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云
【摘要】語文是一門必修課,其教學內(nèi)容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多要素的美學系統(tǒng),它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含著極其豐富、極其深刻的美學內(nèi)容。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一項新的內(nèi)容?!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指導學生“閱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能力”,“提升審美境界”。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深厚的精神底蘊。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的能力,這不僅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時代需要、人文素養(yǎng)的需要,更是學校學生現(xiàn)狀的需要。
一、培養(yǎng)學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語文的內(nèi)容包括極為豐富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文質(zhì)兼美、膾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內(nèi)容深邃,藝術形式完善,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幾乎每篇課文都能給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啟迪,是美育得天獨厚的資源。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充分挖掘、發(fā)揮作品中美的力量,就能觸動學生思想上、感情上的琴弦,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審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一篇好的課文,無論什么文體,都能給人美的享受。而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的,語文老師就是美的活動的誘導者、組織者。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美,老師就要站在美育的高度,做好“美的使者”的工作。朱自清說“欣賞是情感的操練?!币驗槲恼虏皇菬o情物,所以學習者必須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自化其身”,成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讓整個心境由審美對象所引起或愛或憎,或哀或樂的美感過程中,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正因為這樣,在語文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人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內(nèi)心世界。例如在講解古代詩文作品的時候,不僅要告訴學生作品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和歷史事件,還應該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情緒推動下創(chuàng)作作品的,以及作品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個人情感和社會心理,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更容易和作品表現(xiàn)的情感溝通,產(chǎn)生共鳴。如教學《芙蕖》,就必須在認識作者銳意求新的創(chuàng)作觀的同時,了解文中也滲透著作者作為舊時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否則就無法理解作者對芙蕖“嗜之如命”的那份癡情和“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的評價。
二、培養(yǎng)學生正確鑒賞美的能力
審美對象形象性的特點決定了人們的審美活動不是靠抽象思維的判斷、推理進行,而是用形象思維,從對美的事物的直接感覺開始,進而把握美、領悟美。因此,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的審美感官,使他們能夠透過文字對它所展示的色彩、音韻、節(jié)奏、結構等形式因素有敏銳的感知力。以色彩為例,高明的作家在描寫事物時,常常會借助色彩來傳達內(nèi)心的感受。譬如《藥》的結尾的景物描寫,作者運用的是連串的冷色調(diào):兩頂“花白的頭發(fā)”、“幾朵青白的零星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鐵鑄一般的烏鴉”,即使有一點暖色,也淹沒在冷色之中,“一個破舊的朱漆圓籃,外掛一串錢錠”……顯然,要充分理解作者借這“安特萊夫式的陰冷”達到烘托悲劇氛圍的創(chuàng)作意圖,就必須引導學生去感覺色彩的審美意味,把它當作一幅畫去欣賞。有時,還可以把一篇文章當作一支樂曲來欣賞。很多情文并茂的佳作,總有一種音樂感。有的似玉簫,如怨如訴;有的如羌笛,哀婉悠揚;有的似銅管,渾厚雄壯;有的像小號,激越騰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綠》,前者像一支情思依依的小調(diào),蕩漾著風月淡雅的幽思;后者像一支艷麗明快的小曲,散發(fā)著春意濃烈的氤氳。讀《綠》的樂章時,要引導學生在簡捷明快的基調(diào)中去感覺“詫異”的心情;讀《荷塘月色》的樂章,要引導學生在悠揚輕松的節(jié)奏旋律里,品味淡淡的“哀愁”與“喜悅”撞擊的情韻。
三、培養(yǎng)學生想象美、表達美的能力
想象是審美的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美的欣賞和美的創(chuàng)造。但我們有一些教師對教材的分析過細過實,沒有留給學生想象的余地。接受美學創(chuàng)始人伊瑟爾指出,文學作品中存在著意義“空白和不確定性”,各語義單位之間存在著連接的“空缺”,這些成為激發(fā)誘導讀者進行創(chuàng)造性填補和想象性連接的基本驅(qū)動力,它會發(fā)出“一種尋求缺失的連接的無言邀請”。讀者在閱讀時,如不用想象將這些不確定因素敲定,將這些空白填滿,他就無法完成對作品的審美欣賞。如《項鏈》的結尾是小說的高潮部分,有一位優(yōu)秀老師講到這里時,用深沉的語調(diào)念道:“唉!我可憐的瑪?shù)贅返拢】墒俏夷且粧焓羌俚?,至多值五百法郎!……”念完了她緊閉著嘴唇,久久地不開腔,教室里一片寂靜。這樣一個短暫的空白留給學生的其實是一片諾大的想象空間,看似平靜的水面下實際上潮流洶涌。果然,當老師提出“你認為瑪?shù)贍柕碌弥楁準羌俚囊院髸惺裁幢憩F(xiàn)”時,同學們紛紛舉手,發(fā)言十分踴躍。藝術是相通的,語文教師還可以借助其它藝術形式來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比如可以讓學生聽貝多芬的《春天奏鳴曲》,然后寫《春天奏鳴曲——聽音樂作文》。學生在反復讀解音樂形象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由悠揚抒情的旋律演繹出和煦的春風、溫暖的陽光、飛翔的小鳥,還有藍天、白云、綠樹、紅花以及快樂的游人。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想象真的是一把打開學生靈感心窗的鑰匙。
總之,語文是一門必修課,其教學內(nèi)容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多要素的美學系統(tǒng),它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含著極其豐富、極其深刻的美學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這些作品時,就要緊密結合學科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并努力運用教學手段將這種美展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在挖掘教材之美以及意境之美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文學藝術審美素養(yǎng)和文學藝術審美能力,提高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以及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