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世紅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0065)
中國道路: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歷史邏輯
黎世紅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0065)
馬克思晚年提出落后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特殊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條件決定了近代中國必須而且能夠跨越“卡夫丁峽谷”??缭健翱ǚ蚨{谷”后的中國社會主義必然具有自身的特點,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道路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邏輯結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道路;“卡夫丁峽谷”;歷史邏輯
中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雖然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但并未率先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反而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條件決定了中國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道路。人類歷史從十月革命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選擇社會主義道路。近代中國雖然在跨越“卡夫丁峽谷”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階段,但并不具備社會主義社會所要求的發(fā)達生產力基礎,因而只能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對馬克思關于落后國家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雖然學界的理解存在一定分歧,但把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解為越過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階段的痛苦歷程,則是比較明確的。中國歷史避開了資本主義的痛苦過程,在特殊的條件下雖然沒有經受資本主義制度的痛苦,但也經受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痛苦??缭健翱ǚ蚨{谷”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的必然選擇。
雖然中國在明清時期曾經出現(xiàn)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最終在率先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西方國家侵略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后,各階級都曾經嘗試從本階級的利益出發(fā)探索國家的出路,但歷史最終證明,除了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道路外,其他任何階級所主張的發(fā)展道路都不可能在中國成功。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邏輯結論。
在探索國家出路的問題上,農民階級試圖建立小生產者的平均主義社會——太平天國,但小生產方式不能容納現(xiàn)代化的生產力,不能代表歷史發(fā)展的方向。農民階級轟轟烈烈的探索運動最終只能歸于失敗。農民階級失敗后,地主階級為了挽救統(tǒng)治危機而掀起洋務運動。這場新政運動表明,地主階級中一部分具有危機感的官員已經認識到,中國物質技術的落后導致反侵略戰(zhàn)爭的失敗,中國正遭受數(shù)千年來未有的大變局。洋務派希望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但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離不開現(xiàn)代的生產關系,因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而封建地主階級不可能建立現(xiàn)代的生產關系。階級本質決定了洋務運動不可能超越地主階級的利益,洋務運動的失敗是由這場運動的封建性決定的。封建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無法適應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在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企圖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拯救國家是不可能成功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洋務運動的失敗也是歷史的必然?!爸袑W為體”決定了這場運動不可能與日本明治維新相比。作為封建社會兩個基本的階級力量,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都不可能為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發(fā)展道路。
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探索國家出路的嘗試失敗后,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相繼登上歷史舞臺。資產階級的主張雖然比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先進,因為資本主義道路符合歷史的發(fā)展方向,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件決定了這個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決定了資本主義道路不可能在中國成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因為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而不可能發(fā)展壯大。在“不足切實值百抽五”的關稅稅率下[1]158,關稅不能對民族工業(yè)起到任何保護作用,反而成為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工具,而清政府的海關也長期被英國人控制。在關稅主權被破壞的條件下,民族資本主義必然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強大沖擊,民族資本無法與外國資本競爭。與外國壟斷資本相比,中國民族資本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在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所以,只要中國處于帝國主義侵略之下,就不可能產生一個力量強大的民族資產階級。要形成一個力量強大的民族資產階級,就必須擺脫列強的侵略,贏得民族獨立。而要贏得民族獨立,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必須依賴相對先進的資產階級領導,這就需要一個強大的民族資產階級。這是兩個互為條件的命題,任何一方不成立,另一方就不能成立。所以,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的失敗,根源在于帝國主義的侵略。
國內封建政權與民族資本主義的關系在本質上是對立的,因而很難保護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同光新政和清末新政,都是在維護封建政權的前提下,希圖通過發(fā)展一定的資本主義經濟來鞏固封建主義的上層建筑,挽救危機中的封建政權,封建政權本質上還是資本主義道路的障礙。后來的官僚資本主義之所以得到發(fā)展,是因為其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相結合,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依靠地主階級的支持,控制國家政權,依靠超經濟的掠奪手段,才能急劇膨脹起來。而官僚資本的膨脹又是以民族資本被掠奪為代價的。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內政權,從清政府到北洋軍閥政府,再到國民黨政權,都不能真正保護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民族資本主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受到國內外的壓迫,這就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弱小。不管是維新派,還是革命派,都無力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徹底決裂,不敢舉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即所謂“先天不足”??涤袨椤⒘簡⒊I導的維新運動借助于一部分封建勢力去反對另一部分封建勢力,借助于一部分列強的力量去反對另一部分列強。他們所擁戴和借助的封建勢力與他們所反對的封建勢力相比,則顯得有名無實,因為清政府的實權操縱在西太后手中。維新派借助于一部分帝國主義勢力去反對另一部分帝國主義勢力,實際上也是一種“以夷制夷”的策略。在變法的理論依據上,更是“托古改制”。對封建勢力的根基——封建土地制度,則絲毫不敢觸動。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維新派不可能把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拯救出來,不可能把中國引向一條光明的發(fā)展道路。
