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偉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從Incoterms看商務英語語言特征及其翻譯策略
奚偉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不斷深化,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商務環(huán)境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商務英語,因其獨特的跨學科以及跨文化性,給商務交流中的譯者們帶來了很大挑戰(zhàn)。譯者,不但要具備過硬的語言素養(yǎng),更要對商科所涵蓋的內容有所掌握,才能勝任本職工作。文章從商務英語中最具代表性的Incoterms術語入手,分析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及其翻譯策略,并嘗試做出一些建設性思考。
商務英語;Incoterms;語言特征;翻譯策略;跨學科性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人類各種社會化活動中,都缺少不了語言的存在。在商務活動中,語言的重要性更是非比尋常。有學者研究表明,語言對于貿易成本的影響,和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是基本相當的。因此,對于中國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所使用的主要語言——英語,學者們有必要對其作出系統(tǒng)透徹的分析,從而更好地為中國的跨國商務活動服務。
在商務英語體系中,一個理論和實踐中都會反復提及的就是Incoterms。1936年,國際商會ICC(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為了解決全球貿易中出現的術語解釋不一及其帶來的貿易糾紛,從而制定了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簡寫為Incoterms),首版發(fā)布于1936年,故得名Incoterms 1936。在其后數十年的國際貿易發(fā)展中,Incoterms也隨著時代的變化不停更新。最新的版本,是國際商會在2010年討論通過的Incoterms 2010版,其下包括11個術語。但是,Incoterms所涉及的這些術語,其對國際貿易術語的解釋并非是用漢語完成。這就給中國的譯者們提出難度甚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商務英語語言特點和翻譯策略方面。
因為學科交叉,這就使得實際使用中的商務英語,有著極其鮮明的特點,比如用詞準確、精煉、專業(yè)等等。那么,譯者在展開工作之前,必須要對商務英語的語言特征,有著充分的認識。
2.1 嚴謹性
在際的商務操作中,因為個別字詞的翻譯出現偏差而導致貿易糾紛的出現,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和商務活動有關的語言,在遣詞造句上對嚴謹性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從事貿易活動的譯者,在這其中必須對原文保持徹底的忠誠,或許可以在語法或結構上做出改變,但在信息內涵上,譯者必須要做到相等[1]。
以Incoterms貿易術語FOB為例,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陳巖的專著中有這樣一個例子,“We offer to sell pumpkin seeds(snow white)10000 MT US$1200.00 per MT FOB Shanghai/Qingdao, shipment during April”[2]。在國際貿易實際操作中,FOB術語之后要標明指定裝運港。該案例中,FOB術語之后跟的是上海或青島。顯然,賣方對于究竟在上海還是青島裝船,并沒有絕對的把握。因此,更專業(yè)的說法應該是 FOB Chinese Port。合同中缺少專業(yè)的表述,導致的后果就是日后貿易糾紛可能性的增大。所以,用詞嚴謹,這是商務譯者應具有的第一素質。
2.2 專業(yè)性
在商務英語的語言體系中,充斥著大量的專業(yè)術語,這些術語適用于不領域不同專業(yè)的詞匯,是用來科學表達概念的詞匯,具有豐富內涵和外延。術語的用詞極為精準,且有高度代表性,一旦確認下來非經重大變故不會更改。在國際貿易領域,術語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以Incoterms 2010版為例,當中的11個貿易術語如FOB,FAS,CFR等等,一旦在具體貿易實務中被錯誤理解,直接后果就是貿易糾紛發(fā)生的概率大幅增加。
比如FOB,此術語早期常被簡單處理成離岸價,隨著貿易實務的發(fā)展,譯者們發(fā)現這種譯法不夠嚴謹,逐漸將其替換。如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智利共和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中第四章第十七條,就明確將FOB翻譯為“船上交貨價”。在這一條中,該協定還將CIF翻譯為“成本、保險費加運費價格”,并未試圖給CIF術語創(chuàng)造出中文譯名。由此可見,專業(yè)性,這是商務譯者必備的第二素質。
