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寧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重慶 400067)
新媒體時代高校共青團開展學風建設的途徑與思考
馬偉寧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重慶 400067)
優(yōu)良的學風,不僅關系高校的長遠發(fā)展,而且關系學生的成長成才。高校共青團承擔著學生思想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社會實踐等多方面的重要工作,其性質和職能與高校的學風建設關系密切。但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學風建設也面臨一系列挑戰(zhàn)。高校共青團應該適應新媒體的發(fā)展,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推動和促進高校學風建設。
新媒體;共青團;學風建設
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或稱之為舊媒體)之后,在信息化時代,借助數(shù)字技術、網絡技術等高科技成果,形成的一種新的傳播手段和傳播形式。[1]根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88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0.3%,手機網民的規(guī)模達到6.02億。2015年新網民最主要的上網設備是手機,使用率為71.5%,較2014年底提升了7.4個百分點。2015年新增網民3951萬,新增加的網民群體中,低齡(19歲以下)群體、大學生群體的占比分別為46.1%、46.4%,這部分人群對互聯(lián)網的使用目的主要是娛樂、溝通,便攜易用的智能手機較好地滿足了其需求。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使大學生的學習途徑更為廣泛和便捷,他們通過網絡,足不出戶就能接觸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但不可否認的是,科技的發(fā)展是把雙刃劍,我們在肯定其積極作用的前提下,也要看到其對大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部分大學生過于依賴網絡和智能手機,既給教師的常規(guī)課堂教學造成了困擾,又會影響自身成績下降,課堂上、校園內隨處可見“低頭一族”。學生懶于動腦,缺乏創(chuàng)新,更有甚者沉迷于網絡無法完成學業(yè),退學者也不在少數(shù)。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高校共青團承擔著學生思想引領、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共青團應與時俱進,適應新媒體的發(fā)展,積極探索新媒體時代加強學風建設的新途徑與新方法,努力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學風,即學習風氣。對于高校而言,廣義的學風主要針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狹義的學風主要針對學生。本文所要探討的學風指狹義的學風,即“學風是學生的學習風氣、學習態(tài)度、方法和風格的總體反映”。[2]學風是高校辦學思想、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生思想品質、學習態(tài)度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xiàn),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及學校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學風對于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共青團作為學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職部門,其工作職能與學風建設關系密切。第一,共青團工作與學風建設有一致的培養(yǎng)目標。學風建設的具體目標是學生的出勤率上升,學生的課堂秩序明顯好轉。同時,學生的考試合格率、等級考試通過率上升,學生的誠信考試普及等。這與高校共青團的工作目標與職能是一致的。只有將高校共青團工作與學風建設工作緊密結合,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人才。第二,共青團工作能為學風建設搭建堅實的活動平臺。一方面,高校共青團承擔著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指導工作,學校要定期進行本科學生科研項目立項,因此,高校共青團要大力開展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教育與創(chuàng)業(yè)培訓,設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基金,扶持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項目,落實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團承擔著營造良好校園文化的重要使命。校園文化具有價值導向、情操陶冶、心理構建、行為約束、集體凝聚和社會輻射等功能,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既對學風建設具有導向作用,又為學風建設提供載體和保障。[3]校園文化是學風建設的重要載體,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校園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高校共青團要積極加強關于學風方面的宣傳設施建設,增加名言警句上墻、文化名人塑像等校園文化景點。充分利用校報、校園APP、宣傳欄等途徑宣傳學風建設的相關要求以及涌現(xiàn)出的先進人物。第三,高校共青團工作與學風建設工作相融合,有助于將共青團工作和學校行政部門工作融合。在高校學風建設中,不同行政部門負責不同的任務,教務處、質量評價處主要負責教師的課堂教學考核及評價,加強教師的課堂管理及評價,有助于學校整體的學風建設。學生處、團委則承擔學生學風建設方案的制定、實施,學風建設的組織落實工作。只有共青團工作與學風建設工作緊密結合,才能使學校各個部門聯(lián)動起來、形成合力,將學風建設工作落到實處,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促進學生成長及成才。
毋庸置疑,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為高校學風建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使學生學習的途徑更為廣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已成為可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不容忽視的是它對學生的學習也產生了消極影響,使高校學風建設面臨新的挑戰(zhàn)。