資產階級革命派比維新派進步得多了,他們敢于提出三民主義的建國方案,敢于旗幟鮮明地提出“革命反滿”的政治主張,敢于提出“平均地權”和“建立民國”的革命綱領,但不反漢族地主階級的革命只能是很局限的,這為后來的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埋下了伏筆。“平均地權”不能真正解決封建土地制度問題,沒有找到動搖封建勢力根基的正確途徑。在對外問題上,資產階級革命派不能明確提出反帝要求,還要爭取西方列強的支持。所以,他們無力把中國引向一個光明的前途。
在封建社會的基礎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就決定了當時的中國不能獨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因此,中國必須選擇另外一種可能的發(fā)展道路。這就是中國后來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已經排除了資本主義道路的可能性。除了資本主義道路在當時比較先進外,還有社會主義道路可能成為未來的選擇。中國在走完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階段后,既然不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作為歷史可能選項的社會主義道路也就由可能變?yōu)楸厝?。這就是歷史的排中律,即不選擇資本主義道路,就必須選擇一條非資本主義的社會發(fā)展道路,那就是社會主義道路。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并且只能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實現(xiàn)。要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人類歷史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時代。這是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邏輯大前提。從國際條件來看,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人類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階段。十月革命后,人類社會有了比資本主義更優(yōu)越的生產方式,有了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發(fā)展道路。在特殊的國內外條件下,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產力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選擇當時人類社會最先進的發(fā)展道路,這是吸收“資本主義制度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的歷史結論[2]580。
在這個大前提下,如果中國具備社會主義道路選項的小前提,則中國跨越“卡夫丁峽谷”,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就具備了歷史的可能性。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小前提是:
首先,必須有代表這種道路的領導階級,即工人階級。中國工人階級產生于最早的外資在華企業(yè)中,隨著近代各種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而壯大,在五四運動前約200萬人。半封建社會的資本主義經濟就是工人階級產生的條件。工人階級具有其他階級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中國工人階級的一般優(yōu)點和特殊優(yōu)點決定了它能夠成為未來社會發(fā)展道路的領導者。作為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工人階級在反帝愛國的斗爭中登上歷史舞臺,代表著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方向。
其次,代表社會主義道路的領導階級必須具備先進的思想。中國工人階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成長起來,既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有自己的缺點。中國工人階級文化水平不高,理論水平有限,但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思想。在十月革命的啟發(fā)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希望。他們又在五四運動中看到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五四運動后,肩負起救國救民使命的先進知識分子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無產階級思想與文化水平不高的中國工人階級聯(lián)系起來,把世界上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到工人階級中。因此,中國工人階級雖然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卻擁有最先進的理論。這受益于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受益于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先進思想的辛勤傳播。李大釗、陳獨秀等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把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起來,組建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表明,掌握先進思想的工人階級開始領導中國民主革命。中國工人階級成為拯救中國的領導者,代表著中國歷史的未來。
再次,中國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有強大的階級力量作基礎。發(fā)展道路即使很先進,如果沒有強大階級力量的推動作用,即新的社會發(fā)展道路不能代表多數(shù)人的利益,贏得多數(shù)人的支持,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國工人階級自身人數(shù)不足,五四運動前其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低于1%。在當時的條件下,依靠不到總人口1%的階級力量改造國家當然是比較困難的。而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廣大農民階級的利益,也能維護小資產階級的利益。工人階級人數(shù)不足的問題通過與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的聯(lián)盟得到解決。作為工人階級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二七大罷工后就認識到工人階級力量的局限,于是,共產黨開始聯(lián)合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實踐中逐漸把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轉向農民階級。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實際上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農民階級為主力軍,團結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而取得成功的。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成為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推動力量。其中,農民階級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工人階級聯(lián)合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建立起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先后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歷史證明,只有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維護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勞動者的利益,才能維護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利益。如果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那么,窮苦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不可避免地將再次淪為被剝削者和被壓迫者,引起社會革命的矛盾在貧窮落后的國家里必將重新尖銳化,反抗斗爭易成燎原之勢。社會主義道路的階級力量是其他發(fā)展道路不能比的。所以,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中,只有代表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利益的建國方案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方向。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成長起來的中國工人階級,通過先進知識分子的傳播而獲得馬克思主義,并將其作為指導思想,從而克服了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的局限,又通過依靠農民階級的支持而克服了人數(shù)不足的局限,最終完成了改造中國社會的歷史任務,完成了其他任何階級都無法完成的歷史使命。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建立在本國生產力發(fā)展的基礎上,而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先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再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中國并不是因為國內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而要求建立先進的生產關系。