2.3 跨文化性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全方位地參與到了國際貿易事務中。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互聯網讓信息的傳遞得以以秒計算。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與外國的經貿聯系日益緊密??缥幕浑H,已經成了這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以英語為溝通媒介的商務活動逐漸成為日常。如果在商務溝通中對彼此文化背景了解不夠深入,謬誤就會隨之而來。以最簡單的“公司”為例,在漢語中,“公司”一詞可以用來指代任何從事經貿活動的商業(yè)組織,但是同樣具有公司含義的英文單詞company卻并不具備如此廣泛的代表性。不同行業(yè)的公司,其對應的英文名往往大相徑庭。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中并無 company一詞,而是Dalian Wanda Group。匯豐銀行控股公司,英文名中也不見company,而是HSBC Holdings。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其官方網站上顯示的英文名稱則是 Philips Electronics。由此可見,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字意象區(qū)別在商務活動中隨處可見,譯者若不具備過硬的跨文化背景,很容易就會在交際中帶來誤解??缥幕裕@是商務譯者要具備的第三素質。
在必備素質之外,商務譯者們還需要掌握合理的翻譯策略,才能夠在貿易實務中進行實踐指導工作。國內不少學者都結合文學翻譯大家們提出的準則,給商務英語翻譯提供了指導意見。根據這些意見,商務譯者們才能在具體操作時做到有據可依。
3.1 商務英語的翻譯策略
對于跨文化工作者來說,提及翻譯工作,大多數譯者都會想到嚴復先生提到的信達雅三要求,或者是魯迅先生的信與順標準,亦或是傅雷先生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陀^地說,這些大家們提出的翻譯標準,無論是在被提出的年代,還是當代,都是極具參考價值的。但在商務翻譯領域,則有其局限性,大家們的翻譯標準,幾乎都是針對文學翻譯而言。
但是,國際貿易領域中的譯者,即便通曉漢英雙語且了解文化,也未必就能成為一個出色的商務翻譯。究其原因,就是國際貿易領域中,所使用的英語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不僅涉及到商務活動,還涉及到語言學、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會計學、法學和金融學等多種學科。從所涉及的范圍來看,僅僅通曉語言和文化,這必然是不夠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這才是譯者應有的基本功。換言之,商務英語語境下的翻譯,對譯者駕馭語言的能力,提出了近乎嚴苛的要求。
結合商務英語的語言特征來看,嚴復和魯迅等大家們提出的翻譯標準,只能作為原則參考,很難在具體層面上指導商務領域的翻譯工作。商務譯者們必須要結合商科的專業(yè)特點,重新確立翻譯原則和標準。在這方面,國內有不少學者都勇于探索,成為了商務翻譯理論的先行者和實驗者,其中若干有代表性的理論羅列如下:
上海海事大學的翁鳳翔教授提出了4Es標準,具體來說,就是原文語義信息和譯文語義信息對等;原文文體信息和譯文文體信息對等;原文文化信息和譯文文化信息對等,以及原文商務功效和譯文商務功效對等[3]。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劉法公教授,則在專著中提出商務英語翻譯要遵循三大原則:忠實、準確和統(tǒng)一。在專著中,劉法公教授認為,忠實是指譯文要在信息內涵上和原文保持一致,準確是指商務翻譯要避免文學翻譯中常見的夸張、暗喻和換喻等修辭方式,而統(tǒng)一則是指譯名、概念和術語要始終保持一致,絕不能隨意更換譯名[1]。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英語教授常玉田先生則認為,翻譯的最基本任務不是語言的轉換,而是傳達意思、信息和內容。所以,商務英語翻譯不同于文學翻譯和其他文體的翻譯,它必須強調語義對等或等效,做到地道,讓讀者有專業(yè)化的感受,而不是普通的語言描述[4]。
3.2 翻譯策略的具體運用
上述提及的商務英語的語言特征,對譯者來說,是無法回避的挑戰(zhàn)。因此,深厚的跨學科和跨文化知識儲備以及嫻熟的翻譯技巧,都是譯者必備的素質。
3.2.1 通曉文化背景差異
從事國際貿易的譯者,必備素質之一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要能熟練使用目標市場的主流語言,更要了解目標市場的主流文化族群。語言學家胡文仲先生曾提出過觀點,說語言除了受結構規(guī)則限制之外,還會受到使用規(guī)則的制約。這里的使用規(guī)則,是指語言所屬的社會文化,社會文化會決定語言使用的方式和內容是否得體。因此,商務譯者在解決語言差異的過程中,必須要從跨文化的視角出發(fā)。
以汽車品牌Lexus為例,這個歸屬于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旗下的豪華車品牌,誕生于1983年。它的中文譯名,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被叫作凌志,取“壯志凌云”和“凌云之志”之意。這個譯名,雖然在源語音和形態(tài)上順應性不足,但是相當符合中國市場的文化底蘊,能在中國市場的目標消費者心中激起認同感。然而到了2004年,凌志品牌改名為雷克薩斯,時任豐田董事的豐田章男先生解釋此舉是為了統(tǒng)一品牌的全球發(fā)音。顯然,在這個譯名的更換上,豐田并沒有考慮語義傳遞和文化傳遞上的等值,而是完全從企業(yè)的經營角度出發(fā)。這次更名,在當年是頗具爭議的。
