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2013年全國公映,這部由趙薇導演的影片揭示了青春的眾多側(cè)面,每一個走過青春的人看后都會泛起陣陣情感的漣漪。在青春永遠的消逝之后,回望那些過往和曾經(jīng)時,每個人都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千年以前的李商隱亦是如此,他也會“思華年”,用詩的形式向他的青春回眸,向他的華年回望?!跺\瑟》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位失卻了青春的詩人(詩人作此詩時約46歲)對其青春的祭奠,是其在青春的墓碑下獻上的最綺麗的花束。
全詩首句“錦瑟無端五十弦”,李商隱之意并非客觀地描寫錦瑟“五十弦”的形態(tài),此句的重心在“無端”二字?!盁o端”,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它既暗示了詩人寫作此詩只是發(fā)自一種“無端”的思緒,還流露出詩人指責錦瑟之意,仿佛指責因錦瑟的“五十弦”,而讓自己驀然回首那塵封的青春歲月?!拔迨摇钡腻\瑟在此成為一種觸發(fā)“華年”之“思”的媒介。詩人“情不知所起”而移情到錦瑟上,因而便成了“錦瑟無端五十弦”?!耙幌乙恢既A年”,“華年”即美麗的青春,意思是說聽到這錦瑟弦弦柱柱上所彈奏出的悲聲,不禁觸動情懷,回想起來那段逝去的青春歲月。尾聯(lián)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情”究竟指怎樣的情懷,我們還得從中間兩聯(lián)入手,分析作者在“華年”之時就云霧氤氳的情愫。
一、青春時節(jié)的迷惘之情
在首聯(lián)以“錦瑟”和“五十弦”等物象為觸發(fā)、起興之后,全詩便完全脫離“錦瑟”這一形象本身真正進入了一種思緒所至的巨大空間。頷聯(lián)中莊生夢蝴蝶的寓言,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后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jīng)何往。句中“曉”字與“華年”相承應(yīng),指生命中的青春時代?!皦簟笔抢硐?,是夢幻青春的寫照,是躍躍欲試的生命向人生搏擊前所振動出的串串音符。一個“迷”字既形容夢境的迷離恍惚,也寫出夢境后的空虛幻滅悵惘迷離,包含著詩人對青春歲月虛渺朦朧、不可把握的迷惘的感慨。
青春時代,呈現(xiàn)的不僅是夢想的多姿多彩,更多的是自我意識的覺醒?!扒f生曉夢迷蝴蝶”還隱含著詩人關(guān)于“我是誰”的詩意的哲學性思考。一個人自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人世間的煩惱便開始包圍住了他。由此而引發(fā)出每個人都在探求一系列形而上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沒有解決,人生的煩惱就永遠像毒蛇一樣緊緊地糾纏住你,你排遣不了,擺脫不了,躲避不了?!安恢苤畨魹楹c,蝴蝶之夢為周與?”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的呢,還是蝴蝶夢中變成莊周呢?逍遙任自然的莊周莊真人都迷惑了。詩人借用這一典故表露了自己在青春歲月里對“我是誰”這一問題思而不得的迷惘之情。
頸聯(lián)中“滄海月明珠有淚”中“鮫人泣珠”的意象本身并不朦朧,但是李商隱將這個典故置于“滄海月明”的背景之下,明月以及明月之下泛光的滄海、珍珠、淚珠這四種意象一齊呈現(xiàn),海天上下星月珍珠迷茫一片,營造出了一種別樣的迷離悵惘的情境。戴叔倫曾說:“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薄八{田日暖玉生煙”,寫出了暖日照耀下的藍田山彌漫著一片揮之不去的煙靄,營造出一種迷茫朦朧的景色,傳達出詩人內(nèi)心無盡的迷惘之情。
二、青春追夢的凄苦之情
頷聯(lián)中“望帝春心托杜鵑”一句運用了“杜鵑泣血”的典故:杜宇號望帝,是傳說中的古蜀國先君,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杜鵑,暮春夜夜啼叫,仍然思念著蜀地人民,其聲哀怨悲凄,以至于口中流血。這一典故一般用作表達思鄉(xiāng)懷人的悲涼情緒,詩人在原典故的基礎(chǔ)上又創(chuàng)造性地加入了“春心”一詞,“春心”指因春天氣息而激發(fā)的意念。杜宇因思念故國的意念死后化身為杜鵑,這杜鵑鳥到了暮春時節(jié)為他哀鳴。如果說杜宇的“春心”是心系故國,魂牽故土,那么詩人的“春心”就是青春時節(jié)蔥蘢的夢想,是確立人生意義的理想,是每一個儒生胸懷天下的壯志。