但是,從世界范圍來看,新的生產關系在中國的建立毫無疑問是因為舊的生產關系無法適應新的生產力發(fā)展要求。因為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代表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勞動工具是大機器,而不是手工工具。正是因為中國缺少大機器的生產力,中國人民在近代反抗外敵入侵的斗爭中屢遭失敗。沒有先進生產力,就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民族獨立。所以,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中國的建立,也是為了適應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新的生產關系取代舊的生產關系是因為舊的生產關系無法適應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中國近代雖然沒有經歷資本主義充分發(fā)展的歷史階段,但半封建社會存在一定的資本主義經濟。近代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包括外國壟斷資本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雖然這些資本主義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很低,但畢竟具備了一定的近代工業(yè)基礎?!?949年中國使用機器生產的現(xiàn)代工業(yè)產值,占工農業(yè)總產值的 17%左右。”[3]59新中國的國營經濟正是以這些資本主義經濟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1956年,我國工業(yè)產值占工農業(yè)總產值的比例為33.6%[3]59。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這些近代工業(yè)都成為社會主義最初的生產力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并不是在封建社會的基礎上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而是在一定的近代工業(yè)基礎上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在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fā)展的條件下,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并不是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特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并不例外。恰恰相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特殊性”反而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證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歷史普遍規(guī)律的理論是正確的。
由于中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因此,社會主義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這就是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經典理論中的社會主義是有區(qū)別的。這是近代中國跨越“卡夫丁峽谷”后的必然結果。在跨越“卡夫丁峽谷”后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社會,與經典理論關于在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必然存在差別。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發(fā)達的生產力基礎上,社會主義制度缺乏先進的生產力基礎。由于社會生產力沒有完成從手工工具到大機器的轉變,社會主義只能建立在以大量手工工具和少量近代工業(yè)為代表的生產力基礎上,即建立在我國20世紀50年代的生產力水平上。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在社會生產力并未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條件下,中國就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因此,中國社會主義只能處于初級階段。鄧小平說:“現(xiàn)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盵4]225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基本的國情,而這個基本國情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出發(fā)點。社會主義建設如果脫離這一基本國情,就會在實踐中遭到挫折。
其次,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社會主義因素將長期存在下去。在生產關系方面,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不能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因為發(fā)達的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列寧說:“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fā)達的大工業(yè),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于一個農民國家來說就更是如此?!盵5]301中國歷史雖然跨越了“卡夫丁峽谷”,卻缺少現(xiàn)代化的大工業(yè),沒有實現(xiàn)從手工工具到大機器的轉變。而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完成了這種轉變,工業(yè)和農業(yè)都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生產。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完成這種轉變。要實現(xiàn)這一轉變,就需要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因此,我國不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而所有制的非社會主義因素決定了分配制度的非社會主義因素,即實行按勞分配為主的同時,存在多種分配方式。上層建筑方面,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都存在諸多不完善的現(xiàn)象。在思想文化領域,除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外,各種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都存在,迷信思想、小生產者意識、拜金主義、黃毒賭等不良現(xiàn)象都體現(xiàn)了我國文化領域的非社會主義因素。這些現(xiàn)象與社會主義社會性質是不相符的,但在初級階段是難以完全消除的??缭健翱ǚ蚨{谷”的歷史背景決定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特殊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因素與非社會主義因素長期并存。這種并存當然有主次之分,不同于新民主主義社會。
再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初級階段尚不能完全顯示出來。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與理想的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差距,社會主義相對于資本主義的先進性不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社會差別和社會矛盾。因此,中國社會主義在建設過程中一直受到質疑,對社會主義缺乏信心和盲目崇拜西方的社會現(xiàn)象曾經很嚴重。當社會主義建設出現(xiàn)曲折時,懷疑之聲就會甚囂塵上;當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時,懷疑之聲就會減弱。
在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不能完全顯示出來的情況下,必須堅持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才能保證中國社會正確的發(fā)展方向。今天的中國正在以實際成就回答對社會主義道路的疑問。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民眾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必將進一步增強。
[1]丁名楠.帝國主義侵華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高巍翔.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歷史邏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探索[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9(6):56-66.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責任編輯文 川]
2017-07-15
黎世紅(1966 — ),男,重慶潼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D61
A
1008-6390(2017)06-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