目前網絡和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已經普及。很多高校都在加強智能校園、數(shù)字化校園的建設。校園網絡,尤其是無線上網技術的覆蓋,使學生利用網絡更加快捷。部分學生由于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不高,將大量時間用在手機聊天和網絡游戲上,忽視學習與實踐。更嚴重的是部分學生不能擺脫智能手機的控制,除了上課,整天蝸居在寢室,與外界的聯(lián)系基本是靠微信、QQ等方式;還有部分學生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人際交往單一,缺乏與教師、同學的交流,造成人際交往困難。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xiàn)了多元化傾向,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介以勢不可擋的趨勢向廣大師生傳遞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其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也乘虛而入。大學生群體自身的分析力、判斷力不強,極易被這些錯誤思想影響和侵蝕。比如,校園網貸成為學生群體中新的消費形式,部分學生通過網絡貸款滿足當前的高消費,少則幾百上千,多則上萬。學生到期不能按時還款,就會遭受放貸人的恐嚇甚至毒打,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這些都給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新媒體雖然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是如果利用不好,也會影響學風的培育。一方面學生長時間上網,通過網絡查閱資料完成教師布置的功課,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容易形成單向思維,影響創(chuàng)新及學術能力的培養(yǎng)。近年來,學生學術造假,通過網絡下載拼接論文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不能不說是新媒體非常典型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有時會過于偏重新媒體的娛樂功能,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等不能自拔,荒廢學業(yè),迷失自我。筆者在參與大學生學風建設過程中對學生課堂使用手機情況做過一項調查:上課基本不用手機的學生很少,而多數(shù)學生表示在課堂上會使用或偶爾使用手機,這直接造成了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同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遇到教師提問,一般不會主動思考,而是更多地依賴網絡的搜索功能。更有甚者,在考試考核中,學生會運用高科技手段作弊,有損考試公平的同時更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效果,達不到考試考核的目的。
創(chuàng)新指提出的理論是前所未有或者具有實質性進步,可實施(或可確認)能產生有益的社會效果,并有利于人與生態(tài)的協(xié)調發(fā)展。[4]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接受新事物的方式更為快捷,但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學生通過網絡接受的知識多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統(tǒng)性。學生遇到問題,直接通過網絡就能找到答案,缺乏探索和思考的過程,從而直接制約創(chuàng)新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萍嫉倪M步與發(fā)展是人類的不懈追求,但大學生處在社會與學校的過渡階段,學校的學風建設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成才,高校共青團作為學風建設的主要推動者,面對新媒體的挑戰(zhàn)應該積極尋求對策,妥善引導,共建良好學風。
2011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優(yōu)良學風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能否營造一個優(yōu)良的學風環(huán)境,關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學發(fā)展和教育事業(yè)的興衰成敗”。高校共青團承擔著大學生思想引領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的重要任務,加強和促進優(yōu)良學風的形成,則成為其重要的工作之一。
高?;鶎訄F組織是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陣地。學生除了上課時間在課堂,更多時間在寢室,加強各個基層團支部的建設,有利于優(yōu)良學風的形成。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鶎訄F支部要想在學風建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就要適應新媒體的發(fā)展。一方面通過各類培訓,提高團支部書記等學生干部的媒體素養(yǎng),使其能熟練掌握并利用微博、微信等渠道開展學風建設方面的宣傳引導工作,營造學風建設良好氛圍;另一方面團支部工作要與專業(yè)建設、學風建設緊密結合,利用好新媒體開展和專業(yè)相關的團組織生活,如開展網絡征文、網上主題討論、主題博客評選等活動,讓團組織生活變得生動、具體,更能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筆者作為一名學生教育管理者,發(fā)現(xiàn)身邊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更注重聲樂、舞蹈、琴法等專業(yè)技能的培訓,而忽視理論和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方面的學習,因此,學校共青團通過網絡發(fā)起“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注重專業(yè)技能還是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的討論,沒想到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一是參與的學生比較多,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況紛紛在網絡上發(fā)言;二是網絡開放的平臺,讓大家的討論更加激烈,此時教師再進行適當?shù)囊龑?,選取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分析,讓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學生通過這樣的討論和爭辯,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更加明確。
社團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繁榮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學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前高校團組織也非常重視學生社團的發(fā)展。高校的社團種類繁多,一般有公益類社團、文學藝術類社團、興趣愛好類社團和學術科技類社團。事實上,學校中前幾類社團更能積聚人氣,學生參與的面比較廣,而學術科技類社團多在綜合性大學開設,參與的人數(shù)相對較少,很多社團因為人員較少、活動單一不得不取消。學術科技類社團是學生課堂學習之外的有效補充,有利于良好學風的形成,因此,不斷加強學術科技類社團的建設與發(fā)展,聘請優(yōu)秀的專業(yè)教師進行指導,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結合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術愛好者組織開展活動,營造濃厚的學風極為必要。大學生的社團發(fā)展要主動適應新媒體的發(fā)展,豐富活動宣傳的途徑。筆者所指導的一個學生社團——大學生手工協(xié)會,在開展一個面向社會的幼兒手工培訓中,以往都是通過張貼海報的形式進行宣傳,效果不理想,參與的幼兒不多,大學生的積極性也不高,之后,筆者通過網絡平臺的推送,很多家長第一時間就了解到培訓的時間、地點和具體內容,報名的積極性非常高,有了培訓對象,大學生的積極性也非常高,通過這樣的社團活動,大學生的課堂組織教學能力、手工制作能力也有較大提高,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高校共青團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與實施者。高校學風建設的營造,離不開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賽事。