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瑩
不止一位教育家在教師培訓時強調,真正的教育是喚醒的教育,是激活,而不是灌輸;真正的教育是為人服務、為情感服務,教書是為了育人,激活學生的思維是教學最大的道德。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尤其是語文教學,讓教材成為例子,二度解讀、二度開發(fā),對學生的思維發(fā)起挑戰(zhàn),如何喚醒、如何激活,還是缺少有效的范例。筆者在培訓結束后的工作中不斷思索,嘗試了以學為核心,激發(fā)學生語文訓練、積累、遷移和運用的教學活動設計,以供商榷:
一、學習抓住關鍵詞,揣摩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方法
《掌聲》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五冊課本的第21課,講的是殘疾學生小英在同學們的兩次掌聲的鼓勵和贊美下,由憂郁、自卑到開朗、自信的轉變過程。假如圍繞著小英有什么轉變,以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即使沒有老師指導,學生初讀課文也能理解。文章淺顯易懂,沒有什么難懂的詞句,那么,本課的教學價值在哪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小英憂郁的句子是這句——“小英猶豫了一會兒,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來?!?/p>
如果把句子縮成這樣:小英站了起來。則憂郁的意思全無,比較加入“慢吞吞”和“猶豫了一會兒”,我們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小英”,句子的意思也血肉豐滿起來。以下是筆者所出示的三句句子:
小英站了起來。
小英慢吞吞地站了起來。
小英猶豫了一會兒,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來。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嘗試填空:小英()地站了起來,()。以期出現(xiàn)不一樣的“小英”——快樂的小英、懶洋洋的小英、動作利落的小英……
課文中同樣可以提供的范例:
她總是坐在教室。
她總是站在教室的一角。
她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一個孤僻、自卑、憂郁的小英躍然紙上。同樣的,也可以通過補充關鍵詞語塑造其他不同“小英”的形象。比起反復研究小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這種學生一讀就懂的問題,不如把重點放在研究作者是如何把小英的憂郁、自卑寫出來的,以及體會關鍵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對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由此,學生可以在學和練的過程中,逐步感悟、體會如何圍繞特點,把句子寫具體,以及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活動等描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成功實踐之一。
二、學習抓住語言碎片,感悟關鍵邏輯的方法
如蘇教版國標本語文第六冊的《狼和鹿》,課文用了大量數(shù)據(jù)來表述獵人獵殺狼以后,導致鹿的數(shù)量飆升,森林銳減,不能破壞生物鏈的道理。
其實,關鍵邏輯就是“功臣”和“禍首”。在設計預習學案的基礎上,學生很快能自己梳理出鹿的數(shù)據(jù)變化:四千——十萬——死去六萬——剩下八千。合作討論:關注課文結尾的“人們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捕殺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會發(fā)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會被糟蹋得這么慘;同時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傳染病對鹿群的威脅。而人們特意要保護的鹿,一旦在森林中過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禍首”中的“居然、反倒、倒”。想一想,功臣是什么意思,禍首又是什么意思?找出反映森林、鹿群、狼群和人們變化的句子,想一想,這個故事中的哪些變化是你原本想不到,現(xiàn)在看到后感到驚訝,圍繞課文內容用“居然”這個詞造句告訴大家。
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會發(fā)現(xiàn),圍繞課文內容用“居然”造句的練習,不僅抓住語言的碎片,網(wǎng)住了全文,而且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通過有主題的說話練習,學生有能力、會合作地把課文語言重新整合,既理清了狼和鹿的數(shù)量變化,也明白了不能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了由文本理解向能力發(fā)展的語文學習的質的飛躍,是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生動嘗試之一。
三、學習由一篇到一類,從閱讀輸入到寫作輸出的方法
閱讀與寫作不是割裂的兩部分,而應是相互融合的整體,這在日常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中應該相互滲透、前后照應。如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詹天佑》一課,寫了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一事。以第四小節(jié)為例,寫了詹天佑的所做、所說、所想,做:親自勘測線路、繪圖、計算、請教農民,可以用身體力行、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來歸納;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蟾牛畈欢?,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保憩F(xiàn)了詹天佑嚴謹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可以用一絲不茍來歸納;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這是他做好這件事的思想根源,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精神?!叭獬3?耧L怒號,黃沙漫天,一不小心還有墜入深谷的危險?!钡沫h(huán)境描寫襯托了詹天佑不怕困難,信念堅定的特點。
凡是寫人的文章,總離不開所思、所想、所做、所言,不僅《詹天佑》是這樣,《錢學森》是這樣,《諾貝爾》是這樣,其實聯(lián)系到低年級所學的課文,規(guī)律也是這樣;不僅寫人的文章有規(guī)律,敘事的、說理文等都有一個螺旋上升的規(guī)律,組織學生做一個歸納匯總,不僅對學生學習這一類課文有質的提升,而且對學生寫這一類文章也有理性的指導,由一篇到一類、從閱讀輸入到寫作輸出有很大的意義,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給予充分的小學合作、探究指導,可以分組實施,有研究寫人類的、研究敘事類的、研究說理文等,從中提煉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再集中交流,用學習方式的變革來推動以學為核心的教學轉變。
實現(xiàn)以學為核心的轉變是一個艱難、復雜的過程,也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探索。
【作者單位: 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