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學生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外顯方式。學生在課堂上除了用耳朵聽、眼睛看、腦子想以外,還要張開自己的嘴巴把思維轉(zhuǎn)化成語言說出來。另一方面,語言的訓練也將促進思維更加精確。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fā)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的。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要借助有序的、有針對性的語言訓練,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guān)鍵詞】小學數(shù)學;語言訓練;思維
一位學者這樣說過:“一個人語言的表達是他思維的外顯”。心理學研究表明:言語最能反映兒童思維能力。國際數(shù)學界把數(shù)學語言列為下世紀人才的基本素質(zhì)要素之一。這些信息,提示了我們在數(shù)學教學中,要重視語言能力的訓練。有流利的表達,說明有敏捷的思維,所以教師對學生在數(shù)學語言的訓練,不僅僅是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更益于發(fā)展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對此,我結(jié)合我的教學實踐和我對語言和思維之間的關(guān)系的理解,我想說一說作為數(shù)學老師在數(shù)學教學中有效的語言訓練,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點滴做法。
一、訓練口述過程,培養(yǎng)形象思維能力
數(shù)學中,概念教學是比較抽象的,為了能讓學生很好的理解,教師們總是采用直觀演示和動手實驗等活動,逐步是學生形成抽象概念,這樣的課堂往往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等,感覺上效果不錯,但是在以后的練習和測試中便會發(fā)現(xiàn),實際的效果往往教師們堪憂。原因在與直觀的操作缺乏學生在腦海中對表象的加工,抽象的過程粗略,不細致,收不高預期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我很注意引導學生對直觀操作過程進行復述及整理。進行表象的深加工,使概念在學生的頭腦中沿著實物進行一一感知辨認,再一一建立表象,最后將抽象概念的認識過程逐步建立起來。例如教學第十冊“體積單位”時,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升、毫升等體積的理解,以及他們之間的換算,教師引導讓學生們動手實驗,大家學習興趣很高同時也記得都非常熟練。接著引導學生討論: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升、毫升它們到底有多大?同桌之間用手比劃比劃,也可以借助尺量一量,他們之間的換算關(guān)系是怎樣的呢?通過充分的討論,學生得出答案。一般來說,到這里就應該結(jié)束了。但我強調(diào)讓學生口述實驗過程,及時通過語言進行歸納整理,這里雖然在課堂的進度上慢了一些,但這并不是在空耗時間,學生能很好的把過程復述出來,說明他不僅知道了問題的答案,而且能夠理解解決該問題的來龍去脈,這樣對知識的掌握更為扎實,同時也可能發(fā)掘出學生在思考中生成的一些新問題,在此引發(fā)全班討論,使全班在掌握該知識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提升,可謂是一舉兩得。所以通過直觀操作和語言表述的共同協(xié)作,相互支持和協(xié)調(diào),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二、訓練口述方法,增強思維的條理性與邏輯性
學生理解一個概念,明白一個法則,熟悉一個公式,都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在此過程中長知識,長智慧。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抓住思維發(fā)展的主線,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指導讓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開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提高思維水平。例如:在分析應用題時,不僅要讓學生想的清楚,而且要讓學生講得明白,把腦海中的思維活動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正確與否才會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也可以通過語言訓練把正確的思維方法教給學生。例如有這樣一道補充條件的題目:“一本書有240頁,(——)還剩多少頁?”補充:(1)看了80頁;(2)看了八分之五;(3)還剩20%沒有看。針對不同的條件,讓學生列式,思維快的學生很快就列出(1)240-80;(2)240-240×5/8(3)240×20%。只是列出算是不能算全部完成教學任務,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說有條有理的有語言表達出為什么要這樣列式,還有其他的列式方法嗎?這樣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更學生的思維具有條理性和邏輯性。
三、訓練口頭歸納,提煉,提高思維層次
有人說“數(shù)學新知識的產(chǎn)生,總是構(gòu)建在舊知識的基礎(chǔ)之上。”其實很多的新知識的增長點,是舊知識的轉(zhuǎn)換、引申,與舊知識的結(jié)合,重要的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形成新知識的規(guī)律,通過口頭歸納,提煉規(guī)律,可以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地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公式的推導方法時,就讓學生把一個平行四邊行,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或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反復讓學生體會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底×高÷2。教學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又讓學生動手操作,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從而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在推導過程中可以分組討論,全班交流,相互補充啟發(fā),僅可能多讓學生講講推導過程,在教師引導下,從無序到有序。同時也很好地讓學生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四、學會自身內(nèi)化語言,達到較高邏輯思維。
所謂內(nèi)化的語言是一種特殊的、不發(fā)聲的語言活動,需要在大量的外部語言訓練上逐漸形成,并通過自我對話的方式完成,促成學生的思維向高層次邏輯思維轉(zhuǎn)化。
例如,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時,可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從條件想起,根據(jù)已知的兩個條件,可以先求出什么,再根據(jù)另外一個條件和先求出的問題,可以再求出什么;從問題想起,要求出最后的問題,就要知道哪兩個條件,哪個條件是直接告訴我們的,哪個條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要我們先要求出來的;必須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從而掌握住找中間問題的這一規(guī)律,為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其實每個學生的思維都有著異樣的光彩,如璞玉渾金,而教師的訓練是使其散發(fā)光彩的一個誘因,通過其外顯形式——語言的訓練,來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則是最好的工具,有效的途徑。相信在老師精心的誘導下,有效的訓練中,每個學生有目的的“多說”,定會讓學生們的思維光彩四射!
【作者簡介】
惠明坤,大學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shù)學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wǎng)。