與豐田公司有爭議的更名相比,Coca Cola的中文名則堪稱典范,旅英學者蔣彝在20世紀20年代貢獻了“可口可樂”這個神來之筆。在Coca Cola的諸多海外名字中,可口可樂是唯一一個在音譯基礎上做到了意譯的譯名,在翻譯理論剛進入成熟期的百年前,蔣彝先生的翻譯手法完全符合后世學界對商務英語翻譯的理解。無論是以嚴復先生的信達雅三原則來看,還是以翁鳳翔教授的4Es標準來看,蔣彝先生的作品都堪稱典范。
3.2.2 拓展知識面
如前所述,國際貿易中的翻譯,因為牽涉到的學科繁多,往往一份商業(yè)合同或者文案中,會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語言學乃至地理學等多種學科。在處理類似資料的時候,譯者就必須要具備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在筆者的實際教學經歷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所涉及到的CIF術語項下就有大量的類似案例。I的具體含義是Insurance(保險),在國際保險的語境下,average和loss這兩個在文學含義上毫無關聯的單詞,通常是具有相同內涵的。若是一般的文學翻譯,在面對國際保險語境下反復出現的average時,很難會給出恰當且正確的譯文。
再以security為例,具備一定英文常識的譯者會知道public security bureau中的security是安全的意思;而He even gave house as a security.中的security指的是抵押品或擔保品,同樣的security再出現在 Treasury securities are revalued daily中,其意思又改變成證券或者債券。顯而易見,在不同行業(yè)的背景下,security和average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發(fā)生語義上的遷移。對此,若不具備深厚的跨學科知識背景,是很難給出準確翻譯的。
3.2.3 熟練掌握商務英語語法句法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這樣對比過漢英雙語的區(qū)別,他認為在句子結構方面,英語是法治的,而漢語是人治的[5]。王力先生的意思,實際上就是說,英語只要沒有結構上的錯誤,那么多重意思是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去表達的。而漢語,語義是經過字詞直接表述,所以漢語青睞使用不同的短句。在文學翻譯中,英譯漢的試題往往都是長句,但翻譯成中文之后就成了若干個短句。
具體到英語中的商務英語,其特點就更為明顯了。首先是簡單句甚至省略句出現的頻率較高,其次就是長句多、介詞多且句子結構復雜。此外,商務英語的語句中,尤其青睞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以及各類狀語從句和被動語態(tài),這些都增加了理解和翻譯的難度。以王建國先生提供的例句為證,“We hope you will bring forward an outline of your proposal stating in detail the scale of production,marketing arrangement for buy-backproducts and mode of payment etc.so that we can make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your proposal.”[6]從英文表述來看,整個長句只有兩個標點符號,we之后的內容是以從句形式呈現。其對應的中文卻是“希望貴公司能提出一份計劃書綱要,詳細說明該工廠的生產規(guī)模、回購產品的市場安排、支付方式等等,以便我方對貴方計劃書在經濟上的可行性做出初步評估?!痹诙嗵幱⑽囊越樵~和連詞處理的地方,中文都是以符號作為標識。譯者若不能嫻熟操控漢英雙語的語法體系,那么對類似長句將很難準確處理。
3.2.4 熟諳術語和縮略語
據周紹珩先生在其文章中介紹,法國語言學家A.Martinet曾經在《語音演變的經濟原則》一書中提出過關于語言的經濟原則,核心思想是“人在交際和表達上的需要與人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間是有基本沖突的,因此人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會傾向于利用最少的資源成功地完成交際功能。”[7]Martinet的這個觀點,印證了英語語言體系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省略語眾多。在商務英語的情境中,關于縮略語的案例隨處可見,cost and freight通常被展現為 C&F。Letter of credit是很少見的,取而代之的是更簡潔的L/C。
