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霞
小學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群體,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的組織還處在初級階段。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對生活積極態(tài)度和對知識的探求精神為目的的重要學科。如何提高品德學科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對于更好地發(fā)揮學科的教育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品德學科的課堂有效性體現在課堂導入、教學設計以及課后延伸的各個方面。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誤區(qū)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基礎上的人文情懷,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和品德,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對知識的探求精神。它包含了多種學科門類,是統(tǒng)籌性科目,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現有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體現出兩方面弊端。一方面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形式性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盲目采用讀教材、講內容的方式以及采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而對社會實踐方面的指導涉及范圍則比較少;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教學理念的有效性認識,沒有使教學內容落實在每一位學生身上以達到學有所用的目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不利于教師在教學中有效性引導,不利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吸收和運用。
二、提升課程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有效的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效的課堂導入從設計問題開始,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計課堂問題時要注意兩個方面。首先是設計的問題要與課程主題相關且具有新意,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打破常規(guī)的教學導入,成功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積極踴躍發(fā)言是調動課堂積極性的基礎。其次是設計的問題要貼近生活實際,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特點就是貼近生活,設計課堂問題時要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生活,每個人都能有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一個成功的教學導入是一節(jié)成功課堂的敲門磚。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第一單元是以“我的鄰里生活”為主題的課堂教學。第一課《鄰居家的小伙伴》采用問題導入:同學們,我們家周圍有很多門,每個門里面都是一家人,我們管我們家周圍的人叫鄰居。你們有鄰居嗎?在鄰居中你有沒有自己的伙伴?請大家介紹一下你的鄰居伙伴。你和鄰居家的小伙伴有沒有發(fā)生過故事,請講給大家聽。同時請學生共同欣賞有關課堂主題的故事《雅各布的故事》,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有效的課堂導入有利于教師順利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期待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集中課堂注意力;貼近生活的課堂教學有利于增進師生感情,增多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教師深入學生中了解學生的特點,達到針對性和有效性統(tǒng)一的教學目的。
(二)多元化的課程設計,優(yōu)化教學過程
課程設計是教師教學方法的體現,多元化的課程設計包括課堂中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通過課堂活動加強課堂內容的理解等多方面。多元化的課程設計要以兩方面為前提:首先是回歸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優(yōu)勢。其次是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有利于師生各司其職,共同完成教學內容。課堂設計要以課本內容為主體,教師應鉆研課本內容,加深內容理解和課堂引導能力,明確教學目的,有針對性的設計及課堂內容,優(yōu)化課程結構和課堂時間安排。同時,也要在課堂中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多以積極的評價為主,適當的鼓勵和肯定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保障。
例如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品德與社會》中《我的勞動感受》一課,課堂設計:第一步:自由發(fā)言。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么最光榮嗎?勞動最光榮,所以在勞動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或者你的體會講給大家聽。第二步:情境設置。組織班級一次大掃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明確分配小組任務和小組長。第三步:合作學習。以這次勞動學生們的感受寫在小紙條上,用“勞動使我……”的方式互相交換勞動心得,請小組代表講小組勞動過程中的趣事。第四步:課上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活動,我們知道“勞動最光榮”的真正含義,我們要從小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幫助身邊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強化課后延伸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體內容,強化課后延伸是鞏固課堂教學的重點。課后延伸主要體現在課堂留白時間的有效利用,也是回歸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表現。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是引導學生思維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吸收和運用課堂內容時要親自深入生活實踐,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互相完善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
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有許多的課堂留白,教師可以給學生分組討論的時間,為每一組分配討論任務,或者分組欣賞有關課堂主題的美文,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教師隨時答疑解惑。如四上第一課《我們的合作》一課,可以根據留白有這樣的設計:第一組,故事欣賞《三個和尚》,分享感受。第二組:問題討論,班干部討論如何裝飾班級,意見各不相同,如何解決矛盾。第三組:“三人四足”游戲,分享活動收獲。第四組:看圖說話,談接力賽的意義。這樣的課后延伸,讓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教學中強化課后延伸教學,充分利用課堂留白,給學生主體發(fā)揮的空間,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能貼近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當然在如何提高品德課堂的教學有效性研究中,需要在教師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還需要教師能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自己的教學體系,在完成教學工作過程中打開新思路,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完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 昆山市玉山鎮(zhèn)同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