒有了以前那種豐收的味道。
麥客與麥田的觸感已是回不去的歷史,或許我們尚可稱之為工業(yè)時代的向前發(fā)展,但日常生活中的體會不盡如此。
更多的人得益于手機、電腦的“幫助”,成了低頭族。工作時,全身心投入于眼前屏幕上的每條消息,每項任務(wù);閑暇之余,又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手機朋友圈。新的科技,在看似改善了生活的同時,侵占了我們的生活。
孩子們通過屏幕“看見”了世界,卻不知道泥土的黏稠,合歡的芳香,夏蟲的喧嚷。生命僅僅被局限于那一方小小的光亮之中,它取代了書香,取代了琴瑟,取代了腳步,完完全全地進入生命中。不!是生命沉浸其中。
而今的生命沒有了觸感,機器取代汗水的同時,快讓人們忘記了一棵麥長成的不易,忘記了絲織品中的一針一線。所謂“粒粒皆辛苦”的汗水和“臨行密密縫”的母愛正在漸漸成為過去。
可是,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yīng)該被機器和電子產(chǎn)品禁錮住步伐。機器可以代替人的工作,但不應(yīng)該代替我們生活,那樣便使得原本應(yīng)該方便生活的工具成了體驗生活的阻礙。適時地放下手機罷,遠離轟鳴作響的機器,用心體會生命應(yīng)有的觸感。
(編輯:關(guān)曉星)
評點:錢湘健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快餐、冷凍速食、掌上閱讀、網(wǎng)絡(luò)購物、機器生產(chǎn)……生活快速了,便利了,但人也浮躁了,功利了。我們在得到的同時又失去了什么呢?一份溫馨,一份寧靜,一份詩意,一份人情,甚而是一份心靈的觸感!作者從生活中的種種現(xiàn)象談起,層層深入,顯示出作者的思想深度。文章語言優(yōu)美,富有哲理,給讀者以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