團組織要鞏固好傳統(tǒng)的活動陣地,在營造學風方面,結合新生入校開展有益于營造良好學風的活動,如學生的演講比賽,學業(yè)、職業(yè)規(guī)劃比賽,讀書月活動,專業(yè)技能比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比賽,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認識,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實踐證明,這些活動賽事對于塑造和提升大學生優(yōu)良學風有非常明顯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筆者也會有諸多困惑,盡管活動很多,真正參與的學生只是一部分,還有部分學生不感興趣,不愿參與。這就要求團組織在注重開展傳統(tǒng)活動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轉變思維、利用網絡豐富活動載體。團組織要結合學生需要,運用新媒體,開展和學風相關的活動。以英語學習為例,英語學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目前部分高校取消了英語過級作為學生畢業(yè)授位的必要條件,但不代表學生就能放松對英語的學習。傳統(tǒng)模式下大學生都是抱著一本本英語字典和學習資料,加強對英語詞匯的掌握和鞏固,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英語學習的途徑變得更加輕松和便捷,網絡上的英語學習軟件諸如“百詞斬”“聽說無憂”等,類似的APP花樣繁多,我們可以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因勢利導開展豐富的學習活動,通過網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可以自我學習又可以分享評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寢室是學生除課堂學習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場所。當然,學生寢室不僅是生活住宿的地方,而且是相互交流、學習探索的環(huán)境。學生除課堂學習外,很多時間都在寢室。因此抓學風建設,也必須要抓好學生寢室的文化建設。加強和改善學生寢室的文化建設,促進良好學風的養(yǎng)成,也是高校共青團的一項常規(guī)工作。研究證明,同寢室中學生的整體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效能關系密切。過去,高校共青團主要通過建立寢室管理制度、組織寢室文化活動、開展學風示范寢室評選等方面入手,加強學生寢室的學風建設。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隨著個人電腦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寢室已成為大學生上網的重要場所,寢室的網絡文化直接影響高校的學風建設。高校共青團要發(fā)揮網絡時代大數(shù)據(jù)的重要功能,一方面依托網絡開展和學風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在學生寢室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高校團組織及相關部門也要轉變觀念,由單一的管理職能,轉變?yōu)榉諏W生的學習與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團組織要積極發(fā)揮新媒體的功能,通過寢室網絡及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及時發(fā)布生活信息、開展學習型寢室評比、宣傳活動,共同營造良好的學風。
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當前很多高校非常重視學生第二課堂素質拓展活動。素質拓展和學風建設關系密切,相互促進。加強學風建設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同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利于良好學風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一項長期性、系統(tǒng)性的工作。高校共青團同樣肩負著豐富學生第二課堂,積極推進素質拓展活動的重要工作,既要保證素質拓展活動的時間和場所,將素質拓展活動融入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寫入學生的課表;又要結合新媒體的發(fā)展,豐富素質拓展活動的途徑,完善素質拓展學分的認證工作。當前很多高校將素質拓展與學生的學分相結合,設立了素質拓展學分,這無疑對學校的學風建設是強有力的推動。但是學生素質拓展學分的認證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作,高校共青團要結合學校特點,加強建設素質拓展學風認證的網絡平臺,真正將素質拓展與學風建設緊密結合,形成合力,服務學生發(fā)展,成就學生價值。
法捷耶夫說過:“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勵,就愈會發(fā)出強烈的光輝?!备咝9睬鄨F要發(fā)揮好榜樣示范的作用,一方面通過遴選學習成績優(yōu)異、工作能力突出、社會實踐能力強、學科競賽經驗豐富的各級各類獲獎的優(yōu)秀學生,開展經驗交流分享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干部的選拔和培養(yǎng),打造學習型組織,培養(yǎng)學習型干部,引導學生干部積極投身學風建設活動中,要求他們在工作中認真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起到表率作用。班級團支部也要認真組織開展學風建設活動,將此活動進支部、進課堂、進社團、進宿舍,通過專題宣講、面對面互動交流、談體會談心得等方式,發(fā)揮好榜樣的示范作用。同時,堅持正面導向,開展“十佳學子”“學習之星”等評比活動,通過線上和線下平臺,把學先進、樹標兵作為常態(tài)化、長效化的工作,為學校的學風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風建設是高校生存發(fā)展的立足之本,直接影響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影響到學校所培養(yǎng)的人才質量。學風建設亦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的工作,需要常抓不懈。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面對“95后”的大學生群體,高校學風建設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何利用好新媒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需要我們在工作中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高校共青團是營造書香校園,促進良好學風形成的重要力量。在當前群團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共青團組織更要增強群眾性,在工作中轉變作風方法。時代賦予高校共青團新的使命和責任,高校共青團要適應新媒體的發(fā)展,不斷拓展教育載體和手段,通過各種途徑為營造良好的學風貢獻應有的力量。
[1]吳潮.新媒體與自媒體的定義梳理及二者關系辨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4(5):33-37.
[2]王艷,周瓊,王中艦.農業(yè)高校文科專業(yè)學風建設問題與對策[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21-123.
[3]黃金生,楊小寧.大學生學風的豐富內涵與學風建設的途徑[J].文化學刊,2008(1):108-112.
[4]張炳光.論創(chuàng)新的目的、標準、要素和定義[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1(5):17-21.
2017-03-20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科研項目“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優(yōu)良學風培育研究”(KY201529B)
馬偉寧(1979 — ),男,回族,寧夏銀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G41
A
1008-6390(2017)05-0092-04
[責任編輯石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