杜鵑泣血,一個凄苦的傳說。詩人借用此典,可謂意味深長。杜宇生生死死心系故國,李商隱又何嘗不時時刻刻心系夢想。一個“托”字,字面上寫的是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鵑,實際上不僅寫出了詩人追求夢想、死而不已的執(zhí)著,更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追夢歷程中的凄苦之情。這種凄苦,不僅伴隨他的青春歲月,還伴隨他短暫的、不得志的一生。這種凄苦,或許會隨著他的生命的黯然離世而結(jié)束,但命途多舛的詩人卻不能安然離世,只因青春失意,壯志未酬。
三、青春失意的感傷之情
“滄海月明珠有淚”,這句話用了三個典故:第一,“滄海遺珠”。“仁杰舉明經(jīng),……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新唐書狄仁杰傳)第二,“鮫人泣珠”?!澳虾M庥絮o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晉張華《博物志》)第三,“月盈珠圓”。古人認為月虧則珠缺,月盈則珠圓。[1]這三個典故共同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極其感傷凄涼的意境:空闊浩渺的滄海之上,明月當空,朗照宇內(nèi),被遺棄的晶瑩圓潤的明珠,像珠淚一樣讓人憐惜。
“藍田日暖玉生煙”中“藍田”在古代指盛產(chǎn)玉的山,古代人們認為美玉埋在山中,在暖日朗照下會散發(fā)出光氣?!八{田日暖玉生煙”這句詩,創(chuàng)造出一個“玉埋藍田”的意境:暖日朗照,美玉被沉埋于山中,不能向世人展露光潤,只能在暖日的烘照下,默默散發(fā)出微弱的光氣。詩人用此典故不僅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沉潛下僚、懷才不遇的感傷哀憐,還表達了一種對美好事物或理想無法親近和把握的惆悵傷感之情。
縱觀全聯(lián),表面上是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其實暗寓著詩人自己的才華如映月生輝的明珠,如流光溢彩的玉石,竟被遺落在茫茫的碧海之中,深埋在厚厚的泥石之下。昔日的夢想猶如日照玉山而散發(fā)的煙靄,雖美好但可望而不可即。朦朧的意境所流露出的,是失意難遣的無盡感傷之情。這些意象畫面層層重疊、累積,彌漫著一層濃重的悵惘感傷的情思之霧,似隱似現(xiàn),捉摸不定。
四、寥廓天地中的孤寂之情
頸聯(lián)中“滄海月明珠有淚”,描繪了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以鮫人泣淚成珠為主體形象的畫面。滄海無聲,月華如水,耀亮了珍珠;珠光若月,輝映著大海。意境高曠寥廓,清寒襲人,傳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為人們喜愛的珍珠。鮫人的形象已經(jīng)幻化為詩人的形象,詩人在對華年已逝的追思中,也許早已潸然淚下,內(nèi)心一片凄冷,心中充盈著無盡的寂寥與悵惘。
陳子昂有詩云:“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庇朴屏壤斓?,不見古人,不見來者,這是何等的孤獨、寂寥。滄海月明,泣淚成珠,珠如淚滴。如果說暗夜可以隱藏憂傷和孤寂,而在月明滄海之中,憂傷和孤寂卻無處遁藏。滄海是遼闊、廣袤的,而一粒珠子則是小小的,滄海之大更顯珍珠之小,更顯海珠的寂寥與孤獨。詩人以海珠自比,表達了自己在茫茫人世中難以言盡的孤寂凄清。
可以看出,詩歌中間兩聯(lián)用心靈化的意象契合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用隱喻、典故和象征的手法形成含蓄的抒情風格,創(chuàng)造出一種內(nèi)在的、朦朧的審美想象空間,在有限的話語中蘊含無限的意味。詩人那復雜、朦朧的情感就在短短的兩聯(lián)中含蓄地顯露出來,透過這些隱喻、典故和象征,我們可以“涉江采芙蓉”,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感受詩人微妙的情感之流。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對于普通人,往往是人到暮年,追思以往,深憾惘然失落。但天資聰敏的詩人,則事在當初,就早已先知先覺,卻無可奈何,惘然若失。普魯斯特說過:時間摧毀一切,回憶拯救一切。無論是當時的輕度惘然,還是詩人今日的深度惘然,都是時間使然。[2]讀完這首詩,我們常常什么也不想說,因為我們深深地浸漬于一片迷離氤氳的惘然中了。
據(jù)說,天鵝將死,必有哀歌。李商隱寫作此詩的第二年,就隕落鄭州,終年47歲。一首《錦瑟》,其實就是一個面對青春墓碑的老者,神色凝重地對逝去的青春獻祭,獻上一曲不朽的絕唱,祭奠一段迷惘、感傷、凄苦、孤寂的青春歲月。
注釋:
[1]張如如:馮唐易老,壯志難酬的自傷.文史研究[J]. 2015.3
[2]陳子林:《錦瑟》:李商隱的生命之流.湖南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J].2006.11
范開迎,山東日照海曲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