在帥建林先生主編的國際貿易實務教材(第三版)的第五單元,案例研究部分提供的案例中,先后出現了M/T、CIF、L/C、D/S等多個縮略語。文學譯者在面對這些材料時,很難知道M/T的準確含義是metric ton。和M/T這樣的縮略語相比,CIF這樣極為專業(yè)的縮略語對譯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在夏冰的《通過一則案例分析國際貿易術語的適用性問題》一文中,有這樣的一個案例:2013年4月,廣州裕航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與國外客戶簽訂了一份使用CIF術語的貿易合同。合同中有這樣的約定:PRICE TERM:“USD 2000 CIF PER M/T NEW YORK CITY.” INSURANCE TERM:“INSURANCE TO BE EFFECTED BY THE BUYER FOR 110%OF INVOICE VALUE AGAINST F.P.A AS PER OCEAN MARINE CARGO CLAUSES OF THE PEOPLE’S INSURANCE CO.OF CHINA DATE 1.1.1980.”SHIPPMENT:“DURING CARRIAGE BY THE SELLER FOR FCL-DOOR”[8]依照合同描述,買方要負責購買保險,正是這個約定,引起了不必要的紛爭,導致雙方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在這個案例當中,之所以會出現糾紛,原因是合同簽約者對于CIF這三個字母組成的縮略語背后的含義了解不夠深入。在Incoterms 2010版中,CIF項下明確表示貨物保險應該由賣方負責。正是因為合同與通則發(fā)生抵觸,才導致紛爭出現。如果,合同簽約者能夠對CIF這樣的術語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完全可以通過合同補充條款來避免紛爭的發(fā)生。
蓬勃發(fā)展的中國國際貿易,給商務譯者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能輔助中國經濟持續(xù)的欣欣向榮,商務譯者們一直在持續(xù)努力。本文在嘗試性地解構了商務英語的語言特征之外,以Incoterms術語為例,淺談了先驅們在商務英語翻譯策略方面的具體運用,旨在拋磚引玉,為商務英語翻譯的發(fā)展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劉法公.商貿漢英翻譯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22.
[2]陳巖.國際貿易術語慣例與案例分析[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54
[3]翁鳳翔.論商務英語翻譯的4Es標準[J].上海翻譯,2013,(1):34-36.
[4]常玉田.經貿漢譯英教程[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5.
[5]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中國語法理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35.
[6]王建國.當代商務英語翻譯教程[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9:16.
[7]周紹珩.馬丁內的語言功能觀和語言經濟原則[J].當代語言學,1980,(4):7.
[8]夏冰.通過一則案例分析國際貿易術語的適用性問題[J].對外經貿,2015,(1):10.
A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BUSINESS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OTERMS
XI Wei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hina’s foreign trade,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business.Consequently,business English has brought huge challenges to translators in commerci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cultural features.Translators should not only have excellent language literacy,but also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mmerce to be qualified for their own job.This paper analy扎es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business English from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coterms in business English and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thinking.
Business English;Incoterms;Linguistic features;Translation strategies;interdisciplinary
H315.9
:A
:1672-2868(2017)01-0125-05
責任編輯:李 曉
2017-01-04
巢湖學院校級項目(項目編號:XWY-201511)
奚偉(1982-),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商務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