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鋒
摘 要: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了外出務工、經(jīng)商的行列,而他們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里。這些“留守兒童”都處在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缺乏科學的管理與引導, 他們中有許多人在性格和心理方面,形成缺陷,給家庭、學校和社會造成安全隱患。因此,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缺陷;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9-008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9.055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密集型工業(yè)勞動力需求量激增,大批農村青壯年踏上了進城務工的征途,而他們的子女大都是咿呀學語的幼童和正值豆蔻的少年,由于長期不在父母身邊,只能留守在農村的家中,從而衍生了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大都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照看,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年邁體弱,加上老人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無法對孩子進行正確有效的教育引導,因而導致“教育斷鏈”,造成孩子心理多方面缺陷,從而影響了這些孩子心理的正常發(fā)展,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尚小,盡管有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監(jiān)管,但是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他們變得沉默寡言、內向孤僻、缺乏自信,拒絕交朋友,性格越來越柔弱內向。
2.自卑敏感。小學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兒童”由于自己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與父母在身邊的兒童相比,更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尤其是學校組織活動時他們的自卑感更加強烈。如:學校開家長會時,別的孩子帶著爸爸或媽媽參加,而自己帶來的是年邁的爺爺、奶奶或是親友;學校開展文藝活動時,別的同學都有父母臨場觀賞助陣,而自己形單影只;每逢節(jié)假日,別的同學可以和父母團聚、旅游、走親訪友,而自己只能在家里做作業(yè)或干家務;當他們看到或聽到其他孩子在父母面前嬉戲打鬧甚至撒嬌時,那種羨慕、嫉妒、孤獨、寂寞油然而生,難免會產生極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
3.敵對叛逆?!傲羰貎和钡母改付己苌倩丶?,爺爺奶奶又疏于管教,這些孩子大都缺乏安全感,總是覺得別人在欺負自己,一點小事就計較當真,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對周圍的一切都持懷疑態(tài)度,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嚴重影響了孩子與他人的社會交往,對教師、監(jiān)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
4.怨恨仇視。“留守兒童”由于長期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羨慕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有的孩子甚至認為家里窮,是因為父母無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還有一些父母為了使孩子接受相對較好的教育,想方設法把孩子安排在老家附近的城市就讀,但是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觀念、生活條件和城市兒童都有差異,因此容易產生對城市兒童的仇視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自私冷漠、沖動易怒,對同學冷嘲熱諷,不能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日積月累便會形成仇視、報復心理,有的甚至出現(xiàn)暴力化傾向,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潛在的安全隱患。
面對“留守兒童”出現(xiàn)的種種不良心理傾向,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育引導。
一、摸清兒童個人情況,建檔立卡
學校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xiàn)記入檔案,包括留守兒童姓名、性別、年齡、行為習慣、道德品質、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智力水平、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病史狀況、與監(jiān)護人相處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每年還要根據(jù)升學及其他情況及時補充、變更檔案。及時分析“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認真研究對策,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思想等方面的困難,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二、開通親情熱線,享受親情
學??梢試L試設立“留守兒童”室,開通“親情熱線”和“師長熱線”,由專職教師擔任“愛心媽媽”角色。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增進孩子與家長的情感交流,使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目前所遇到的孤獨;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了解留守孩子的學習狀況及表現(xiàn)。學校還應嘗試設立“視頻聊天室”,讓“留守兒童”定期與外地打工的父母“見面”通話。這樣務工父母可以“面對面”地了解孩子生活、學習狀況,“留守兒童”感覺父母就在自己身邊,自信心增強了,他們就不再孤僻,不再冷漠了。
三、創(chuàng)建“留守之家”,豐富活動
“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每逢雙休日、節(jié)假日時他們便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tài),部分孩子就會拉幫結派,在社會上尋釁滋事、胡作非為。因此,學校應該積極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寬松的學習、娛樂環(huán)境——“留守兒童之家”。充分利用課外活動、雙休日、節(jié)假日組織“留守兒童”在“留守兒童之家”召開座談會,開展課外閱讀、寫字、畫畫、打球等各類文體活動,豐富他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還可以在“留守兒童之家”為他們舉辦生日宴,給他們送生日禮物、訂生日蛋糕、唱生日歌,讓這些孩子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來自同學、老師、學校和社會的關愛,感覺到愛就在他們身邊,從而激發(fā)情感的健康流露,保障心理健康發(fā)展。
四、開設心理健康課,打開心鎖
為了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學校還要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兒童舉辦心理健康專題教育講座,對他們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將心理知識巧妙地融入到有趣的活動和游戲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尤其要激勵留守兒童參與其中,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參與的快樂,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全面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開設“悄悄話信箱”“心語小屋”等多種心理疏導渠道,讓他們與老師進行“密語內談”式的傾心交流,幫助“留守兒童”消除心理困惑,解開心靈的“疙瘩”,引導他們的心理向著健康快樂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是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因此,需要社會、學校、家庭通力合作,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和諧、溫馨的成長環(huán)境,從而有效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