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雅爾圖
摘 要 新聞報道主要指將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真實存在的事情實時報道出來,新聞報道不僅要求還原事情本身的發(fā)生過程和中心思想,而且還必須站在實事求是的角度上對事情的始末進行闡述。因為新聞報道具有很多特點,而真實性作為其存在基礎保障,必須貫穿于整個報道的始末。筆者就如何提高新聞報道真實性發(fā)表幾點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新聞報道;真實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4-0124-02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在本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并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嚴格按照新聞傳播的規(guī)律辦事,用事實來描述事實,確保新聞報道的準確性,本次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將新聞輿論工作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提高新聞報道真實性具有重要意義。
1 提高新聞報道真實性的意義
第一,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其生命。眾所周知,新聞媒體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是向公眾傳播準確、真實、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這也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新聞報道必須真實地將事情的真相告知公眾,將事物的真實面目客觀的反應出來,因此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不僅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學的基本要義。即便國內(nèi)外新聞學理論對于新聞一詞的解釋不同,但是所有的新聞定義中均包含了“真實”二字。
第二,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提高新聞引導能力,正確引導輿論的重要保證。真實作為導向的基本前提,假如失去了真實性,導向也就變成了空頭支票。因此正確的輿論導向,必須建立在真實的新聞報道基礎上,如若不然,導向也必然是錯誤的。
第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影響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新聞媒體的力量來源于社會公信力,特別是在一個規(guī)范的市場體系和社會環(huán)境中,公信力是新聞媒體永恒追求的核心。而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報道的質量,而衡量新聞報道質量高低又離不開新聞的真實性作保障[1]。
2 新聞報道對真實性的要求
新聞報道最大的特點便是在真實性的前提下用事實說話,在對國際時事和社會時間進行闡述過程中,要求信息必須典型性、準確性以及簡明性。新聞報道是以文字的形式將真實事件表達出來,是在事件原有的模式中存在的,需要對五要素重新組成才能完成,換而言之就是新聞報道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fā)生的經(jīng)過、時間發(fā)生的原因等均必須清楚、準確且簡潔明了,要保證新聞報道實效性的同時,還必須要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真實性本身作為新聞報道事件的本身面貌,無論是新聞采訪人員還是報道人員均不能擅自添加個人的主觀看法和意見,要遵循事件的本真,把握好事件發(fā)生的始末以及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新聞報道真實性的最基本要求為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客觀性,二者切不可相違背,唯有實現(xiàn)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才能保證其真實性,與此同時,新聞報道的客觀性還離不開真實性做證明和引導,這樣才能成就一條完整的新聞報道。
3 提高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對策
3.1 從全局入手,注重新聞整體真實性
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不單單指單篇報道的微觀真實,還應該注意新聞傳媒整體的真實性。當前,大眾傳媒已經(jīng)成為反應社會的一面鏡子,是公眾對客觀世界正確認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報紙中反應的客觀事件是否與公眾感知的客觀事件相吻合,是判斷一張報紙整體是否真實的重要依據(jù)。因此報紙中的新聞報道不能片面追求某個事件的真實性,更不可以點帶面,以偏概全,否則就讓大眾傳媒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特別是當前傳媒體制下,新聞的采編管理主要執(zhí)行的是行業(yè)線條制度,如此導致很多新聞記者編輯對自身負責的部門、條線以及專業(yè)比較熟悉,但是缺乏對全局情況和社會統(tǒng)籌發(fā)展的了解。為此,各個新聞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中央重要精神的學習和傳達,以便更好把握政策趨勢,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2]。
3.2 加強對新聞事實的調(diào)研
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這也是指導我們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唯有堅持在新聞報道中加強對事實的調(diào)查研究,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近年來,個別新聞工作者為了節(jié)約時間和精力,在對某些事實報道之前沒有深入的進行采訪和調(diào)查,甚至還有個別記者在對會議類新聞進行報道時連會議內(nèi)容和參會人員都沒有,僅僅是根據(jù)會議材料來編寫新聞稿件,影響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3.3 處理好新聞記者與被采訪對象的關系
在對新聞進行現(xiàn)場采訪過程中,作為新聞記者必須正確處理好自己與被采訪對象的關系,即在跟被采訪對象交流時,要保持平等關系,不可以仰視或者輕視的態(tài)度來面對被采訪對象。個別新聞記者在采訪時常常會存在語氣生硬、咄咄逼人等現(xiàn)象,如此便容易讓被采訪者感覺被審問一樣。因此要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還需要處理好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關系。例如,新聞記者在采訪農(nóng)民工時,其采訪意圖主要是向大眾揭露農(nóng)民工待遇差、生活環(huán)境差、老板拖欠工資等現(xiàn)狀,而并非去揭露農(nóng)民工在城市中的各種不文明現(xiàn)象。另外,當被采訪對象社會地位高,個別新聞記者采訪時過于緊張,語言缺乏邏輯性,如此便導致媒體的客觀性下降。因此作為新聞記者,自身必須要正確處理好與被采訪對象的關系,切不可出現(xiàn)客觀扭曲事實的現(xiàn)象,采訪應該建立在充分尊重被采訪者的基礎上[3]。
3.4 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
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除了要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理論素養(yǎng)和宏觀把握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該具有較強的新聞專業(yè)水平和優(yōu)秀的職業(yè)精神。這便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專業(yè)主義思想理念,堅守真理,敬業(yè)奉獻。這些職業(yè)精神都是以新聞專業(yè)理念為基礎,包括新聞工作者社會理想精神、使命意識等。健康的媒體有利于構建健康的社會,對于健康新聞而言,新聞工作者健康的人格、高雅的情緒、良好的教養(yǎng)、高尚的心靈和清新的文風尤為關鍵,關系到社會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當前,新聞工作者屬于公眾人物和公眾知識分子,其共同指向在于為人民服務,同時人格力量是推動社會迅速發(fā)展的不竭動力。除此之外,新聞工作者還應該注意改變自身新聞理念,要始終遵循新聞本身的客觀規(guī)律,所有新聞均以事實作為依據(jù)。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聞其最大的特點便是通過別致的現(xiàn)場感和參與感帶給公眾真實感受,這也是體現(xiàn)新聞價值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必須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在這個前提下將新聞以不同的形式呈獻給大眾,向大眾闡述新聞事實,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新聞事業(yè)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杉.關于電視新聞報道真實性問題的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4(10):99-100.
[2]符小玲.對新聞報道真實性的探討[J].科技資訊,2011(18):220-221.
[3]劉少莉.論新聞報道的真實性[J].新聞傳播,2016(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